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80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墙上的挂钟还是那个样子
  低沉的声音从里面发出
  不知受着怎样一种忧郁的折磨
  时间也变得空虚
  像冬日的薄雾
  ——柏桦《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循着逃逸线,我们将无法再见到我们逃离的一切……
  ——德勒兹《逃逸的文学》

差异


  收录在这本中短篇小说集里的青年作家的五篇作品,构建出一种充满活力、自信的风格以及主题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狂想一九九三》经由一种成熟、稳健、扎实的青春性、日常化的成长叙事,再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诚与真、暧昧与悱恻、喜悦与忧伤。《木兰舟》在一片神秘的雨林和沼泽的氤氲中若隐若现,地方性、民间、民族性和神秘主义交织生成诸如生命、自然、死亡、信仰等复杂的主题;朴素、细腻、直观的写实能力,以及洞察当代家庭伦理困局的网状形态的特殊嗅觉,催生了《心梗》那种舒缓的节奏和感伤的风格;《花朝鲁》在一个貌似简单的青春爱情、侦探悬疑的故事框架里,独具匠心地铺展出关联丰富、洞幽烛微的一系列丰富的主题;《镜中人,镜中人》更像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三界说(象征界、想象界、实在界)的一次叙事演练,在一个颇具象征主义戏剧的恰切的氛围中,作者展现出丰沛的叙事野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然而这些差异和多元化又显然呼应着某些当代文学的风格传统,比如青春小说、成长写作、寻根、新写实、先锋……如果把这五位作者的年龄、代际与这种呼应联系在一起,我们就难免对他们作品的外在的差异性产生疑惑。

怀旧/经验


  五位作者,四位90后、一位00后,有共同的、相似的学院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的、阅读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但他们处理的题材基本上都是在他们自身的代际经验以外,从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看都带有显豁的“怀旧”性。当然,能够为文本选择的风格去构建相应的“经验”,这是当下的青年作家们具备的某种杰出的文学能力,比如一个自己未曾经历过的1990年代的氛围和精神气质,中年男女的情感、欲望和困境,充满巫性的人格的精神世界……他们都能通过自己受到的学院文学教育和相应的文学教养,构筑出让人信服的叙事的生活性和现实性,这无论如何都是让人惊讶和羡慕的。
  然而,他们自己的青春和时代在哪里?为什么在他们的文学世界里消失了?他们是如何在继承已有的文学传统的同时失去了构筑自己代际传统的那种野心、蛮力,乃至莽撞、失败?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评委们按照自身的熟悉的文学传统和审美期待选择他们认可的文本,所以才有可能把一位00后出生的作者“狂想”1990年代的作品选为头奖;青年写作者们选择了他们所受的文学教育推崇和认可的那种方式去开始自己的文學之路,这显然是屈从了某种权力和规训,当然也屈从了自身的美学惯性和代际设定。选择里面充满了秩序感和区隔、削减,也许那些拥有着更属于青年人的成长经验、更属于这个时代芜杂的时代精神的文本,因其不够成熟、不够精确、不够符合传统,而被选择的机制抛弃了,同时,前一两个代际的青年作家们那些醒目而动人的“缺陷”、厌倦感和虚无色彩、反叛的幼稚情绪和革命的姿态等,也没能在这些更年轻的作家们那里得到呼应。我们看到的是比他们的前辈更老成持重的一代写作者,他们也许过早地把自身安顿于一个安全的体系之内了。

逃逸


  是否“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青年写作者该如何成为“这一代人”?如何从他们命定的代际秩序和文学乡愁中逃离呢?借用《狂想一九九三》的题目,他们该如何缔造属于“2021”的狂想呢?
  “逃离一切,我们怎样避免重构我们的故乡和权力组织、我们的麻醉剂、精神分析以及我们的爸爸妈妈?”“逃逸线中总会有背弃。这不是奸计,不是像一个有条理的人在规划自己的未来,而是背弃,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再拥有过去和未来。我们背弃的是试图拖住我们的固化权力、大地上已然确立的权力。”(德勒兹《逃逸的文学》)
  这是一个陈旧而恒久的渴望,一再失落又一再被唤醒。事实证明,我们与其希望年轻人从“辖域化”的秩序中逃逸,还不如期待在一种跨越代际的共同体努力中,以一种艺术的勇气终止自身的“再辖域化”。
  作者简介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南京市第一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
  责任编辑 孙海彦
其他文献
樱花树下,纠结的月亮终于还是  落了下来  或者我们应当互相走近,凭借气味  横渡彼此的水泊  在阴影里,湖水渐渐漫了过来  你的眼神清亮,映照着纯净的光华  此时从你那里拿过被遗忘的火焰  我愿意。以万千的柔情与黑夜道别  确认自己爱上另一头相似的小兽  它的样貌天真。  不信你看,周围的植物开始抽绿了  这一切似乎有备而来  我不得不怀疑第一次见面  你翠色的衣衫  是故意穿給我看的
期刊
阳光照在柳条  像对称次第的蕨叶  我们约好在初春来临时离别  让桃花空落一地  随处随生的孢子  稀稀落落长满一地苔藓  时间让它疯狂生長  在井边  在转角  在去你家的路上  六月下完最后一场雨  我们约好采撷一片蕨叶  赴七月见
期刊
春天,爱在时光里不断分裂  邮政局亮澄澄地开着,邮箱是红色的  我不给你寄人影幢幢的夫子庙  也不给你寄玄武湖午后的喧嚣  听说鸡鸣寺的樱花开得正好  避开光线,就能露出万物最初的棱角  我想给你寄一条比生命还宽阔的街道  你會看见自己  影子  追逐影子  右脚  打败左脚
期刊
他有一个不会讲话的哑巴妹妹  一艘装载沙石的大船  粼粼的湖水、湛蓝的天  收藏他的喜怒哀乐  荷叶田田、芦苇浩荡  在他的号子声中裸露四季的美  一對辛勤耕耘的父母  常常坐在岸边  透过夕阳辨认他的身影  我们从未谋面  他甚至不知道我的存在  关于他的事情  我是从一个媒婆口中所知  那时我正值妙龄  村东头一个叫翠妮的女人  挎着竹篮  为我演绎一段生活的小小插曲  她说的那个男孩  高挑
期刊
古 堡  道路修成螺旋状缓缓上升  权高者居于高处  野花生在荒凉古堡下避风地方  把花瓣朝向我们,瑟瑟开着  我们在黄土地上四顾,秦人的江山  不过是眼前大大的坟冢  掂量许久的赞美之词最终还是放在心里  感觉它太轻  几千年,掏出来就风化了  去往那个朝代去不成,回又回不来  呆呆站着。谁走向死亡,在一具躯体内  谁又获得新生,在这莽莽旷野中灵魂的故乡  它不拒细流  它庄严  它让海风吹遍我
期刊
机场  鸡笼山机场建在鸡笼山的山顶,山下是鸡笼镇。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机场,每周只有一架飞机降落。  我因为偶然的原因,来到了这个机场。送我到机场的朋友说,碰碰运气,还不知道今天来不来飞机。  当地人都把降落在鸡笼山机场的飞机称为过路飞机,就是一周当中肯定有一架飞机飞来,但不知道它哪天、哪个时候来。就像临时过路一样,哪架飞机有空位,就飞来停一下,看看有没有人,有人就带上。  我问朋友,连机场的人都不
期刊
岳小云下班回到家,秦放还窝在沙发上打游戏,头发蓬乱,灰色珊瑚绒家居服一半塞进裤子,一半露在外面。卧室没开灯,窗帘拉得密不透风。电视机开着,光影窸窸窣窣,在这个男人脸部投下七零八落的阴影。游戏画面暗黑丛生。岳小云站在门口,手心的汗濡湿提包带子。  晚饭吃什么?她问。  随便,秦放说。  岳小云打开冰箱,鸡蛋剩最后一颗,两个西红柿和半只青椒挤在一团皱巴巴的保鲜袋里。一小块猪肉在冷冻室蜷缩着,硬邦邦的,
期刊
轻轻的五十克拉  有一天我也会出现在这桶里  有一天我们会在桶中放一颗月亮  再放一些水  和月光  哦我们已经有月亮了  然后我会看见我们的脸  和月亮在一起  像三个过客  然后我们忍不住把水放掉  把水桶拎回家我 们  我们像一段漫长的旅途  还未开始  先养个十年  然后埋在那里居  有一处居所最值得注视  它落于忧愁,被旷野拥抱的  一阵黄昏  门前有静寂的草  我曾被你深深地注视吗  
期刊
女频网文中,历史类小说的创作并不多见,“历史”大多“为我所用”,女主人公凭借“主角光环”拨弄历史风云,以至于历史沦为一种陈旧的“情节”,是铺就于女主人公脚下的“地毯”,失去了历史“真实”与“庄重”,也自绝于历史小说的范畴,将历史的言说全权交付与男性,似乎历史只能由男性生命进行勾连。而蒋胜男的创作无疑改变了这一局面,她为正统流派的历史写作注入了新风,以女性生命勾连厚重历史,由此呈现了独特的家国性和民
期刊
写历史小说,依我看来,有点类似填词,在既定的框架结构、平仄格律要求下丰富内容、填充血肉。又有点像指定原料的烹饪大赛,同一起跑线考验厨师对食材的把握和组织手艺。完全意义上的真实历史早已不复存在,当我们捧着一页页历史的碎片,反复揣摩当时的世情沧桑、民族传奇,更多的是力图寻找串联这些碎片的关联线(人物的性格、思想、历史规律),赋予人物行为、言论(史实)一种合理的解释。解释又必须基于史实。我曾经看过许多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