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下青年学生对网络话语的广泛诉求和涉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面临滞后、失语等危险。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入高职学生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就必须重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重组理想的话语情景,消除信息交汇阻力,促成话语融合,最终实现话语范式的转换。本文结合作者从事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经验展开研究,初步厘清网络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机制,力争为我市广大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范式 话语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46-02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青年网络化生活已成为普遍共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接受、加工新鲜事物的速度较快,融入网络社会的程度也较深。作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网络中兴起的“求异”风潮使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于话语权出现了转移和重新分配等。“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集体失语状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摆脱现实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对于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追问,必须由话语范式转换来回答。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释义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认的工作话语概念、本质的共同约定,以及教育施与过程中的理论、观点、方法的共有信念,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定范式,包括对“说什么”“为什么说”“如何说”等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在一定时期内,每个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稳定存在着,但任何一定时期的范式都有一些因无法解决而堆积的问题。网络咨询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已经堆积到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程度,这一现实困境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式转换,其理论自觉也正在自动重构新的话语范式体系。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本体存在论视域下的语言观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感性意识和实践意识决定人的存在体验和领悟意识,而体验与领悟是话语经验的必然通道。在话语经验中,事物不是一个语言规范的描述对象,也不是客观科学判断对象(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只能压制而不能抵消来自网络社会的话语经验所产生的真实体验),而是人的“在场性”。现代西方哲学的有关学者在谈及话语范式转向的时候,也不约而同地反对离开对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就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不进行创新和发展,完全有可能在话语信息的传递中形成交流障碍和沟通障碍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读现实的敏感性趋于弱化,更不用说拆解扑面而来的各类思潮了。我们被自己构建起来的话语范式束缚,无法延伸到被教育对象所在的场域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与广大高职学生的感性存在与感性活动紧密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感性活动的存在论为出发点探讨教育话语,是我们研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理论依据。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基本内容
(1)内容选择。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内容的选择上,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问题,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纲领性。
(2)内容依据。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为支撑和依据,对社会教育资源、舆论素材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感性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语言。
(3)内容来源。广泛倾听社会发展实际所产生的各种思潮,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话语资源,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提炼加工,在现代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融入更多公民社会理念,创构出具有时代价值和符合当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工作机制
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多数教育话语只是作为知识而不是作为思想被受教育者接受,多数学生生活在网络社会影响下的真实或虚拟场景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话语范式和语言内容上进行创新,同时对这个创新提出一定的良性运行机制作为保障。
(1)移植机制。横向采纳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新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横向移植心理学话语、伦理学话语、美学话语,发挥其现代性、时效性,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但前提要深刻了解被移植话语的指涉,找到话语之间转换的契合点,否则会导致混淆概念的话语系统混乱。
(2)中转机制。建立不同话语之间的中转场所,将书面文件话语、理论学术话语、政策指导话语经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技术加工和处理,转换为具有一定现实语义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抽象为具体、变共性所指为个体共鸣。但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否则会造成教育与认知的冲突,出现“话语断裂”,给被教育者带来指导思想的混乱。
(3)分流机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不是来自于话语表意系统本身,而是受单独个体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支配的,是不以教育工作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建立强势话语引导、弱势话语为主的“分散对话”工作范式,师生在话语交往中相互尊重,分流强势话语的传播霸权,消解“话语强迫”“话语替代”“话语单一化”造成的非良性话语共生造成的影响。
(4)互补机制。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成要素间的互补,就是使话语语境、话语预设、话语内容、话语间性之间合理布局、相互作用。可以建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在场”的话语语境,基于适当的话语预设,选择一个或多个话语内容,以合适的话语形式明确话语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与各自立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有效协调和
良性互动。
(5)平衡机制。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经济话语、道德话语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占比例是不平衡的。如革命时期,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占有大片空间。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正负两面的各种观点和意识概念扁平化扩张而来,且自身流变较快,不易警觉,在话语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他们的理想诉求,但要注意的是,平衡不是均等,要将各种话语按比例划定发展空间,使其合理竞争、协同发展,以期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地进行对撞反思。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网络社会带来的教育环境重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场域向网络场域过渡的必然性。网络时代作为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必然主动放大与其相适应的感性愉悦空间,这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型带来紧迫感。如何理解、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环境、完成话语范式的转换,对于兼具学科性与意识形态性双重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言,无疑是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性任务。
参考文献:
[1]田鹏颖,赵美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刘影.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J].编辑学刊,2009,06.
[3]王卫东,冉杰.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范式 话语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46-02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青年网络化生活已成为普遍共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接受、加工新鲜事物的速度较快,融入网络社会的程度也较深。作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网络中兴起的“求异”风潮使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于话语权出现了转移和重新分配等。“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集体失语状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摆脱现实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对于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追问,必须由话语范式转换来回答。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释义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认的工作话语概念、本质的共同约定,以及教育施与过程中的理论、观点、方法的共有信念,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定范式,包括对“说什么”“为什么说”“如何说”等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在一定时期内,每个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稳定存在着,但任何一定时期的范式都有一些因无法解决而堆积的问题。网络咨询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已经堆积到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程度,这一现实困境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式转换,其理论自觉也正在自动重构新的话语范式体系。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本体存在论视域下的语言观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感性意识和实践意识决定人的存在体验和领悟意识,而体验与领悟是话语经验的必然通道。在话语经验中,事物不是一个语言规范的描述对象,也不是客观科学判断对象(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只能压制而不能抵消来自网络社会的话语经验所产生的真实体验),而是人的“在场性”。现代西方哲学的有关学者在谈及话语范式转向的时候,也不约而同地反对离开对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就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不进行创新和发展,完全有可能在话语信息的传递中形成交流障碍和沟通障碍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读现实的敏感性趋于弱化,更不用说拆解扑面而来的各类思潮了。我们被自己构建起来的话语范式束缚,无法延伸到被教育对象所在的场域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与广大高职学生的感性存在与感性活动紧密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感性活动的存在论为出发点探讨教育话语,是我们研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理论依据。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基本内容
(1)内容选择。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内容的选择上,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问题,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纲领性。
(2)内容依据。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为支撑和依据,对社会教育资源、舆论素材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感性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语言。
(3)内容来源。广泛倾听社会发展实际所产生的各种思潮,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话语资源,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提炼加工,在现代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融入更多公民社会理念,创构出具有时代价值和符合当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工作机制
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多数教育话语只是作为知识而不是作为思想被受教育者接受,多数学生生活在网络社会影响下的真实或虚拟场景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话语范式和语言内容上进行创新,同时对这个创新提出一定的良性运行机制作为保障。
(1)移植机制。横向采纳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新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横向移植心理学话语、伦理学话语、美学话语,发挥其现代性、时效性,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但前提要深刻了解被移植话语的指涉,找到话语之间转换的契合点,否则会导致混淆概念的话语系统混乱。
(2)中转机制。建立不同话语之间的中转场所,将书面文件话语、理论学术话语、政策指导话语经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技术加工和处理,转换为具有一定现实语义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抽象为具体、变共性所指为个体共鸣。但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否则会造成教育与认知的冲突,出现“话语断裂”,给被教育者带来指导思想的混乱。
(3)分流机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不是来自于话语表意系统本身,而是受单独个体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支配的,是不以教育工作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建立强势话语引导、弱势话语为主的“分散对话”工作范式,师生在话语交往中相互尊重,分流强势话语的传播霸权,消解“话语强迫”“话语替代”“话语单一化”造成的非良性话语共生造成的影响。
(4)互补机制。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成要素间的互补,就是使话语语境、话语预设、话语内容、话语间性之间合理布局、相互作用。可以建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在场”的话语语境,基于适当的话语预设,选择一个或多个话语内容,以合适的话语形式明确话语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与各自立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有效协调和
良性互动。
(5)平衡机制。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经济话语、道德话语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占比例是不平衡的。如革命时期,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占有大片空间。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正负两面的各种观点和意识概念扁平化扩张而来,且自身流变较快,不易警觉,在话语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他们的理想诉求,但要注意的是,平衡不是均等,要将各种话语按比例划定发展空间,使其合理竞争、协同发展,以期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地进行对撞反思。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网络社会带来的教育环境重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场域向网络场域过渡的必然性。网络时代作为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必然主动放大与其相适应的感性愉悦空间,这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型带来紧迫感。如何理解、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环境、完成话语范式的转换,对于兼具学科性与意识形态性双重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言,无疑是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性任务。
参考文献:
[1]田鹏颖,赵美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刘影.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J].编辑学刊,2009,06.
[3]王卫东,冉杰.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