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三大任务:体现当代中国的现实特征;着力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导向作用;坚持与时俱进。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 任务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6-003-02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如何把我们党发展成为真正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组织各个方面的力量去改造当前社会,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为人们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体现当代中国的现实特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还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对中国现实国情的高度概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及党和国家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寻找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与党情国情紧密结合。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用发展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并最终取得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为开辟中国革命胜利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第二第三第四代领导集体,从中国国情和时代主题出发,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紧围绕进一步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取得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可以说,我们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无不以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为背景,以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根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必须立足于国情,立足于现实,立足于人民,否则只能是华而不实,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可能发挥其对社会发展所应起的作用。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着力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先导作用已经得到了历史性认证和强化。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持,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壮大,更不可能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当然也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今天,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研究课题都是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所提出,这自然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自觉反映这一实践,做到既来自实践,又要高于实践,既在研究内容上广泛地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又要在价值观、方法论上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道路,辨清方向。具体说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治党治国过程中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选择上。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也要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现实问题,特别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不断发挥自身在政策咨询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官员也要不断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决策选择的科学化、民主化,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能够主动寻求理论支持和实践论证。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为先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偏差,甚至可能迷失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导向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的思想体系都曾起过划时代的作用。进入新千年的中国社会,与一个世纪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期相比,同几十年前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时相比,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对这些变化,不可能在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找到所有的答案,而只能利用其中的理论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有崭新内容和形式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与精神动力,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建党82周年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具体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做到:第一,认清历史。要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取得成功,而又走向低潮的复杂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自身的调整,获得了相当的发展空间和余地的变化。目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在斗争与合作、影响和渗透中共存,彼此的斗争将主要反映在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化,社会化大生产必将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激烈的竞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又使他们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的陷阱。先进的文化架起了不同民族国家彼此了解的桥梁,全球性消极因素则又不断侵袭人们的精神家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竞争、融合,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作用越来越显得极其重要。如何运用高新技术造福人类,也是全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
第二,认清现实。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前两步已经顺利实现,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我们的奋斗目标相差很远,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才能实现第三步奋斗目标。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想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等。
与时俱进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状况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至今仍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补充、修正和更新自己。哲学社会科学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更加需要开拓创新,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眼光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正确的东西,抛弃错误的东西,创造崭新的东西,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应始终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蔡炎斌.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及实现途径[J].湖湘论坛,2006,1.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 任务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6-003-02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如何把我们党发展成为真正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组织各个方面的力量去改造当前社会,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为人们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体现当代中国的现实特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还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对中国现实国情的高度概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及党和国家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寻找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与党情国情紧密结合。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用发展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并最终取得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为开辟中国革命胜利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第二第三第四代领导集体,从中国国情和时代主题出发,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紧围绕进一步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取得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可以说,我们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无不以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为背景,以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根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必须立足于国情,立足于现实,立足于人民,否则只能是华而不实,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可能发挥其对社会发展所应起的作用。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着力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先导作用已经得到了历史性认证和强化。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持,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壮大,更不可能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当然也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今天,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研究课题都是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所提出,这自然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自觉反映这一实践,做到既来自实践,又要高于实践,既在研究内容上广泛地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又要在价值观、方法论上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道路,辨清方向。具体说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治党治国过程中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选择上。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也要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现实问题,特别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不断发挥自身在政策咨询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官员也要不断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决策选择的科学化、民主化,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能够主动寻求理论支持和实践论证。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为先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偏差,甚至可能迷失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导向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的思想体系都曾起过划时代的作用。进入新千年的中国社会,与一个世纪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期相比,同几十年前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时相比,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对这些变化,不可能在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找到所有的答案,而只能利用其中的理论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有崭新内容和形式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与精神动力,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建党82周年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具体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做到:第一,认清历史。要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取得成功,而又走向低潮的复杂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自身的调整,获得了相当的发展空间和余地的变化。目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在斗争与合作、影响和渗透中共存,彼此的斗争将主要反映在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化,社会化大生产必将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激烈的竞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又使他们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的陷阱。先进的文化架起了不同民族国家彼此了解的桥梁,全球性消极因素则又不断侵袭人们的精神家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竞争、融合,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作用越来越显得极其重要。如何运用高新技术造福人类,也是全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
第二,认清现实。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前两步已经顺利实现,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我们的奋斗目标相差很远,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才能实现第三步奋斗目标。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想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等。
与时俱进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状况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至今仍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补充、修正和更新自己。哲学社会科学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更加需要开拓创新,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眼光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正确的东西,抛弃错误的东西,创造崭新的东西,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应始终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蔡炎斌.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及实现途径[J].湖湘论坛,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