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物专题片的纪实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ian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物专题片是一种独特的电视艺术形式,它以其特有的纪实性、艺术性和故事性深受观众的喜爱。纪实性是电视专题片的核心。本篇文章结合实践创作经验,简要分析了人物专题片的纪实性在拍摄、制作的艺术体现和表现方法。
  【关键词】:人物专题片;纪实;拍摄;制作
  一、人物专题片纪实性解读:
  专题片是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纪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人物专题片则是指以特定的人物作为典型,对这个人物的活动、事迹、情感、思想和精神进行传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制作成一部完整的视频影片。人物专题片在讲好人物故事以及具备较好的艺术性之外,纪实性应该是其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和美学特征。如今的人物专题片纪实性手法的运用上也体现了以下的几点流行趋势:1.关注社会主流事件中的人物。比如:由陈为军执导的,近距离地拍摄了马深义一家面对艾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经历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一类型的影片也体现了如今的纪录片、人物专题片在题材选择从边缘人物、市井人物到事件中的人物的转变。2.注重展示文化的蕴含。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观众的审美理念也越来越多元“苛刻”。对纪实类专题片的文化内含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的人物专题片的文化品格也越来越浓厚。在人物专题片中既有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展示,同样也包含了对现实文化的生动诠释。比如说纪录影片《梅兰芳》,既包含了对一代大师梅兰芳的追忆,也体现了对传统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弘扬。
  纪录片是以客观纪录为主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最早是由英国电影评论家、纪录片理论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在1926年提出的。纪实性不是完全的真实,只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真实而引发人们思考。而真实性是完全客观记录真实事件过程,表现真实的人和事物,不对其进行任何的艺术加工。以历史题材的影片为例,同是在紫禁城拍摄取景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和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区别就在于整部影片的纪实性和基础素材的真实性。本文从纪实性的角度出发,论述其在专题片的策划、拍摄、制作的各个方面的体现。
  二、人物专题片纪实性的实现手段:
  人物专题片的纪实性体现在其从前期的策划、中期的拍摄再到后期的制作各个环节。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能在许多细节之处运用相关的专业技巧,可以使专题片更好的实现纪实性的目的。
  (一)专题片结构设置:
  专题片的结构设置并无统一的标准、固定的模式,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来看也有相应的内部规律可循。展现人物为主的专题片可以采用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交错的结构进行设置。按照一定的叙事结构进行策划拍摄,既可以让观众清晰全片的逻辑,也能完整的呈现每个具体的段落做到“不散”。比如《西藏的诱惑》就可以划分为:“开篇-摄影家-画家-女作家-日本画家-结束”这样几个段落,每个段落相对独立,又保持看了空间的线性叙事结构。客观的还原了人物及事件。
  (二)人物采访问题设置:
  在人物专题片拍摄之前的众多工作中采访提纲的整理和撰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采访问题在中期拍摄时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是在影片之外的观众看不见的主线,采访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被采访对象的回答程度,因此在采访问题的的策划上要符合条理逻辑:可按照一定的“轴线”进行采访。如:以时间顺序为“轴线”或事情发展顺序为“轴线”。有条理的问题设置可以使被采访对象的表达更完整流畅,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事件的全过程达到纪实性的目的。
  (三)现场拍摄的纪实性:
  现场拍摄环节为了增强专题片的纪实性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1、跟踪式拍摄;人物专题片有别于电影、形象片等对事件可以进行设定、还原。人物专题片既要对生活中的发生的事件进行再现,又要最大限度的保持真实性。因此采取跟踪式拍摄可以最大限度的记录下真实的素材。2、交友式拍摄:在现场拍摄采访中,交友式拍摄在记录展现事件上相对而言较为完整,是专题片艺术性和纪实性呈现的好方法。交友式拍摄更加方便与被采访对象真实的表达。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编导陈为军就陆续在被采访对象的家中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里,真正实现了交友式的拍摄。3、拍摄善于发现、捕捉细节。细节往往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在人物专题片的拍摄现场对细节的把控决定了对采访对象的还原程度以及专题片的可信度、可看度。
  (四)解說词的撰写及同期声选取的纪实性体现:
  解说词作为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题片中起着连接画面,深化主题的作用。因此解说词的撰写也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影响着专题片的纪实性。解说词既要能够清楚的划分专题片层次,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还应该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讲好人物的相关故事。平实、理性的文字能让作品“接地气”,使观众感觉专题片所拍摄的人物离“自己”很近,这样使得作品的纪实性能得以充分体现。
  同期声作为声音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旗帜鲜明的展现专题片中人物的观点立场。同期声作为最自然真实的声音,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在同期声的选择上应该挑选符合中心思想的同期声,找到比较完成的的段落,做到让被采访对象“自己”讲故事,这样既具备了专题片纪实性的特点又体现了故事性从而增强艺术性;在声音的处理上也可以通过:展现人物活动的镜头的同期声的保留增强专题片的纪实性。在以往的制作中多数情况制作者都用于对应解说词的画面的同期声删除。然而若是这些同期声保留,音量调整到不影响解说词的收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声音与画面的层次。提高声音、画面的纪实性,避免观众感到被采访对象或画面人物在“真空中表演”的错觉。影片《了不起的匠人》中,对匠人们手艺的纪录和表现大量的使用了同期声,在最大的程度上向观众呈现、还原了匠人们高超、精湛的手艺。
  (五)画面的剪辑制作:
  在剪辑上应该充分按照前期策划的影片结构进行剪辑,在画面的剪辑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影片的纪实性追求,例如:按照人物、事件发展的时间为顺序的剪辑结构应注意画面出现的时间顺序,要善于运用画面表现时间。如:影片《好死不如赖活着》根据节气来展现时间,同时在剪辑上应该注意不同的时间季节里人们穿着以及景物的相关变化,做到合情合理,以达到纪实性的目的。此外,通过成组画面表现人物的相关活动;采访画面的剪辑中应该加入所拍摄的人物细节像眼神、手势等也可以从剪辑上增强影片的纪实性。
  三、人物专题片的未来发展:
  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曾经说过“纪录片不能虚构, 但要想象”。也就是说纪录片的真实不是刻板的有闻必录和简单的复制,从前期策劃选题、中期拍摄、到后期剪辑成片,由始至终都有创作者的主观意志和想象在支配着它的进程。
  专题片的创作也亦如此,纪实性不单单是简单的记录以及拷贝,更应该在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上通过“想象”和技巧手段实现专题片的艺术性和纪实性的统一。
  一部优秀的人物专题片应该是纪实性、艺术性和故事性的有机统一。即做到纪实、好看耐人寻味。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应该思考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郑保章.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张印平,谢毅.视节目制作[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像法律人那样思考”是源于美国法学院,其于1990年左右被引入我国。法律人思维自引入我国后,被误读为法律人所拥有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苏力的这一篇文章中,分析了“法律人思维”被误读的原因及结果,并论证了所谓的“法律人思维”并非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本文,将对苏力的“法律人思维”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评述。  【关键词】:法律人思维;法学教育;法律实践  苏力的“法律人思维?”从九个方面来论述
期刊
【摘要】:在现当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消息源头更多元,联系变的更便捷。网络的普及使得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个人的隐私信息会被他人非法获取,传播甚至利用。社会上严峻的形势要求必须加快我国有关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隐私权;公众人物;保护  近年来,记者通过曝光艺人隐私来博取公众关注的案件屡不鲜,如卓伟的风行工作室屡次以“周一见”
期刊
【摘要】:影片《雨果》是一个典型的3D儿童片,被改编自Brian Selznick的小说《造梦的雨果》,主要表达的却是一份标准的观众对电影深深地影迷情怀。《雨果》这部影片情节的本身主要是一封献给早期电影艺术的情书,它不仅明确地表达了向先驱艺术家乔治·梅埃致敬,还进一步逼真地、生动地再次展现了乔治.梅里埃的蒙特勒伊影棚和许多经典电影片段的拍摄场景。  【关键词】:电影艺术史;乔治.梅里埃;社会心理学
期刊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s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 the analysis of the male protagonist---Leo Finkle---in the Magic Barrel. By analyzing three psychological phases of Leo Finkle, we could
期刊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的一种新的政权组织形式。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的是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先在部分地区建立根据地,然后夺取全国政权的独特道路。因而建国前就在各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建国前主要时期有:借鉴苏维埃政权的萌芽时期、抗战时期的过渡时期。并且这两个时期的政权组织上先后采取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参议会制度二种形式。  第一节 苏维埃时
期刊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团体早已有之,而团体人格却远非如此。古代罗马法确立了“人格”与“人”相分离的学说,对后世立法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旨在对罗马法人格学说进行分析解读,并探究其对于后世团体人格理论构建在法律技术层面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人格;团体人格;法人  一.团体人格历史考察:“拟制说”的源流及演变  1.古罗马法中的“人格”概念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
期刊
【摘要】: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作为一出惊心动魄、驰名中外的历史悲剧。其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具有精湛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使其不仅长期绽放在我国的戏剧舞台.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的宝珠。关于它的主题研究拥有众多的学者,本文将从其民族意识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进一步了解《赵氏孤儿》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赵氏孤儿》;时代意义;民族意识  一、
期刊
【摘要】:探究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民事诉讼法学各基本理论无一不在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变动这一深刻背景下实现着变迁,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这一理念性理论是构筑其他基本理论的基石;二、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的准确定位有助于与两者相对应的法学研究方法的更新。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与民事实体法学的方法论均是一元的,一元化的方法论人为地割裂了本为同源的实体法与程序法,造成两者在民事诉
期刊
【摘要】:物权变动是物权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文章主要讨论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法律文书物权变动。针对当前最有争议的民事调解书和裁定书的效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主要排斥调解书更多设计当事人之间的合意,不能赋予判决书具有的变动物权的效力,而裁判文书虽然众多,但并不是都具有向判决书那样的效力,只有有处分性质的裁定文书才被赋予可以导致物权变动的效力。  【关键词】:物权变动;调解;裁定  一、非法律行为物权变动
期刊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任务、深化改革开放及依法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党内法规和宪法法律两条腿走路,坚持不懈的加强党的建设,对党员干部严于管理,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党员和基层民众的监督积极性。全面从严治党,要不断提高党员自身的先进性及纯洁性;要保证各级党干部在宪法和法律内行使自身职权;要加强内部管理和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