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n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课堂教学工作实际,作者就学生素质培养,从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培养等方面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科学教学 素质培养
  当今世界充满竞争,只有重视教育、教改,发展个性,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提高人的素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前,进行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工作实际,就学生素质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行们切磋。
  一、培养主动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最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过程是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而记忆的前提是对所要记忆的事物引起注意,没有注意就没有记忆。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可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小白菜、卷心白菜(包心白)、包菜、菠菜,要求每位学生带着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哪一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哪种蔬菜叶子越剥进去越显黄白色?被砖块压住的草和露天生长的草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通过以上的观察设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和设问,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心理。
  二、培养合作探究态度
  “一切为了学生”是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并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从而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作为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换,由过去教学的“权威”、“领导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教师身份由“倒水人”向“引路人”的转变,让学生在“感知——探究——概括——应用——再探究”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三、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导。如学习“电产生热”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会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
  四、培养发散想象思维
  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学习“空气占据空间”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你还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发散想象、创新思维的结果。
  五、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喜欢观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详细分析、研究科学教材,联系实际,精选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尽量以探究性的讲解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课堂上应创设探究情境,精心设计选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充分观察,允许学生动手拆卸组装,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体会到科学概念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进而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蝗虫呼吸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小实验”的演示,教师再指导他们认真对照课本插图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得出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而只露出头部的那只蝗虫先死的结论,并领悟其原因所在。
  以上是一点肤浅的看法,请行家指正。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从“教学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及“高效课堂的高效”入手,分析了传统数学课堂的某些弊端,从将课堂还给学生、小组有效的合作学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阐述了数学高效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合作探究  “教学”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人的内在潜质开发、启蒙出来,也就是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求知的习惯。所以必须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运用
期刊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数学家怀尔德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由数学传统和数学本身所组成的文化系统。《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课程理念之一,与之相应的近几年数学高考和各地质检中,富含数学文化价值的试题备受命题专家所青睐。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践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倡导数学文化教育理念的人文教育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开阔视野、激发兴趣、承接传统、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倡导阅读教育,让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参与“语文主题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呢?笔者在教的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给学生一份快乐,引导学生成长  “语文主题学习”
期刊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命题激趣,诱发想象思维  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才能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
期刊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数学与数学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代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养成好疑好问的习惯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  尼尔·波斯特曼曾这样批评教育:“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句话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醒,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旧的教育观
期刊
数学是学习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学本身的发展,数学的应用已日益升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习动
期刊
我一直觉得上作文课是一件幸福的事,我的幸福源于我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上课前的那份期待、上课时的那种兴奋都因为语文老师课堂上的满分作文、高分作文、课堂朗诵、习作展示……我的习作热情从此被点燃了!是啊,赏识就像一盏明灯,悄悄地指引着孩子们前进的道路。哪怕只是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作文本上一句肯定的话语,都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从此爱上习作。在习作课堂上我努力成为给学生带来幸福感的老师,给学
期刊
运用多媒体手段,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有些生物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往往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不重实效。众所周知,多媒体计算机虽然具有超传统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要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待多媒体教学,需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针对如何使初中生物与多媒体教学进行优化组合设计,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认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不仅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设置场景,开发潜能;深化训练,发展思维。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动态演示与静态画图相结合,再现于学生眼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这门学科的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体验为手段,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