宁波智慧教育:用科技创造未来

来源 :智慧城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a3635468456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四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9月12日至14日在宁波盛大举办。其间,占据地域优势的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带着新技术,新创意“现身”本届智博会,向广大市民展示新技术背景下宁波智慧教育的全新姿态,让大家切身体验智慧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
  展馆以“宁波教育信息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将14个展点串联成一条参观路线,和参观人员一起回顾了宁波教育信息化的过去,观看和体验了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展望智慧教育发展的未来。
  此次宁波智慧教育馆的展示在设计上具有6大特性,为参观者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教育体验。其一是智能化,通过展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其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让参观者体验到“智慧”所在。其二是个性化,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展现智慧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三是体验式,以体验环节的设置,如幼儿游戏桌等,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智慧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魅力。其四是交互式,通过设置人机对话、语音识别等,让观展者参与活动,改变走马观花的观展模式,亲身融入到整个展示活动中,其五是趣味性,教与学本就是富有趣味的活动,智慧教育展馆也体现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激发学习者兴趣,让教育焕发新机。其六是超前性,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新兴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上,更包含在对未来智慧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上。
  宁波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民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项目。通过这次展示,广大市民对宁波智慧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更坚定的信心,逐步做到人人参与和共建共享,提高自身精神素养,共同推进宁波智慧教育建设,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
  “宁波智慧教育2.0将建成三个平台,其中之一便是智慧教育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对内能够打破各业务条线的信息壁垒,推进教育系统内基础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准确性……”近年来,宁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果湿著,引入瞩目。智博会现场,宁波市智慧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曦接受了本刊专访,为我们讲述了宁波智慧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Q=《智慧城市》A=张曦)
  Q:近年来,宁波的智慧教育建设情况如何?
  A:早在2011年,宁波市教育局就提出了智慧教育的理念,计划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智能化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2013年,宁波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智慧教育课题研究,以课题为引领,以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为了让市民尽快享受到智慧教育的成果,宁波市教育局扎实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以应用为抓手,接连推出智慧教育三大应用平台:人人通平台、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
  2014年,宁波市教育局围绕全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与教育信息化部署大局,结合宁波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务实高效地开展智慧教育2.O建设工作。在2013年建成的三大平台基础上,积极完善平台建设,推出了相关惠民服务项目。以人人通平台之空中课堂为例,其在去年推出后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好评,为扩大空中课堂的受众范围,给市民提供更多的课程收看方式,宁波市教育局与宁波数字电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免费在数字电视节目中开通智慧教育的课程,让不擅长使用电脑的市民也能通过电视随时收看、学习智慧教育课程。
  概言之,宁波市的教育信息化基本成果有以下几点:
  数字化校园建设,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在推进学校信息化方面,宁波创全国先河,率先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从硬件设施、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师资配备、应用开展等五大方面和45个指标制定建设数字化校同标准,并通过连续三年的数字化校园评估工作,让全市学校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和应用水平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专项工程建设,促进信息化高位均衡发展。为提升薄弱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宁波市共投入经赀近8亿元,启动现代教育农远工程、科技校园工程、多媒体全覆盖工程、新课改保障工程,重点投入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引导各地进行高端特色功能实验室建设,这些工程起到了很好的造峰引领、填谷均衡作用。目前宁波市生机比达到4.5:1,师机比达到l:1,lOO%地区实现千兆互联,100%学校建有校园网,100%教师配有多媒体。对于提升宁波教育信息化的高位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策机制突破,形成教育装备工作合力。2012年,宁波市出台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在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财政经费保障、具体发展规划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如规定各个县(市)区每年必须投入所有信息化设施价值的l5%以上用于信息化设施的新增与保养;24个班级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1名以上专业信息化教师等。
  智慧教育试点,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近年来,部分县(市)区建成3D打印、空中课堂、名校慕课、数字星球、数码互动实验室、Ipv6等,如目前镇海区的电子书包项目,已经成为全国示范区。同时作为人人通平台的深化,宁波市教育局预计在今年9月底、IO月初以试点的方式推出智慧答疑系统,届时广人师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电脑等方式进行网络答疑,共享名师智慧。
  Q:您觉得宁波发展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有哪些关键点?
  A: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智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纵向来看,智慧教育建设要兼顾教育改革、技术更新、需求变更、产业发展的动态,根据发展趋势,合理预制目标与任务,分阶段有序推进。从横向来看,应关注智慧教育建设所涉及到的所有要素,如参与主体、功能定位、建设方式等。智慧教育建设要一改信息化建设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的弊端,形成统筹协调、共建共享、有序推进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技术创新,智能应用。智慧教育的核心是“汇人之智,赋物以慧”,需要通过激发教育活力、技术活力和市场活力,为城市提供全域全员全程的智能化教育服务。尤其要突出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水平,形成智能化环境下,融合教师、学生、专家、技术的新型学习共同体,实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性变革。   模式创新,全民教育。智慧教育要发挥新兴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覆盖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的终身学习管理体系,通过特色资源开发和优质资源共享、无线城市建设,让每一位市民随时按需学习,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目标。
  机制改革,持续发展。教育具有公益性,然而一味追求教育的公益属性,通过实施普惠性教育达到公平与均衡,经费全由政府买单,结果只会导致效益不佳,后继乏力。智慧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有可持续性,通过政企合作、权责共担、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确定公益与市场化、普惠与可选择等细节规章,基于盈利实现持续发展。
  试点推行,需求推进。智慧教育是一项浩大、长期性的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可以通过试点方式,率先让部分地区、学校体验最新成果,并及时按需调整,为下一步大规模的推进奠定基础。近年来,宁波部分县(市)区已建成的区域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电子书包等对其他县(市)区和学校都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是推进宁波智慧教育建设的助力。
  Q:宁波的智慧教育发展呈现了哪些特点?
  A:理念先行。宁波是较早提出智慧教育理念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摸索。其实到目前,国内外也少有对智慧教育的专项研究,又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宁波智慧教育以课题为引领,对智慧教育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因为智慧教育的概念易与教育信息化混淆,明确两者不同,是智慧教育推进的关键。宁波市对智慧教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教育信息化侧重“物”的建设,即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及其配备使用;智慧教育则更多地关注“人”的感受,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人的体验和发展是智慧教育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应用推进。宁波智慧教育关注人的发展,旨在让广大市民尽快享受到智慧教育的成果。宁波市教育局近年来以应用为抓手,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在使用中发现需求,在满足需求中不断前行,最终让每个人都能参与智慧教育的建设,共享智慧教育的果实。
  政企合作。“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权责共担、多方受益”是宁波智慧教育的建设思路。主要是以政府为运行主体,建立合作与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使之积极投身智慧教育,让学员获利,让企业赢得财富,形成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教育受益者的良性循环。
  Q:您觉得宁波智慧教育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何值得推广的相关经验?
  A:整体规划。智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纵向来看,智慧教育建设要兼顾教育改革、技术更新、需求变更、产业发展的动态,根据发展趋势,合理预制目标与任务,分阶段有序推进。从横向来看,应关注智慧教育建没所涉及到的所有要素,如参与主体、功能定位、建设方式等。智慧教育建设耍一改信息化建设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的弊端,形成统筹协调、共建共享、有序推进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创新突破。宁波智慧教育要实现技术、模式、体制三大突破,这其中,体制突破是关键。因为教育具有公益性,以往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而宁波智慧教育在探索并推进“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权责共担、多方受益”的模式,在第四届智博会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和智慧教育高层论坛的筹建上,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模式正确性和优势所在。在市教育局的总体规划和领导下,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兆有上海微创、北京超星、中文在线、科大讯飞、中国电信、浙大万朋、南京金智、GQY、宁波派纳影视.宁波瑞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合作参与展馆的设计和布置,并提供各类设备设施。企业自身的产品也和智慧教育紧密结合,融入在展示中。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好评不断,获得智博会优秀组织奖,各企业也在整个展示过程中吸引大量客户前来问询。
  试点推行。以试点方式,率先让部分地区、学校体验和应用最新成果,是宁波智慧教育建设的有力举措。通过试点,不仅能够在应用实践过程中深入挖掘需求,满足需求,逐步解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还能及时按需调整,以点带面,为大规模的推进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50年间,雅虎、思科、微软、节果、阿里巴巴、腾讯等众多的公司先后出现在IT领域最受瞩目的聚光灯下,各领风骚。在人们津津乐道于各个公司产品对生活的改善,对技术潮流的引领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潮背后的秘密。  冥冥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隐藏在热闹纷繁之后,不露声色间,已经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它,就是网络化。围绕人为核心,网络化的最终目标是将与人相关的一切互联互通。  吴军先生在《浪潮之巅》中说:
期刊
曾几何时,国外甚至香港等地的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购物时仅需刷一下手机,便完成了费用支付,无需找零甚至无需签字确认,方便快捷。炫酷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不已。而今,这样的日子也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去超市买两瓶酱油不用掏钱包:去饭店吃饭不用刷信用卡,拿出手机在POS机上“嘀”一声,就能轻松付款。近年来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万式悄然走进一些大城市的超市和零售店。对于商家和百姓来说,智能手机
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正将其触角延伸到各大行业,相对传统、保守的制药行业也按捺不住,开始了新的尝试。如今,仿制药研发也逐渐融入互联网思维及大数据、众包等理念,开创仿制药临床评价与开发的新模式。  就在8月底,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宣布,将与医疗信息化企业东软集团合作,共同开展以阿司匹林肠溶片生物等效性研究和儿童药物最佳剂型开发为主的开放式大样本研究。希望通过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大数据调查
期刊
国家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的积极涌入,以及政府数据的不断开放,这些因素将会推动建设模式的不断刨新,逐步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国的智慧城将取得进一步发展。据预测,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更多互联网企业将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据预计,2015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快速转变,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将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以阿里和百度为首
期刊
近日,宁波举行的第四届智博会成了众多“IT控”关注的焦点,数千款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智能技术和应用产品集体亮相,不仅新奇好玩,更让参观者“触摸”到了未来世界的无穷魅力。  智慧制造成就“无人工厂”“立体仓库旁,智能堆垛机上下移动,快速识别电子标签后,将库存的物料自动送至智能引导车:智能引导车将根据电脑指令,选择各自的轨道,并将物料分运至不同的生产线:生产线上,不同种类的工业机器人或焊接、或装配
期刊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呈螺旋式上升,智慧城市也不例外。从媒体的角度看,智慧城市正在从1.0时代,上升为2.0时代。之所以有如此说法,一方面,解决方案提供商正在对之前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进行沉淀;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全新的实践模式,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实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  智慧城市1.0时代,骨感略多  自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一词以来,其曾经风光一时,但也曾经很骨感。应该说,在1.0时代
期刊
数据已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产,但在另一面,各种网络终端激增生成的海量数据,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出无序生成与泛滥的特征:体量浩大,非结构化,价值大密度低,人们期望找到一种能够更加“智慧”的方式处理这些数据。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采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把大量收集到、感知到的数据进行汇聚与分析,为人类生产、管理、消费等不同领域提供“智慧”,为
期刊
在北京举办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围绕“互联网+”带来的跨界融合做主旨发言。她认为 现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它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与之前只是在信息工业领域中的跨界不同现在是跟各行各业之间实现融合,这种跨界是前所未有的,且它将重塑工业和互联网的生态。在这当中,由于跨界,协同是非常重要的。  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深度变革着
期刊
在科幻电影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大行其道”。如今,新型服务机器人的出现,使得机器人参与家庭生活成为了现实。尽管大多数的机器人都只会“埋头干活”,不会说话也不能和我们互动,可以说基本上仍然还是工具的属性。  然而,在科技界永远不缺乏创意和创新,就在今年6月,有外国公司开发了一款名叫“Mussio”的新型智能机器人,教小孩功课、回邮件等“高难度”任务都难不倒它。而在去年的6月,号称世界上
期刊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对城市运行管理的“共享协同”和“应急处理”等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这一时期,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智慧城市的理念为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战略,我国建设智慧城市还面临一系列的瓶颈。本期《智慧城市》将对话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先生,希望以他多年来对信息化的研究和观察,通过睿智的话语让读者们能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