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匪君子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无界》是伊春青年才俊施立夫的散文集。施立夫是穆棱人,我本人也出生在穆棱,在文学大家园里遇上的唯一从事文学创作的穆棱老乡,这样的相遇让我格外惊喜,“他乡遇故知”是古人所谓的人生一大乐事,此情此感,古今相通。相对于施立夫这个笔名,我本人更习惯称呼他的本名,王波这个名字会让我感到故乡和亲人般的亲切——对于游子而言,故乡是刻画在心头的伤,特别是想念故乡的时候。
  谦和、儒雅的王波是位绅士,他师从名门,后调到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工作,在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八小时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写作。历经十年努力,出版了30万字的散文集。
  我以为,每一个热爱文学的心灵都能够时刻感知文字的温馨、丰富和馥郁,而一个人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所在层次也都是可以通过文字来体现、表达和考量的。我相信,我的老乡王波先生也是深谙文字和美之间的秘密的。《青春无界》全书分五辑:第一辑为“心灵点滴”;第二辑为“读书偶得”;第三辑为“走笔遐思”;第四辑为“林都放歌”;第五辑为“评谈天下”。我和王波在年龄上大体相近,同一个故乡又赋予了我们相同的乡愁以及富有画面和质感的记忆,作为同乡,特别是当我想念故乡的时候,翻翻王波的集子,通过其中的一些文字,我再一次回到故乡,了解和感受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物和故事,慨叹着逝去时光和岁月中的欢乐、幸福、伤感和惆怅。
  文人的眼光总是离不开读书笔记。在阅读中我发现,老乡王波的阅读内容也相当宽泛,从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到《诗经》《宋词选注》,这些内容从文章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到,如《古来英雄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泣下最多是〈红楼〉》《钱钟书和他的〈宋词选注〉》等,王波在阅读这些书籍时,不断地思考,进而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阐述。散文集的名字叫《青春无界》,而青春是每个人都会动容的话题,当我在随笔和散文中信马由缰地翻看第三辑时,眼睛一亮。啊,这里有《新寓言二则》。原来,老乡王波也写寓言啊。在《物以稀为贵》中,王波写了一位画家因为不懂得市场规律,盲目求量,劳碌而无所得,后经人启发,领会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的故事。《红花也需绿叶扶》写了一个地毯手工业者,精于制作,却不擅长营销。王波通过这则寓言将包装和销售之间的内、外在联系和相互影响阐述得淋漓尽致。这两则寓言虽然短小却十分精悍,哲理意味很深,特别是后一篇,文字功力极好,可谓是细细打磨出的字字珠玑。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篇篇的文字小窗,我才开始了解老乡王波充满诗意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的一些思考。人们常常用美玉形容好的文字和作品,为人和为器的道理大多是相通的,《礼记·学记》上就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个人觉得,正是王波身上“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成全了他的文学梦。博大的黑土地、悠扬的穆棱河和伊春明丽的山水图画共同滋养了老乡王波的聪敏、细腻的性格,让他的文字清澈、质朴、淡定。现如今,在普遍讲求经济效益的大前提下,文学创作主要靠个人兴趣来支撑,没有一份真爱,没有一种韧性是坚持不下来的。王波曾说:“光陰太瘦,或许一生只能专注地做好一件事。而我,选择了与文字相伴,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青春无界》是王波的处女作,处女作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完美,处女作的出版只是一个标识——一个人已踏上文学创作征途的标志。文学创作是一场充满磨砺和艰辛的探险,出类拔萃更是一场极其漫长,甚至于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的一种修行。期待已经上路的老乡王波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再接再厉。《诗经》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子,我在这里借来一用,以“有匪君子”作为本文的标题。
  作为老乡,作为喜欢码文字的同行,于情于理,我都该早早交稿的。只是,我这人有一个坏习惯,没有基于文字基础上的了解,我是写不出来文章的。特别是当一本书没有读完时,而我的老乡王波的这部集子又很厚。我个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儿童文学上,偶尔才随心随兴地写上一二篇短评。时隔大半年,我才完成这篇短文,感谢宽容、体谅的老乡给我了足够的时间,让我来了解和沉淀。同时,我也送一份真诚的祝福和老乡一起共勉:愿我们都能够历经磨砺、到达盛开着璀璨艺术之花的彼岸。
  (作者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因意外伤,自2010年开始学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涉及散文、童话、寓言、评论、诗词等多种文体并分别获奖。)
其他文献
一张好报纸,不能没有一个好副刊。报纸与副刊,就像北京大学与未名湖。  光明日报的“未名湖”,就在“光明文化周末”。  “光明文化周末”分为“文荟”和“艺萃”两大部分。“文荟”每周五四个版,“艺萃”每周日四个版。  “艺萃”中,有一个极佳处,那就是《图像笔记》版。  报章文章要好看,用传统的话讲,须有义理、有考据、有辞章。有义理,就是有思想;有考据,就是有知识;有辞章,就是有文采。报章文章要好看,用
殷海光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著名哲学家,他在逻辑理论、分析哲学、自由主义、社会政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在一般的了解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是采取一种极度批判之态度的,这几乎是近现代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一种牢固的意识形态了。然而有趣的是,根据陈鼓应先生整理的殷海光先生晚年的一些话语和一篇名为《我对中国哲学的看法》之文章,我们惊异地看到,晚年的殷海光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表达出一种极大的热情甚至是温情。而由这
美术画图之审美,以传承论和推崇还是文人画之传统最为世人喜闻乐见。此是汉民族的恒稳审美基因与文化传统之固,这亦是上下五千年之大中华文化的特征与永恒之质。于是具有文人画要素的关于修养、功力、人品、才情、思想的五要素,便是新旧文人画美学的共同特点。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个人身份之表述给人的印象往往很单纯。譬如教师,似乎只是教书授课;譬如学者,就只是学术研究;诸如此类,顾名思义即可。其实,人如果有才华,
惊闻饶宗颐先生仙逝,伤恸罔极,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1989年春天,余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行前,武汉大学石泉教授让我带一封信給他的老朋友——中大教授饶宗颐,这便成了我在香港拜谒饶宗颐先生的引子。在中文大学某会议室初见饶先生,递呈石先生信,当时在场人众,未能与饶先生交谈。几天后,极讲礼数的饶先生偕其助手,在中文大学附近的一座茶楼与余正式晤面。  那时的饶先生行年七十二,精神矍铄,谈锋甚健,记得曾议及
笔者依稀犹记尚值垂髫之龄时,于外公膝下嬉戏,经常听到他讲述其早年在沦陷区的经历。外公职业是医生,在日寇占领下,他每天都要走街串巷,为各类病人诊治,其中就包括日本官兵。正因来往较多,且历时颇久,外公逐渐熟悉了日语,并大致可以与日军进行日常交流。  随着年龄增长,笔者对外公的这段回忆之理解曾有几度变化。当初窥史学门径时,受到主流研究观念的影响,笔者每每想到外公此经历,脑中总泛起一种莫名的疑惑:与日本侵
1963年我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全家迁往新疆。我认为这是真正实行《讲话》,开阔自己,锤炼自己。不这样,就只剩下了死路。  我仍然满心光明与希望。我带着一缸小金鱼坐火车,我吟着诗:“日月推移时差多,寒温易貌越千河,似曾相识天山雪,几度寻它梦巍峨。”“死死生生血未冷,风风雨雨志弥坚,春光唱彻方无恨,犹有微躯献塞边。”  同样在运动中没顶,具体处境不同,我的光明的底色与逢灾化吉、遇难呈祥的自信使我从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固然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但也昭示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传统的魅力。2005年,李敬泽先生就已指出,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部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马瑞芳教授则明确地指出莫言的成功在于向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致敬。莫言自己也说:“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  客观地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他认真学习包
曹植(192—232)字子建,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其作品感情浓烈,文采华美,是六朝时期举世公认的文学高峰,被誉为“建安之杰”。他性格热情,待人真诚,留下了丰富的交友作品(有28篇相关诗赋)。这些作品真切地反映了曹植对友情的珍视和赞誉,体现出纯美的人情和忠诚的交友品格。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认为,曹植诗对友情的赞美,发现了友情对人生的意义,具有划时代的文学史意义(吉川幸次郎著,章学诚译:《中国诗史》,安
/壹/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其所倾诉的,是屈原为坚持自己理想和人格而经受的种种不幸,他的顽强的斗争、追求和由于眷恋故国而决意献出自己生命的悲愤。”(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一句话,这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因为受特定历史的局限,研究者多从诗歌表层出发,将其看作是屈原政治经历集中反映的“悲剧性传记”,是一首政治长诗。这自然是不
十年之前,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肇始于美国华尔街。当危机来临时,西方世界再次兴起了阅读马克思的热潮。不惟如此,西方世界还出现了诸如《21世纪资本论》《不平等的社会》等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资源,揭示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和福利待遇不公的深度研究著作。虽然,西方世界基于经济危机的背景对马克思的重新阅读、发现,其动机、目的和结论等值得质疑,但却足以说明,21世纪仍然必须面对马克思所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