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伦理在汉语并列式亲属词语中的折射现象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h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的两个亲属语素可以相互组合,构成具有并列关系的亲属词语,也就是并列式亲属词语,如“爷孙、父母、哥嫂、弟妹”等等。这种并列式亲属词语,折射出汉民族一些重要的社会伦理信息。下面从四个方面简要加以分析。
  
  一、地位有异
  
  “夫”“妻”“妾”“子/儿”所指称的亲属实体,其家庭地位当然有异。这些亲属语素能否构成并列式亲属词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妻”可与“妾”“子”“儿”组合,对应的“夫”却不能:
  妻妾——*夫妾 妻子——*夫子 妻儿——*夫儿
  这就是说,在丈夫眼里,妻子可与家庭中地位较低的妾、子/儿并举看待,她们都是自己抚养、保护的对象;但在妻子眼里,丈夫是丈夫,儿女是儿女,是万万不能并举看待的。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更惨了,甚至在儿子之下:“妻”既可站在“夫”之后,又可站在“子/儿”之前,而“妾”连这样的“权利”都没有:
  夫妻——*夫妾 妻子——*妾子 妻儿——*妾儿
  这也许正是夫、妻、妾、子/儿在家庭中地位不同的社会现状在并列式亲属词语中的具体反映。
  “兄”所指称的亲属实体,其家庭地位也比较特殊,就是同辈的姐姐、弟弟、妹妹,往往也难以和他分庭抗礼。反映在并列式亲属词语中,“兄”可与“一家之主”——“父”组合成“父兄”,“姐”“弟”“妹”统统没有这种资格:“*父姐”“*父弟”“*父妹”,这些说法都不能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父兄”可以说,“*父哥”不能说。这也许说明:“父兄”称谓体现了弟妹对兄长的敬重,认为兄长和父亲一样,是全家人的“顶梁柱”,“父”与“兄”可以并排站立;当弟妹称兄长为“哥”时,又表现了弟妹对哥哥的亲昵,而这种亲昵反而拉大了哥哥同父亲的距离,在弟妹的眼里,“父”和“哥”也就难以并驾齐驱了。
  
  二、长幼有序
  
  并列式亲属词语中的两个语素如果指称异辈,那么总是指称长辈的语素在前,指称晚辈的语素在后。这种语素排列的先后顺序,明显体现着汉民族“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例如:
  祖孙——*孙祖 父兄——*兄父 母女——*女母
  妻儿——*儿妻 叔侄——*侄叔 婆媳——*媳婆
  两个语素如果指称同辈,要是有年长、年幼之分,一般也是年长在前,年幼在后。例如:
  兄妹——*妹兄 哥弟——*弟哥 哥妹——*妹哥
  姐妹——*妹姐
  只有“兄弟”例外,也可以说成“弟兄”。这也许说明“长幼有序”观念在同辈中已经有所弱化了。
  在并列式亲属词语中,两个语素的选用也可体现出“长幼有序”的观念。例如:
  父子——*父儿/*爸子/*爹子/*爸儿/*爹儿
  母子——*母儿/*妈子/*娘子/*妈儿/*娘儿
  很明显,“父”“母”“子”属书面语词语,具有“庄重规正”的情感色彩;“爸/爹”“妈/娘”“儿”是口语词语,具有“亲昵随意”的情感色彩。“父子”“母子”在这种“庄重规正”气氛的烘托下,“长幼有序”这一社会伦理观念当然可以得到更为深刻的反映。如果说成“*父儿”“*爸儿”“*母儿”“*妈儿”等,情感色彩不协调、不规范,“长幼有序”的观念也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了。
  
  三、亲疏有别
  
  观察仅具语体差异的同义语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类语素所指称的亲属实体同借用这类语素称呼这些亲属实体的人(为便于表述,我们不妨称之为亲属实体的参照对象)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观察:
  父/爸/爹 母/妈/娘 子/儿 兄/哥
  这四组同义语素,它们都仅具语体差异。其中前三组所指称的亲属实体同参照对象具有直系亲属关系,后一组所指称的亲属实体同参照对象的直系亲属(父母)具有直系亲属关系,并且还是同宗、年长;另外,除了“母/妈/娘”,其他三组都是男性语素。除此以外,不存在仅具语体差异的同义语素。比如“女”,它和“子/儿”相比,不幸天生是“女的”;又如“姐”和“弟”,它们同“兄/哥”相比,只可惜前者生就是“女性”,后者生就便“年幼”;再如“伯”“叔”“姑”,它们尽管是同宗长辈,但却是参照对象的直系亲属(父亲)的直系亲属(祖父)的直系亲属,隔得有点远; 至于“姨”和“舅”,它们只是亲戚,就更不用说了,——这一个个语素,统统没有仅具语体差异的同义语素。这些情况,不能不说是“亲疏有别”观念在亲属语素语体使用上的反映。至于“母/妈/娘”一组,尽管它们是“女性”,但毕竟与参照对象太“亲”了,而且还是“长辈”!
  再来观察语素“嫂”。为兄长之妻专造一个语素“嫂”,也足以说明嫂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了;弟弟之妻就没有这种“福气”:可以说“弟妇”“弟媳”, 但也可以说“侄妇”“侄媳”,要想“亲切”,干脆叫“弟妹”得了。尽管如此,“嫂”和“叔”(小叔子)、“姑”(小姑子)组合,还得委屈嫂子,让她站在小叔子、小姑子之后,就是嫂子比小叔子、小姑子年长(事实往往如此),甚至有“长嫂比母”的说法,也不能破坏这个“规矩”:
  叔嫂——*嫂叔 姑嫂——*嫂姑
  这也难怪,——叔、姑毕竟是“本家姓”,嫂子终归是“外姓人”。这是“亲疏有别”观念在并列式亲属词语中的又一反映形式。
  四、重男轻女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重男轻女”观念在同义亲属语素中的反映了。其实,何止如此!父亲的父亲称为“爷爷”,父亲的母亲叫“奶奶”;儿子的儿子称为“孙子”,儿子的女儿叫“孙女”;父亲的兄弟分别叫做“伯”和“叔”,父亲的姐妹就得笼而统之称为“姑”;“侄”是兄弟的儿子,“甥”是姐妹的儿子,而兄弟姐妹的女儿就分别叫成“侄女”“外甥女”了。再看语素“儿”和“女”:后代说成“儿孙”,没有“*女孙”的提法,这也不奇怪:儿孙才算传宗接代的“种”,女儿终将是嫁出的人、泼出的水;当家的有女无儿,也要说“妻儿老小”,不说“*妻女老小”,这也许是因为,有儿才能有“香火”,无儿何异“绝后”?叫叫“妻儿”,听着顺耳,聊以自慰吧。——这些不同称谓间的差异和选用,明显体现着汉民族“重男轻女”的社会伦理观念。
  “重男轻女”的伦理观念还体现在下列列式亲属词语的语素排列顺序上。例如:
  父母——*母父 夫妻——*妻夫 公婆——*婆公
  儿女——*女儿 哥姐——*姐哥 弟妹——*妹弟
  这种并列式亲属词语,它们指称无年长年幼之别的同辈男性、女性亲属实体,其中都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只有上面没有列出的“舅姨”例外,我们还可以说成“姨舅”。“姨舅”可以成立,这恐怕说明“重男轻女”观念在亲戚关系中已经有所弱化。换句话说,和同宗亲属关系相比,亲戚关系相对较远,说话人这时可以不依据性别,而是依据舅、姨同外甥的实际亲疏关系等,来安排“舅”“姨”这两个语素的先后排列顺序的。
  从本文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汉语的并列式亲属词语明显反映着汉民族一些重要的社会伦理信息。这种伦理信息,当然是汉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关于家族、亲属意识,乃至社会意识所涉及的种种思想观念在汉语言中的历史沉淀。尽管社会日益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汉民族沉淀在语言中的这些社会伦理信息,却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够抹掉的。
  (丁 力,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引言“问题”作名词是常态,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以及定语。当“问题”充当主语、宾语时,其前常带定语。当“问题”充当定语时,它常与其后的中心语组成定中结构,结构成分之间必
论证是一种基于证据和理论形成推理并得出结论,解释主体的立场或观点合理性的过程。科学论证是科学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方式。教师将论证融入科学课堂需要具有论证的教学知识,包
六月十四日,我们在胜利饭店渡过最愉快的晚上。前几日,曾约过,如果我决定随衡老赴南京,至少再见一次面。十四日下午四点,通过一次电话,我告诉他,我已决定赴南京,并且可能回“
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几十位校长交流,闲聊中谈到当下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大家从一些现象中都认为,当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本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想必不用多说。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都“不喜欢”体育运动呢?先来看看各国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态度:
育才学校,顾名思义,是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陶行知先生是全国闻名的教育家,和一般教育家不一样,他虽然留美归来,但思想进步,是同情共产党的,同周恩来、阳翰笙等人来往非常密
“小孩子懂得什么?”在这个态度下,牛顿是被认为笨伯,瓦特是被认为凡庸,爱迪生是被认为坏蛋。你若想在笨伯中体会出真牛顿,在凡庸中体会出真瓦特,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的爱迪生,您必得把
在义务教育阶段可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初中地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教授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环保理念的
本文是作者应“育才社大校史资料”之邀所撰写。本室刊用时,只在文字上作一些删节而不影响全文传记体结构的散文风格。从意姐这个青运人物身上,编者深信青年读者与史学研究工作
在表达“去掉外在装饰,恢复事物原来的质朴状态或自然本性”这类的含义时,人们常用到以下几个成语:返朴归真、归真反璞、返璞归真、归真返璞。  然而四个成语之间到底有什么异同呢?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1265页中,对“返朴归真”的解释为:道教教义。其思想源于《道德经》“见素抱朴”、“复归于朴”等论述。“返”即返还,回归;“朴”即质朴,又为“道”;“真”即纯真,又为真道。道教认为,人通过逆行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