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与语文课程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7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要充分发挥古典文献在传统美德承扬实践中的教育功能。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古典文献既是传统美德的主要来源之所,又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之径。通过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设置,发现其中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必修课程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课程数只占全部课程的18%;二是唐、宋时期的文献分别占到相关文献的36%和21%;三是古诗词占到相关课文总数的58%。因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应当调整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程数量和课文类型比例,发挥古典文献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
  关键词:古典文献;语文课程;传统美德
  中图分类号:G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2-0051-06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实现文化复兴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美德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从小学阶段做起。语文课程作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它最现实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使传统的优良道德文化不断地流传下去,使文化的共同体得以延续。在这个意义上,基础教育中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语文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它不但可以为学生的价值观念提供引导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少年阶段的人生提供丰富的意义系统。但是,在现代化和西方流行思潮的影响下,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古典文献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一再受到怀疑和否定。从目前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实践来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古典文献相关课文的德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教育的过程中偏重于文献的知识性,而轻视文献的价值性。因此,加强古典文献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文献在传统美德承扬实践中的功能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拥有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国古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存在于这些古典文献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可能离开前人流传下来的文献。当今社会中流传的传统美德德目,都可以在古典文献中找到根源。古典文献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第一,传统美德形成于古典文献的叙事之中。传统美德并不是看似孤立的德目,而是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并蕴涵于古代的经典文献之中。这些古代经典文献与“史”紧密相关。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论断:第一,“六经皆史”[2];第二,“古文必推叙事为先,叙事实出史学”[3]。由此可见,“六经”、“史”和“叙事”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六经”即来自于“史”的“叙事”之中。而根据现代叙事学理论,我们普遍地存在于叙事之中;在叙事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观念得到生成和发展。


  美国学者西摩·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一书中根据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叙事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故事(story,histoire)即内容或事件(行动、事故)的链条,外加所谓实存(人物、背景的各组件);二是话语(discourse,discours),也就是表达,是内容被传达所经由的方式。”[4]5-6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每一个叙事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作为整体的叙事,所获得的意义要远大于构成它的“内容或事件”和“实存”本身所具有的含义。在叙事的过程中,意义得到了呈现。英国学者以赛亚·柏林认为:“所有这些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描述没有一个是完全中性的:它们全都携带着道德含义。”[5]原本只是单独存在,或是隐性存在的“内容或事件”与“实存”在叙事的过程中被赋予丰富的道德含义。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带有某种价值倾向,并通过某种话语,把叙事中的各要素“纺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富含意义的集合体。
  古典文献作为文本而存在,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而我们如果要真正地了掌握这些信息,就必须通过某种叙事的方式才能使它们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古典文献的叙事会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它一方面“构造了作为生活体系本初构成的永久性,通过肯定性的(或更确切地说,是预先给定的)自我理解的文化模式来塑造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传达“行为的一般性规则的应用”,将“连续性作为规则永恒的有效性”,并“通过将时间的经验概括为行为规则的方式来塑造认同”[6]。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古典文献的叙事既可以通过历史的事例表达出“善”与“恶”的价值观念,又可以通过历史传统的叙述赋予传统美德普遍的意义。因此,正是在对古典文献的理解和表述之中,传统的价值观念才得到呈现。同样,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对古典文献的阐释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弘扬的。


  第二,传统美德教育离不开古典文献的叙事。前文论述了古典文献的叙事是传统美德得以形成的根源,同时也暗含了传统美德的教育和传播也离不开古典文献的叙事。古典文献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功能,与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有关。古典文献作为一种文本的存在,如果要内化为主体之人认识的一部分,就必然需要通过某种话语或表达方式把意义传达给接受者。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所含有的意义得以生发。西摩·查特曼把这种叙事话语分为两个亚成分:“一是叙事形式本身——叙事传达之结构;二是其表现——它在具体材料化媒介中的呈现,如文字的、电影的、芭蕾的、音乐的、哑剧的或其他的媒介。”[4]8这些话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经典文本叙事者所要表达的信息能否被受众者顺利地接受。而如果没有有效的传达手段,那么经典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失败的。在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古典文献叙事的话语起着链接教育各部分的作用。   古典文献记录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媒介。如:先秦儒家经典文本《孟子》中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道家经典文本《老子》中有“袭常”美德[7],墨家经典《墨子》中有“兼爱”“非攻”“尚贤”等优秀思想,以及史书记载的各类美德故事,都是传统美德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载体和工具。利用古典文献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既可以获得可靠的材料支撑,又可以得到有效的教育方式。当受众接受到这些古典文献所传达的信息时,文本所要表达的美德意蕴就会进入他们的意识,并潜移默化为他们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人的价值信念和道德判断。
  总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能离开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学习和研究。古典文献一方面是传统美德的主要来源之所,另一方面又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之径。在全面实现文化复兴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古典文献在传统美德承扬实践中的功能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包含有一定成分的、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兼具承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功能。但是,从小学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来看,与古典文献相关课程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献的相关课程分析
  当前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使用的语文教材有多个版本。为了使研究更具代表性,本文选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古典文献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把教材中的课程(课文)类型进行了如下分类:古诗词、文言文、古白话(明清小说)、古文改编、成语故事(寓言)、少数民族古代故事、现代诗歌和现代文①等。
  在图表1中,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共有必修课程361课,课文388篇。在361课必修课程中,与中国古典文献没有相关性的课程有296课,课文297篇,分别占到总数的82%和77%;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程和课文分别只占总数的18%和24%。这些数字说明,目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设置明显地偏向现代文献,而不是古典文献和传统文化。
  古典文献含有丰富的传统思想,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载体。离开古典文献来讲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只能是空穴来风,不能保证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现代文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传统美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但在总体上偏向于现代语言知识的传达;即使也有表达传统美德的篇章,但由于文章本身的特性,课文并不能完全给予美德历史的厚重。
  图表2主要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古典文献相关必修课文的时代进行了分类和统计。从统计的结果来看,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必修课文一共有66篇(首)。其中,隋唐时期最多,共24篇(首),以古诗词为主,有22首;宋代次于隋唐,但只有古诗词,有14首;先秦时期相关的文献有9篇,以古文改编为主;秦汉时期相关文献有7篇,分别是古文改编4篇,成语故事3篇;明、清时期的文献相近,分别为4篇、5篇(首);魏晋、南北朝和元代各有1篇相关课文;三国、五代十国没有任何相关文献的课文。从这些数据来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必修课文,在数量和内容方面,明显地分配不均衡,主要偏向于使用唐、宋时代的古诗词。在66篇(首)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必修课文中,有36篇是唐、宋时代的诗词,占到总数的55%。而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先秦和秦汉时期相关的文献只有9篇和7篇,还不及唐、宋的任何一个时期。
  图表3是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古典文献相关必修课文的类型比例分析。结合图表1和图表2的分析来看,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文以古诗词最多,共39首,占总数的58%;其次是古文改编,共11篇,占总数的17%;文言文、古白话和成语故事数量相近,分别是4篇、5篇、6篇,各占总数的6%、8%、9%;少数民族古代故事最少,只有1篇,占总数的2%。从这些数据来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程设置方面,侧重于古代诗词。古诗词的数量占总数的58%,超过了其他部分的总和。
  综上所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与古典文献有关的课程数量较少,只有全部课程数的18%,文章数也只占总篇数的24%;第二,在课文的时代来源方面,属于古典文献,或与古典文献直接相关的课文分配非常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唐、宋时期,分别占到总数的36%和21%;第三,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文中,诗、文的数量比例严重不协调,古诗词占到相关课文总数的58%,超过了其他文体的总和。
  三、基于传统美德承扬实践视角的评价和建议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本文着重论述了古典文献在传统美德承扬实践中的功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离不开古代流传至今的经典文献。而对古代经典文献相关内容的学习,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任,而且背负着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伟大使命。但是,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来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明显地偏向于现代文献的学习和应用,而忽视了语文教育在中华传统美德承扬实践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④。
  具体而言,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在维护社会认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传统美德承扬实践的视角考察古典文献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美德教育功能,既可以更为直观地审视当下基础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扬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又可以为承扬中华传统美德开辟新的、切实可行的路径。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最直接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让传统的优良道德文化不断地流传下去,使文化的共同体得以延续。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现代语言知识,而且要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尽可能地为他们的人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系统。但是,在现代化和西方流行思潮的影响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经历危机和挑战。在基础教育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注重现代知识的理性和实用价值,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它更为明确地把语文课程定义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8]。而从文章第二部分的分析来看,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来源于古典文献的课程只占课程总数的18%,这充分说明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偏向性,反映了当下小学语文教育对语言工具性的强调。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调整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增加源于古典文献的课文数量。古典文献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历程,是我们获得民族和文化认同的主要源流。古典文献不仅包含有丰富的语言知识,也蕴含着不竭的道德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学习和研究古典文献,应该是各教育阶段应有的内容。但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在小学语文课程设置方面,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程。比如: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在接受经典原文方面可能有困难,但可以增加古文改编、成语故事、古代少数民族故事等类型的课程。如此,既可以保障学生能够掌握现代语言知识,又可以更好地承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二,在选取古代经典作为课文方面,要尽量达到各个时代之间的均衡,避免局限于某一时期。在图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与古典文献相关课文的来源时代有非常明显的偏向。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大都形成了文字,记录于历代的典籍之中。阅读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献,是我们了解和掌握各个时代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来源方面,应该尽力地做到各个时代之间的平衡,而不是着重于某一时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有较为全面地了解,也能更好地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完整性,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择方面,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民族精神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全面合理地筛选有代表性的古典文献作为课文。
  第三,选作课文的古典文献题材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只侧重于某一类型的文献。不同类型题材的文献会表达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例如:通过古诗词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优美;通过文言文、古文改编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传统美德精神,提高他们道德人文素质。但是,从图表3的分析来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文58%是古诗词,超过了其他文献的总和,这对于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建议,在课文题材的选取方面,应该降低古诗词在课文中的比例,增加其他与古典文献相关课文的比例,特别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调高文言文、古文改编和成语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如此,则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也能更好地承扬中华传统美德。
  总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应该充分发挥古典文献在基础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古典文献既是传统美德的来源之所,又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之径。在全面实现文化复兴和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基础教育也应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教授学生现代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用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而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更好地利用与古典文献相关课程的教育优势,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使命。但是,从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来看,语文课程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应该增加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程,丰富相关课文的类型,平衡各个时代篇目的数量,充分发挥古典文献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
  注 释:
  ①现代文部分包括:字词,没有写明作者和出处的现代文,改写自现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文,译自或改写自西方文学作品的现代文,依据西方故事创作的现代文等。
  ②此处括号外的数字3代表课程数,括号内的数字3表示文章篇数,以下类同。后面课程数后没有括号的数字本身即为文章篇数。
  ③此处[23] 的意思是: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2课中,有3篇描写人物的课文,其中有2篇课文是明清小说(古白话)改编而成。另有1篇为现代文,在后面用[13] 表示。参见: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五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137页。
  ④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时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莱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1.
  [3]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仓修良,编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767.
  [4]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以赛亚·柏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6.
  [6]任东波.传统与典型:英国学派的历史叙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8-104.
  [7]许建良.“袭常”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15-08-0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责任编辑 任浩明
其他文献
摘要: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關键词: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通过投资、贸易、信息交流等方式使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全球化流动并对居民的就业、收入、消费偏好产生影响,使居民消费行为发生改变。文章通过外资流入、进口关税等反映物质产品全球化流动的指标变量,以及反映精神产品全球化流动的边际消费倾向指标变量的外生冲击,运用CGE模型对中国长三角地区居民消费受全球化影响进行情景模拟。总的来看,精神产品全球化流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表现在公共服
期刊
摘要: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全面阐述从冯友兰到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的朱子哲学,着重分析他们的研究对于前人的创新以及他们之间各种重要学术观点的差异、冲突以及逻辑演变过程,特别强调冯友兰对于现代朱子哲学研究的开创之功以及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的创新之处和相互冲突,动态地展示现代朱子哲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他们的各种学术观点作出深入分析,阐述新观点,力求有所突破。  关键词:现代朱子哲学
期刊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推进人民币“走出去”,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赋予的光荣使命。目前,人民币“走出去”已经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其中东南亚国家是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突破口,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验示范效应,为人民币进入东南亚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人民币“走出去”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加以破除。因此,推进“人民币”走出去要加强顶层设计,设计好“人民币”走出去的制度安排。 
期刊
摘要:“两法衔接”机制中的参与机关众多,从根本上看,检察机关应当居于核心地位,担当关键角色。基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角色,检察机关在“两法衔接”中的职能定位主要体现在对行政机关尤其是一线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进行移送监督和立案监督两个方面。立足于深入考察检察机关参与“两法衔接”的工作实践状况,可以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改进和完善举措,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彰显
期刊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隐性的企业管理体制。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企业文化是广西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务实、管用。当前广西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普遍面临的困境是:热情高、收效低,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但作用发挥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只有找准症结,溯本清源,明晰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厘清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才能切实将无形的文化软实力
期刊
摘 要:网格化管理是农村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方式。农村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具有独特的内涵与丰富的理论滋养。作为一种有益的个案探索,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方面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实践模式,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提高专业化素质、供给充足资源、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加以努力,才能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基层治理水平。  关键
期刊
摘 要:传统美德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家庭则是传统美德习得与实践的主要伦理场域,家训作为家庭精神风貌的表征,与传统美德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注重家训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对于传统美德的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文章从阐明“倡导家训文化的动因”出发,结合家训的内容、形式及实现方式等三方面内容分析家训在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中的价值,试图探寻家训文化对传统美德实践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家训;家教;传
期刊
摘要:多元主体协同视域下,贺州市推进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是:重视地方政府的“合理主导者”角色;发挥龙头企业的“致富带动者”角色;引入社会组织的“组织倡导者”角色;挖掘贫困群众的“核心能动者”角色;突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者”角色。从多元主体协同来看,贺州脱贫攻坚行动中存在着主体间思想不协同、主体间职能定位不协同、主体间能力不协同、执行过程不协同等问题。推进脱贫攻坚行动,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贫困体系
期刊
摘 要:从各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居民收支、资金投入和人员机构投入五个方面出发可构建民政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可以对各地区的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做出大致判断。数据分析表明:影响各地区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四个主要因子;各地区的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财政供给能力制约着一个地区的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民间组织和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对提高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