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放不下的离别痛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女士从事与医疗有关的职业,大学学的是医学,今年35岁,女儿8岁,丈夫是某公司高管,一家人小日子其乐融融。然而,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却突然被打破了。原来,张女士的丈夫近期因从外地返京,被要求集中隔离。从丈夫被隔离的第二天起,张女士突然出现入睡困难,吃饭不香,六神无主,焦躁不安等问题,但又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张女士自己觉得也很诧异,在家带着孩子,一遍一遍做家务,反复楼下遛弯,但还是无法安放她那颗慌乱的心。好像随着丈夫的隔离,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僵尸、机器一样,已经只剩下一个空壳在行动。她的灵魂已经飘散,只剩下无尽的孤独、虚无,每天都在机械地做些事情,感到抑郁、焦虑不安。丈夫在隔离点的视频,远处的安慰,好像对她来说也是虚无。她好像自己已经不存在,好像自己从人间蒸发。她特别想找回自己,但怎么也找不回来。曾经是医生的她很困惑,就这样来到了诊室。


分离的伤痛一再侵袭


  通过和她的进一步交流得知,像这样的场景,她说似曾相识,好像不是第一次。
  她说第一次是2003年SARS那会儿,她的家人不幸感染了,去住院时,她那会儿和现在有同样的感受。另外一次是她上大学后大概一个月,她好像得了抑郁症,害怕晚上一个人睡觉,感到很孤独,抑郁,悲伤。最好的朋友陪伴了她一段时间,才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
  再往前追忆,更小的时候,她和爸爸每年只能见一次面。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在春节时回家过年,才能见面。她跟爸爸在一起也没有什么感情,只是知道父母感情不好,好像老吵架。她在家中是老大,妹妹小自己6岁,家里很多事情她都帮妈妈做,尤其是照顾妹妹。
  每年春节爸爸离开时,她都好像丢了什么,但是又不知道怎样去描述,就这样一年一年慢慢长大,脑海中经常出现父母吵架时的场景和父亲离开时的样子。
  长大后她一直都害怕有关分离的场景,只要有跟分离有关系的画面、声音,她都感觉悲从心起,但又强忍着撑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春节期间电视上一遍一遍播放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背起行囊去武汉救援,她不敢看,她一看就想哭。
  直到她爱人去隔离,她心里的整个世界仿佛已经坍塌。
  梳理一下张女士的成长时间轴,小时候是与父亲的分离,从小承担家庭角色和责任;上大学是与家人的分离;2003年又是与家人的分离;这一次,是与丈夫的分离。


承载着离别伤痛的潘多拉魔盒


  对她来说,分离也许意味着责任;分离也许意味着孤独;分离也许等于死亡;分离……总之分离是一些不好的回忆,分离是一种威胁,她没有办法去怨恨父母,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这一次次的分离,就像是在身体上切开一个伤口,把既往的所有分离情绪和身体记忆全部唤醒。虽然她意识到现实情况没有威胁,但情绪感受和身体记忆告诉她,分离意味着严重威胁,这让她不得安生。虽然时间久远到已经忘记曾因什么事情经历威胁,当碰见这样的分离情景出现,潘多拉的魔盒被再次打开,并由它接管,由它控制,由它创造。
  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情绪中心和节律中心,目的是为人的生存负责,对威胁异常敏感,而且反应很快,属于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比意识反应速度快几十万倍。所以人会出现情绪先跑出来,但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现象,就像张女士这样。而且情绪启动后生理机能很快配合,血压、心率、供血部位全部重新调整,肌肉变得有力量,不同情绪不同反应。
  针对出现这类心理问题的人员,原则上应将兴奋的身体能量释放掉,回归到正常的节律中。动用身体作为载体,将肌肉内多余的威胁储备的紧张能量释放掉,这就像人感到害怕时肌肉会自动发抖。生气时肌肉会力量增加,通过跑步、对抗性的运动、动用双手反复抓握等将多余的力量释放出去,回归对身体的掌控感,来感受节律回归。
  也可以用瑜伽等调整呼吸的方式与身体连接来缓解症状。人的呼吸和心率的比例是1:4,当呼吸平缓的时候,我们的心率就会自动下降,人也就变得稳定起来,所以可以尝试做10分钟的深呼吸,网上有很多这样的呼吸训练视频及音频。
  如果以上方法都试了,还是不够好,甚至出现严重的抑郁自杀等情绪,应尽快求助专业医生。
  这个案例是疫情中常见的一类与“分离”场景有关的心理问题。疫情就像情绪的万花筒。将各类曾经隐藏的压抑的情绪打回原形,毫无保护地散落一地,也就出现了“疫情让人的泪点降低”。既往的伤害没有忘却,只是变了一个形式,可能一点小事、一张画片、一个声音等就会触景生情,会让人哭起来。那么不管是哪一类曾经的未完成情绪,我们的身体都在编写着这些情绪密码,包括一些悲伤的、没有被满足的、分离的、丧失的等等。在现实中,有些人可能对孤独敏感、有些人可能对分离异常在意、有些人可能对公平反应强烈、有些人可能被关注等等。这一切情緒会在某一刻被触动。
其他文献
杨柳(化名)大半年来常常感觉胃痛胃胀反酸,到医院检查胃镜、幽门螺旋杆菌等也没有发现什么严重的问题。医生给杨柳开了点常用药,并叮嘱她规律进餐。  可吃了一个月,杨柳的胃部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于是,她又换了另外两家大医院检查,可结果依然没有发现胃部有什么明显的问题。最后给杨柳看病的消化科医生了解了杨柳的诊疗经过,建议她看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什么?胃不舒服还要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杨柳不解。可看了
期刊
“姐姐,快来!”刚两岁的妹妹琢磨着把自己刚搭的积木模型改变一下形状,但好像没成功,她下意识就喊出了这句话。曾几何时,妹妹还一直习惯把任何自己搞不定的事情,用一声“妈妈帮帮!”来解决,而最近这段时间却似乎更愿意用“姐姐”来代替“妈妈”。这种微妙的变化,是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发生的……打闹不休的两姐妹  妹妹欣欣比姐姐彤彤小三岁,即她出生时姐姐已开始上幼儿园了,她们俩相处的机会不多,
期刊
网上问诊、处方外配、无接触购药,无论身在何处,只需在预约时间打开诊疗APP,就能跟医生进行在线“面对面”的交流……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线上就医”走进了不少人的生活。据媒体报道,疫情期间,各大平台在线问诊量激增,在线医疗井喷式增长,大众的看病方式正在被颠覆。  互联网诊疗为大家提供了“超越时空”的便利,患者及家属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奔波就诊。有效避免因挂号、候诊、缴费等产生的问题,有利于减少医院人流
期刊
据报道,新乡25岁的李女士因男朋友嫌弃其肥胖,采用不健康的过度节食法减肥,后出现暴饮暴食,一顿饭吃了10个包子、4个鸡腿、30个雪糕,3000毫升奶茶……医生通过CT看到李女士被撑大的胃基本上已经到达盆腔,表示从医近30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胃。如果胃一旦被撑破,医生判断,李女士百分之百会死亡。  近年来,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肥胖对于健康的负面影响,有意识地对体重进行控制成为一种备受推
期刊
来访者小H因为人际关系问题来到咨询室。  第一次见小H时,给我一种易亲近之感。卷发顺着额角自然地垂下来,戴着金属框眼镜,穿卡其色毛呢大衣,淡淡的妆容略显温柔,这是我对她外型的第一印象。首次来到咨询室,她选择坐在距离门稍远位置的沙发上。小H的说话语速很快,尤其当她提到最好的朋友乐乐(化名)的时候。  “乐乐是我一见钟情的朋友”,她说,“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不是一路人;而有一些人,第一眼就知道我们能够
期刊
骐骐今年5岁,读大班,是一个比较活泼的男孩。他的妈妈给他报了本学期集体沙盘游戏的小组课,在游戏课程结束后,骐骐妈妈想和我交流骐骐的情况,但是骐骐急切地想回家,甚至躺在地上哭闹起来,骐骐妈妈不得不先带他回家。第二天,我收到了骐骐妈妈的邮件。  郭老师,您好!  骐骐在课堂环境下的注意力一直不好,他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能力也不太强。我们针对他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给他报名了沙盘游戏课程,希望能培养他的人际沟通
期刊
“野狼disco”之手机里的白大衣  唉,怎么在家没精神呢;是不是担心这次疫情啊;快来,找个信号好的地方;我告诉你,你得听话啊;听好啦,我开唠啦:  心里的话,真想跟你说点啥;这次疫情来了,国家让咱宅在家;这真不是调侃,避免传播感染;安全伴随大家,你知道吗?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现代化时代;在家网络问诊这点儿事,真的不意外;下载软件“首知心”,手机里面“心连心”,问诊、开方、送药就是快,根本没有
期刊
我现在上班,站长老是凶我。而且一些电脑做账知识,他老是不教我。那个女加油员都会。上次我们经理来检查问我会么,我说不会,然后他就问是不是站长没教,我没有说话,站长也没有说话,然后经理就让站长教我。结果经理走后,我问站长,站长就说我不用学。我感觉自己老实人好欺负一样。我的应变能力差,为人处世太差了。现在那个女加油员仗着站长对她好,孤立我,对我说话颐指气使的。我不知道站长怎么想的,要说不要我呢,我又签合
期刊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德芬空间”(tefenchangpublic)  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公布了20个长寿秘诀(被称为新长寿秘诀排名),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些我们中国人在不同国情下应该要注意的事项。  现在疫情在全世界肆虐,大家应该都已经认识到,健康的身心是多么的重要。以下是我自己的心得体会,特别发表出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长寿秘诀排行  第一,居然是唱歌!!!  唱歌其实不仅仅限于“歌”,任何发声练
期刊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残、自杀的案例报道时有出现,给多少家庭带来痛心疾首的悲惨结局。究其原因,与家长的情绪控制和沟通方式有直接关系。当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时,作为家长如果能够及时帮助孩子疏解情绪,而不是火上浇油,就会大大避免许多极端事件的发生。  案例一 小明(化名)16岁,因与家长发生争执,采取跳楼的极端行为自杀身亡。  案例二 小东(化名)14岁,因认为老师冤枉自己,家长也指责自己,采取服毒自杀进行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