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苏有朋是有钱人,绝对没人怀疑。从歌手到演员再到导演,一部《左耳》上映就破了4亿票房,出道26年,他身上沉淀下来的不只是演艺事业的辉煌,更有理财规划的盆满钵满。苏有朋说,他在演艺圈赚的钱远没有他在投资领域赚的多,而他有个外号叫“不动明王”,因为他的财富几乎全是不动产——房子。这些房子加在一起市值是多少呢?20亿元。
【荒郊千顷,不如中心一田】
苏有朋的父母观念传统,从小给他灌输“有土斯有财”的理念。所以,加入演艺圈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后,他便秉承父母的教导在台北花园新城贷款买下了自己的第一套房产。
还清贷款后,他就卖房了——当初选择花园新城,是因为这个楼盘走低价路线,价廉自然物不美,此地远离台北市中心,交通不便,不适宜长住久安。
但卖房时有了意外的惊喜,因为买房后不久捷运就修到花园新城,花园新城的楼价暴涨,入手仅仅2年的房子,挂牌价整整翻了一番。苏有朋想不出还有什么理财产品比这个回报率更高了,这也坚定了他“有土斯有财”的投资信心。
花园新城的巨大回报,也让苏有朋对于买房有了点儿感悟和思考。对于一处房产来说,什么因素对升值最重要?价格?物业?绿化?格局?景观?NO!最重要的是——地段。要不是因为搭上捷运房的机会,花园新城撑死了只有10%的回报,仅仅因为交通便利这一点,就额外获赠了90%利润。所以,买房,一定要买最便利的地段、最便捷的交通,所谓荒郊千顷,不如中心一田。
台北最好的地段是哪里?当然是忠孝东路,它就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因为此路段是商业街,绝大多数都是商业楼面。苏有朋从忠孝东路一段开始买起,手里有了钱就去买一个铺面,隔上年把两年手里有钱了再去买一个。10年间,苏有朋从忠孝东路一段买到七段,每一段都有他的物业,而且一段不止一个。
商铺当然是要出租的,苏有朋很会利用自己的明星身份,看房时他一律亲自带看。租客发现自己的房东竟然是明星,谈起价钱来自然更加爽快。基本上,只要苏有朋亲自出马,几乎都能当场敲定。这些商铺都位于黄金地段,从买下到租出去,这些商铺最长的在他手上也不会超过一个月。他买商铺就像买鸡,买回来就会生蛋,心想事成得一塌糊涂。
七段十来个商铺一起创造出来的利润是很惊人的。苏有朋买商铺的最大手笔是用3.3亿新台币现金买下了位于敦化北路一个200平方米的店面,相当于每平方米165万新台币,寸土寸金。但这个黄金店面的所有资金不是来自苏有朋的演艺收入,而是这些年来忠孝东路商铺的投资回报。而敦化北路的黄金店面租出去后,却能用日进斗金来形容。
【走到哪买到哪】
在台北再也找不到比忠孝东路更适合买房的地段后,苏有朋开始将目光瞄向了海外。他经常去国外,在异国他乡走走看看,研究当地的楼盘和房市。
一次去加拿大时,苏有朋被报纸上一则地产中介的转让信息吸引了。这是一栋位于多伦多、有百年房龄的老房子,哥特式建筑,纯木搭建,索价30万加元。这价格不厚道,因为同地段全新同样大小的房子还不到25万加元。
但在看过房子后,他心动了。这哪里是一栋普通的民宅,分明是一栋记载了历史的博物馆。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楼梯是红木的,已经暗淡的窗户玻璃竟是彩绘的,更别提那些镶金嵌银的吊灯烛台了。走进去,瞬间回到中世纪,那种厚重的感觉是新房子望尘莫及的。
成为房东后,苏有朋没有改变房子的任何角落,他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出租信息描述了该房子的古典、文化、历史……一个艺术家成为租客,将其变成了一个艺术沙龙。艺术的价钱是很贵的,同地段的新房子月租价2000加元不到,艺术沙龙却能每个月给他带来3200加元的租金收入。虽然买房时多掏了5万加元,但这点差价短短几年就能赚回来,而且还会创造越来越大的利润。这让他有了新的心得。在国外,尤其是欧美,老房子和旧房子不是一个概念,尤其是那种精品的经典老房子,与其说是投资产品,还不如说是收藏品,年头越久越值钱。
于是,商铺王苏有朋摇身一变成了老房子淘客。在多伦多大学主校区——圣乔治校区,苏有朋买下了学校一个小小的旧图书馆,附赠图书馆里的书架以及一小部分图书。
一番谋划后,旧图书馆变成了一家充满浓浓学院风的咖啡厅。桌子和座椅保持了图书馆座椅的风格,背景是不知道留存了多少年的木质旧书架和一众已经年老到发黄的旧书籍。特别老旧的主题,因为有了咖啡香,便撞击出了矛盾的和谐感。咖啡厅老板是苏有朋的一个朋友,开咖啡厅的经营思路是苏有朋的建议。当然,朋友归朋友,买卖归买卖,而且租金定得还不低。不过,朋友的租金掏得很爽快,因为咖啡厅生意挺不错。出租方承租方都赚钱,两全其美。
不过,这种有年头有历史的房子毕竟稀少,要想碰到需要点运气。手里有了钱又遇不到老房子怎么办?那就买新房子。不过,苏有朋坚持自己的唯地段论,只买对的。
首选地铁房,其次是机场房。除此之外,均不考虑。他说很多人投资失败不是因为不懂投资,而是因为太懂投资,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忙来忙去一场空。自己不懂那么多投资方式,唯一自信的就是买房,既然确定了选房标准,那就不要轻易改变,一条道走下去,才是风险最低的做法。
最忙的一年,苏有朋年收入过亿,但是没带一分钱回家,酬劳一拿到手就买了房子。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祖国大陆投资买房,苏有朋承认自己是走了点弯路的。
最早接触北京地产时,他秉承老经验,在一个地铁房楼盘一口气买下了一层的6个单位。没想到的是,买到手的房子面临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北京房价与市民收入差距巨大,按照房价制定的租金居高不下,有租房意愿的人多半租不起,整套出租非常困难,除非将每套房分隔成几套后分别招租。6个单位足以分隔成30多个小单位,不仅装修麻烦,光收租金就是一桩麻烦事儿,自己没有太多回报,反倒是委托的地产中介赚了不少。
从那之后,苏有朋开始转向更高端的房产。成功的典型是在上海新天地买了两套房子,成本高,但利润也高,转手就被人抢租。随着新天地的备受追捧,数百万买的房子很快飙升到了上千万,两套房子净值近3000万元。
见精品路线卓有成效,苏有朋马上追加投资,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买入新楼盘,并且再次成功,价格涨至2500万。仅仅在上海的3套房子,市值就超过了5000万元。
他重返北京房市,大手笔地在NAGA上院做了业主。这属于精品中的精品,限量99套,最小的300平方米,最大的600平方米,起价8万每平方米。
广州他也没放过,二沙岛,富人最热捧的楼盘,他买下了增值潜力无限的珠江江景房。
扬州瘦西湖边上,有苏有朋的产业;苏州拙政园附近,有他的投资;无锡太湖湖景楼盘,也有他的地产……
随着苏有朋将演艺事业重点转向大陆,他拍戏一部接着一部,然后换来房子一套又一套。
而且,苏有朋买房子都是一次性付清,从不贷款,不让银行赚利息,手里的房子只租不卖。
有朋友羡慕苏有朋会赚钱会投资,也有朋友觉得他活得很不值。坐拥偌大的身家财富,却一点儿也没有富豪该有的品位和奢侈。可苏有朋安之若素,他说自己唯一的爱好就是手里有钱后琢磨着去哪里看看房子,要不要再买套房子,既不影响社会,还能拉动内需,这个爱好实在是利国利民有益无害。
很少有人在理财上把所有的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可苏有朋就这么干了,而且一坚持就是20年。结果是,他有了个外号叫“不动明王”,因为他的财富几乎全是不动产——房子。这些房子加在一起市值多少呢?20亿。
据说,投资最大的悲剧是炒股炒成股东,炒房炒成房东。可苏有朋这个大房东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房东,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