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合唱艺术蓬勃发展,对合唱指挥人才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相关高校在合唱指挥人才培养上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所以在教学上必须紧贴实际需要,时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模式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合唱指挥人才。
关键词:教学 实践 排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080-02
近二十年来,合唱艺术在我国逐渐引起重视,并在一系列有利于合唱艺术发展的政策关怀下有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各种大小合唱节、合唱比赛、合唱培训等活动都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全国各地的合唱爱好者们也借此东风努力学习,这无疑对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我国合唱艺术一片繁荣兴旺、欣欣向上的景象中,也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优秀合唱指挥人才的缺乏,这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最开始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之在政策的关怀下合唱艺术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合唱团突然增多,但专业院校里招收与培养的合唱指挥专业学生少之又少,造成各地“一指难求”的情况。后来除了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外,各综合性、师范高校也都在招收与培养合唱指挥专业学生,且随着我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发布,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合唱与指挥这门必修课程,并经过几年的发展后,之前“一指难求”的情况得到了缓解。当然,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新的问题接着又出现了,这一次摆在高校合唱指挥教育面前的不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结合对其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的了解与调研,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能听善辩
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中的“合唱”最主要指的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演唱合唱作品来训练与提高对自身发声演唱的控制能力,但现在许多高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过分强调让學生唱,而忽视让学生在唱与不唱的时候注意听。
首先,有过一定合唱学习经历的都知道,会唱独唱的人不一定能唱好合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合唱比独唱要“有所顾忌”,难就难在合唱团员之间声音的融合,大到不同质声音的融合,小到两个人声音之间的融合,这都离不开团员自身对发声的控制力。而对发声控制力的训练并不是只在“唱”方面上做文章即可,相比起来笔者觉得“听”同样重要。
其次要让学生分辨什么是合唱需要的声音,通过具体的合唱作品背景知识以及排练,指出这部作品的演唱需要何种音质的人声,这种声音的特点是什么,接着才能让学生从发声的角度来进行学习,这样的训练才会有意义与目的性,今后他们才能进一步对他们以后所接触的合唱团员提出相应的发声要求。
二、知己知彼
上一点提到,合唱指挥所排练的对象最终都还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对唱队队员各方面特点的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因为许多高校在这门课程的实践机会的给予上严重缺乏与不足,有的高校甚至完全没有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表面虽然在课堂上学得很“透彻”,但一旦走向社会进入具体的排练时则手忙脚乱,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出在指挥对所排练对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没有经过大量实践的锻炼上,其中缺乏了解是其主要原因。
笔者曾经观摩过许多指挥排练,发现许多在给成年人排练是十分有经验的指挥,在给孩子们进行童声排练时完全没有办法,反之亦然。这其实就是对你所面对的团员不了解而导致的“毫无办法”,这里有两点需要在教学上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在一些理论知识方面的教授,特别是对不同类型人声发声特点的了解,例如小孩子各年龄段的音域、专业与业余合唱团的发声特点等,你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排练时对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调动;其次,调整教学模式,多带学生走出校园实践,前期让他们多观摩不同类型合唱团的演唱与排练,后期想尽办法为他们创造机会,把“指挥棒”教给他们,让他们去排练这些合唱团,通过排练的了解才是最有效和稳固的,前期所学的一切理论知识如果不经过实践,永远将不能变成他们的技能,而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三、实践检验
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中的“指挥”指的是指挥法的学习与运用,关系到学生在演出特别是排练中能否对合唱团员起到有效的预示与提示作用。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机械的挥拍练习,而且受客观条件所限,许多学校至多也只能让学生挥双钢琴,缺乏实际的排练锻炼。通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在这样的训练下,绝大部分学生在不接触到合唱团员时,对挥拍技术的运用可以做到准确无误,但是只要遇到接触到合唱团员的实际排练时,他们的挥拍技术则运用得很不熟练,导致排练效率将大打折扣,有些甚至不能将排练有效的进行下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学的反思。
挥拍技术固然重要,但这里有一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在运用挥拍技术时环境是什么。曾经有著名指挥家提出“学做指挥之前先学会做人”,这句话不无道理,不管你挥音频、双钢琴多么娴熟,挥拍技术多么娴熟,最终排练对象都还将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怎么样去调动你的合唱团员,怎么样提高排练的效率,这绝不仅仅是从挥拍训练上就可以解决的,这必须要学会怎样与人友好的交流沟通,需要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上所有了解,加上大量的实践排练,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与技巧更好地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四、学科综合
虽然在课堂的教学上我们主要是在合唱的演唱与合唱指挥技巧这两个方面进行,但是只靠这些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让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好的进行合唱排练,这是不现实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在具备一定的指挥技巧后,还要积累大量的理论知识,且面是非常广的。例如你在对你即将排练的作品进行“案头”分析时,为了将作品的结构了解清楚,你会需要运用到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在进行作品难点部分的排练时,为了提高排练效率,你会需要运用到许多教学法上的原理和技巧,例如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许多作品都是根据诗歌来进行谱曲,西方中世纪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合唱作品都是以基督教(圣经)中的教义作为歌词进行谱曲,那么为了能将作品内容理解的更透彻,你需要知道诗歌的结构特点、审美方式,对基督教(圣经)要有一定的了解。全世界各国各时期的作曲家都谱写过合唱作品,那就意味着合唱作品有着一定的语言“界限”,这要求合唱指挥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掌握作品语言的发音特点,这对风格的把握十分重要。合唱作品风格的把握非常重要,需要作为合唱指挥的人们有足够的重视,风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着许多内容,其中运用中西音乐史对作品风格进行研究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可以帮助你探寻到谱写作品的作曲家,创作背景等重要信息。合唱作品音乐美学上的研究也必不可少,因为不管是观众还是表演者,聆听与表演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怎样让观众和你的唱队队员有着准确、美妙的审美体验,这就需要作为合唱指挥的人们在合唱音乐美学上进行一定的研究。
总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深思探究的地方,本文在这里只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上的更多问题将会逐一出现,但教学模式、手段也会随着问题的出现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进,最终这门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会越来越完善,效果会越来越好。学生们在他们今后所接触的合唱排练上也能将合唱与指挥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更灵活与实际的运用起来,以此提高合唱排练的效率,让合唱团员在排练中有更美好的排练体验。
参考文献:
[1]徐武冠,高奉仁.合唱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简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英]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M].茅于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波]卓菲娅·丽莎.音乐的特殊性[M].于润洋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关键词:教学 实践 排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080-02
近二十年来,合唱艺术在我国逐渐引起重视,并在一系列有利于合唱艺术发展的政策关怀下有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各种大小合唱节、合唱比赛、合唱培训等活动都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全国各地的合唱爱好者们也借此东风努力学习,这无疑对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我国合唱艺术一片繁荣兴旺、欣欣向上的景象中,也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优秀合唱指挥人才的缺乏,这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最开始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之在政策的关怀下合唱艺术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合唱团突然增多,但专业院校里招收与培养的合唱指挥专业学生少之又少,造成各地“一指难求”的情况。后来除了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外,各综合性、师范高校也都在招收与培养合唱指挥专业学生,且随着我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发布,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合唱与指挥这门必修课程,并经过几年的发展后,之前“一指难求”的情况得到了缓解。当然,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新的问题接着又出现了,这一次摆在高校合唱指挥教育面前的不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结合对其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的了解与调研,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能听善辩
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中的“合唱”最主要指的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演唱合唱作品来训练与提高对自身发声演唱的控制能力,但现在许多高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过分强调让學生唱,而忽视让学生在唱与不唱的时候注意听。
首先,有过一定合唱学习经历的都知道,会唱独唱的人不一定能唱好合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合唱比独唱要“有所顾忌”,难就难在合唱团员之间声音的融合,大到不同质声音的融合,小到两个人声音之间的融合,这都离不开团员自身对发声的控制力。而对发声控制力的训练并不是只在“唱”方面上做文章即可,相比起来笔者觉得“听”同样重要。
其次要让学生分辨什么是合唱需要的声音,通过具体的合唱作品背景知识以及排练,指出这部作品的演唱需要何种音质的人声,这种声音的特点是什么,接着才能让学生从发声的角度来进行学习,这样的训练才会有意义与目的性,今后他们才能进一步对他们以后所接触的合唱团员提出相应的发声要求。
二、知己知彼
上一点提到,合唱指挥所排练的对象最终都还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对唱队队员各方面特点的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因为许多高校在这门课程的实践机会的给予上严重缺乏与不足,有的高校甚至完全没有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表面虽然在课堂上学得很“透彻”,但一旦走向社会进入具体的排练时则手忙脚乱,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出在指挥对所排练对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没有经过大量实践的锻炼上,其中缺乏了解是其主要原因。
笔者曾经观摩过许多指挥排练,发现许多在给成年人排练是十分有经验的指挥,在给孩子们进行童声排练时完全没有办法,反之亦然。这其实就是对你所面对的团员不了解而导致的“毫无办法”,这里有两点需要在教学上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在一些理论知识方面的教授,特别是对不同类型人声发声特点的了解,例如小孩子各年龄段的音域、专业与业余合唱团的发声特点等,你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排练时对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调动;其次,调整教学模式,多带学生走出校园实践,前期让他们多观摩不同类型合唱团的演唱与排练,后期想尽办法为他们创造机会,把“指挥棒”教给他们,让他们去排练这些合唱团,通过排练的了解才是最有效和稳固的,前期所学的一切理论知识如果不经过实践,永远将不能变成他们的技能,而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三、实践检验
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中的“指挥”指的是指挥法的学习与运用,关系到学生在演出特别是排练中能否对合唱团员起到有效的预示与提示作用。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机械的挥拍练习,而且受客观条件所限,许多学校至多也只能让学生挥双钢琴,缺乏实际的排练锻炼。通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在这样的训练下,绝大部分学生在不接触到合唱团员时,对挥拍技术的运用可以做到准确无误,但是只要遇到接触到合唱团员的实际排练时,他们的挥拍技术则运用得很不熟练,导致排练效率将大打折扣,有些甚至不能将排练有效的进行下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学的反思。
挥拍技术固然重要,但这里有一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在运用挥拍技术时环境是什么。曾经有著名指挥家提出“学做指挥之前先学会做人”,这句话不无道理,不管你挥音频、双钢琴多么娴熟,挥拍技术多么娴熟,最终排练对象都还将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怎么样去调动你的合唱团员,怎么样提高排练的效率,这绝不仅仅是从挥拍训练上就可以解决的,这必须要学会怎样与人友好的交流沟通,需要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上所有了解,加上大量的实践排练,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与技巧更好地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四、学科综合
虽然在课堂的教学上我们主要是在合唱的演唱与合唱指挥技巧这两个方面进行,但是只靠这些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让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好的进行合唱排练,这是不现实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在具备一定的指挥技巧后,还要积累大量的理论知识,且面是非常广的。例如你在对你即将排练的作品进行“案头”分析时,为了将作品的结构了解清楚,你会需要运用到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在进行作品难点部分的排练时,为了提高排练效率,你会需要运用到许多教学法上的原理和技巧,例如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许多作品都是根据诗歌来进行谱曲,西方中世纪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合唱作品都是以基督教(圣经)中的教义作为歌词进行谱曲,那么为了能将作品内容理解的更透彻,你需要知道诗歌的结构特点、审美方式,对基督教(圣经)要有一定的了解。全世界各国各时期的作曲家都谱写过合唱作品,那就意味着合唱作品有着一定的语言“界限”,这要求合唱指挥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掌握作品语言的发音特点,这对风格的把握十分重要。合唱作品风格的把握非常重要,需要作为合唱指挥的人们有足够的重视,风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着许多内容,其中运用中西音乐史对作品风格进行研究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可以帮助你探寻到谱写作品的作曲家,创作背景等重要信息。合唱作品音乐美学上的研究也必不可少,因为不管是观众还是表演者,聆听与表演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怎样让观众和你的唱队队员有着准确、美妙的审美体验,这就需要作为合唱指挥的人们在合唱音乐美学上进行一定的研究。
总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深思探究的地方,本文在这里只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上的更多问题将会逐一出现,但教学模式、手段也会随着问题的出现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进,最终这门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会越来越完善,效果会越来越好。学生们在他们今后所接触的合唱排练上也能将合唱与指挥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更灵活与实际的运用起来,以此提高合唱排练的效率,让合唱团员在排练中有更美好的排练体验。
参考文献:
[1]徐武冠,高奉仁.合唱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简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英]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M].茅于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波]卓菲娅·丽莎.音乐的特殊性[M].于润洋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