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和习惯。
关键词:生物;自主学习;观念;教学环节;方法和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笔者就如何在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学生完成“学会”“会学”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要听从教师指挥的,教师的教学观点不改变,学生是无法改变学习方法的。传统灌输式教学,确实能快速生成漂亮的成绩单,但数年后,学生会习惯于教师给答案,习惯于背诵记住答案,结果,脑中知识是一个个孤立的记忆点,无法跟应用联系起来,催生了“大学毕业即失业”的怪象。所以,需要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1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和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背景,防止学生认知脱节,难以自主学习。例如显微镜的学习,学生只有熟知显微镜的结构及作用,使用注意事项,才能在实验探究中运用自如。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互动过程,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追寻知识的积极性。
2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这个观点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在“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鼠妇,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问题:鼠妇喜欢黑暗,喜欢潮湿?让学生易于得到假设并设计出对照实验,把生命活力相当的鼠妇分为相同的两组,有的小组设计为一组放在光下,一组放在黑暗中;有的小组设计则都放在黑暗环境中,但一组放在干燥的疏松土壤,另一组放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就能明白光、湿度等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无须教师讲解。
二、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优化教学各环节可减负、增效、提质。
1 优化师生关系
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如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会在心里建筑一道厚厚的“墙”,再“强的光”也无法射进去,更谈不上学习了;情感上,师生可以是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产生学习动力,养成学习兴趣,形成学习能力。
2 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案设计和教学模式设计。在教案设计方面,既要落实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样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模式设计方面,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一种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法作用举足轻重。设计实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但实效性的前提是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是什么?教师直接讲授,不需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但学生会有许多疑问,食物中明明有蛋白质、脂肪,为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只有淀粉?为什么光合作用需在叶绿体中进行,明明看到有些植物不是绿色的。用发展的眼光看,让学生实地去做这个实验,如缺少某原料或条件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到底是什么,实证胜过雄辩。这样虽费时间,但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中学知识,在探索中有新的发现。
三、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会自主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萨克雷说:“播種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每节课都发导学单,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先理一遍,课堂重点是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共识不再重复,提高课堂效率。
2 培养学生课上做笔记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节课记录知识要点,抓住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理清知识的脉络,构建知识系统。
3 培养学生当堂复习巩固的习惯
趁热打铁,能防止学习之后快速地遗忘。及时复习既省时又高效。
4 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教学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玩”,对观察材料走马观花,对现象的观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思考,不善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可通过大胆质疑和设置矛盾的情景等手段,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地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例如,探究各种鱼鳍在鱼游泳中所起的作用。设问:各种鱼鳍的作用一样吗?马上就有学生把鱼鳍全剪掉,也有学生用绳绑住鱼鳍,观察鱼的游泳,设问:这种做法行吗?能知道不同的鳍对鱼游泳起什么作用吗?有的没有设计对照组,那么怎样设计实验更为合理?还有鱼的活力问题,有意给同学一些活力差的鱼,看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使其乐学,才能焕发课堂蓬勃的活力,赋予教育生命的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生物;自主学习;观念;教学环节;方法和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笔者就如何在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学生完成“学会”“会学”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要听从教师指挥的,教师的教学观点不改变,学生是无法改变学习方法的。传统灌输式教学,确实能快速生成漂亮的成绩单,但数年后,学生会习惯于教师给答案,习惯于背诵记住答案,结果,脑中知识是一个个孤立的记忆点,无法跟应用联系起来,催生了“大学毕业即失业”的怪象。所以,需要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1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和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背景,防止学生认知脱节,难以自主学习。例如显微镜的学习,学生只有熟知显微镜的结构及作用,使用注意事项,才能在实验探究中运用自如。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互动过程,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追寻知识的积极性。
2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这个观点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在“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鼠妇,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问题:鼠妇喜欢黑暗,喜欢潮湿?让学生易于得到假设并设计出对照实验,把生命活力相当的鼠妇分为相同的两组,有的小组设计为一组放在光下,一组放在黑暗中;有的小组设计则都放在黑暗环境中,但一组放在干燥的疏松土壤,另一组放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就能明白光、湿度等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无须教师讲解。
二、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优化教学各环节可减负、增效、提质。
1 优化师生关系
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如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会在心里建筑一道厚厚的“墙”,再“强的光”也无法射进去,更谈不上学习了;情感上,师生可以是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产生学习动力,养成学习兴趣,形成学习能力。
2 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案设计和教学模式设计。在教案设计方面,既要落实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样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模式设计方面,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一种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法作用举足轻重。设计实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但实效性的前提是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是什么?教师直接讲授,不需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但学生会有许多疑问,食物中明明有蛋白质、脂肪,为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只有淀粉?为什么光合作用需在叶绿体中进行,明明看到有些植物不是绿色的。用发展的眼光看,让学生实地去做这个实验,如缺少某原料或条件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到底是什么,实证胜过雄辩。这样虽费时间,但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中学知识,在探索中有新的发现。
三、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会自主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萨克雷说:“播種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每节课都发导学单,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先理一遍,课堂重点是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共识不再重复,提高课堂效率。
2 培养学生课上做笔记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节课记录知识要点,抓住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理清知识的脉络,构建知识系统。
3 培养学生当堂复习巩固的习惯
趁热打铁,能防止学习之后快速地遗忘。及时复习既省时又高效。
4 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教学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玩”,对观察材料走马观花,对现象的观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思考,不善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可通过大胆质疑和设置矛盾的情景等手段,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地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例如,探究各种鱼鳍在鱼游泳中所起的作用。设问:各种鱼鳍的作用一样吗?马上就有学生把鱼鳍全剪掉,也有学生用绳绑住鱼鳍,观察鱼的游泳,设问:这种做法行吗?能知道不同的鳍对鱼游泳起什么作用吗?有的没有设计对照组,那么怎样设计实验更为合理?还有鱼的活力问题,有意给同学一些活力差的鱼,看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使其乐学,才能焕发课堂蓬勃的活力,赋予教育生命的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