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俗套”误成“典型”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41941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关于文学典型创造的相关理论及言论,而后立足国内文学写作探讨文学典型创立现状,从“文学易落俗套,随之误成典型”这一观点切入,分析在现今中国文坛,真正文学典型的崛起及创立应做到哪些方面。
   一、周立波的文学典型理论
   周立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内容涵括广泛,对我们研究国内外文学助益良多。而周立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之一,便是他对于文学艺术典型理论的相关论述。他认为,“只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高度的形象化)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伟大的作品,才能确立作品的永久性。”(《周立波三十年代文学论文集》,第26页)而关于高度的艺术性(高度的形象化),它主要指作家对艺术典型的完满塑造。艺术典型是对那些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的概括。
   典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由来已久,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我们为了典型的繁荣,开始漠视典型真正存在的范围,随便写就的人物定式我们便理解为典型创造,自此,我们不断扩展了典型的外延概念,它变成了一个愈发模糊的概念,而当我们持续回避甚至漠视典型理论自身在发展的行程中所存在的思维模式的误区时,就不可避免地将其推向了理论的困境。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找寻典型理论自身所存在的诸多局限并予以剖析。唯有如此,才能拨除文学理论发展道路上的层层迷障,有助于文学自身健康地发展。
   二、文学俗套与定式的存在发展
   呼唤典型、创造出具有不朽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是周立波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贯期望。如今的中国文坛表面依然繁荣非常。璀璨的表象下,典型话题虽然一再被人提及,却在某些方面错了轨道。由于媒体经济和大众文化的推动,使得俗套文学至此应运而生。这无疑是对我国文学典型理论的又一次打击摧毁。
   俗套在文学中一般被认为是文学写作中陈旧的格调、程式。现如今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上这类书籍几乎占据了大半江山。一批80、90后作家新秀们,大肆渲染情感话题,而他们的书作内容往往大同小异,主要人物常入俗套:现今流行书作通常产生三人以上纠结恋情,男主人公往往多金深情、家境富足;女主人公通常出身贫寒,命途多舛,受人排挤;结局往往狗血十足,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故事真真“扣人心弦”。很多人把这些归类总结,推出了“典型论”:“这个人物简直是穿越文学类的典型代表”、“这个写得似乎更为典型,真真就是我想象中的男主角呀”……此类评论比比皆是。“典型”这一次充斥耳际的同时,我们对这个已然改变内涵的词汇有了更深的质疑。
   这些看似噱头十足的东西,用周立波先生的话来讲,便是缺乏思想性的创作、无内容感的空壳。但就是这样一种创作,有些人会把它当做一种流行典型来模仿,甚至于整体框架的完全复制。但事实上,这种俗套、定式是没有任何深度的,所以,追寻真正文学艺术典型的树立依旧意义非常。
   三、真正文学典型的崛起与树立
   当今时代,随着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蜂拥而入,文学创作的题材、手法、样式、风格日趋多元化,理论观念也不断翻新、层出不穷。而现在的文学创作,由于一些作者并不注重深入观察生活主观臆造,作品脉络混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变得模糊不清,这就给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典型观及典型创造带来极其严峻的挑战与危机。
   但我们明白,文学主要是靠人物形象体现其价值和效能的。文学的烟云消散之后,最终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还是人物。我们应当树立真正为人民自觉接受的文学典型。对此,周立波先生认为,作家们必须深入现实,研究人间,必须向成功地塑造过典型的伟大艺术家学习。成功的典型应该是强烈的生活感、时代感、历史感和未来感的统一。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读懂生活,用生活的真实承载起历史的丰厚意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而作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也自然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生活,读懂生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生活,连结生活中日益生长的新人类、日益没落的人类,最终成功刻画人物形象,凭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耐心细致地进行创作。
   四、结语
   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美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如今,在奔涌而来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及其标榜的新命题、新范畴、新方法和新体系的冲击下,曾经雄踞文坛的典型理论被大幅度地冷落了。但作为艺术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典型论仍旧未过时,而是散发着其独特的存在魅力。
   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俗套文学,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将其区分于真正的艺术典型,在对其进行修正批评的同时,也要将真正文学艺术典型的塑造与树立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
  
   参考文献:
   [1]周立波.周立波三十年代文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2]徐元容.文学典型形象的启示[J].贵阳师专学报,1997(3).
   [3]吴亮.“典型”的历史变迁[J]. 当代文艺思潮,1983(4).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其他文献
郑墩镇位于福建省松溪县西南方,地处闽江支流松溪下游的丘陵盆地,毗邻政和、建阳境域。总面积176.47平方公里;总人口2.06万,15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这里常年活跃着一支农民剧团。   一、郑墩戏曲文化概貌   郑墩镇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历来以传统戏曲为主,传统“戏俗”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沿袭至今,渊源久远,底蕴深厚;从赣剧(江西路)戏班到越剧农民剧团,群众对
期刊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塑,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同古代埃及艺术家遵循正面率的原则来表现作品的造型特点具有相同之处。当时人们所要表现的不是人们所见的世界而是人们所了解的世界,所以绘画雕塑中追求的不是真实再现而是正确(全面)表现人物特征,通过信仰神力而达到美,把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宗教的观念转化为形象。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
期刊
本文以坐具这一设计的永恒主题为线索,以文化视角深入分析并得出中西方坐具设计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思考了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坐具设计的相关问题。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似乎是这样的情景:   “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的那堂软垫沙发上,双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丝幽篁。” ——董桥《这一代的事》   “堂”字在中国语境之中,是道德的方正、谨敬、自重。因
期刊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经过对相关的资料的研究分析得出:在太极拳练习和名族音乐的结合可以使练习者在技术的掌握、呼吸的调整、节奏的把握上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太极拳的练习质量。同时民族音乐的融入丰富了太极拳运动,有助于太极拳的进一步推广。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一直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欢。但是练习的群体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同时太极有自己内在的节奏,是一种很优美的运动,与音
期刊
保加利亚作家鲍·拉伊诺夫的名篇《黑天鹅》,通过意象、心理描写、大量对话等突出手法等多角度结合使用,深入剖析女芭蕾舞演员对艺术创造的向往与艰难探寻以及对自我人生价值思考历程,深刻地表现了现代人精神与生活世界失衡的状态。   2010年,当代著名保加利亚作家鲍·拉伊诺夫的名篇《黑天鹅》被改编成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式旋律的天籁电影经典:典雅气质的独立,崩溃节奏以及亦步亦趋的跟拍式摄影在传达舞蹈画
期刊
本文试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以廖美珍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一些隐喻汉译的策略,来减轻读者的认知努力,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性。   一、引言    隐喻是语言中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之一,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理解隐喻的过程是寻求最大关联的过程,而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因而,翻译过程是译者努力追求译文寓意与原文语义最大关联性的过程。《在亚当之前》是美国著名小说
期刊
理查德·耶茨是美国文学史上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他精湛的叙述手法、对现代人焦虑的关怀,使得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思想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耶茨对普通人的关怀中,对女性的注视是显而易见的,耶茨的知音库尔特·冯古内特称:“福楼拜以来,少有人对那些生活得苦不堪言的女性抱以如此的同情”。冯古内特的论断是极其精准的,耶茨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福楼拜的影响,尤其是《包法利夫人》。本文从耶茨小说《复活节游行
期刊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戏剧以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通过对话以及疯癫的行为建构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即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在各自编织的幻想中,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本文将运用新历史主义中的自我塑造这一理论观点挖掘出作品中所暗含的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力反抗、颠覆这一重要命题。   一、知识分子选择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者格
期刊
满都麦是内蒙古自治区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无论是在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现代创作手法的结合上,还是对小说的题材、结构的拓展上都有比较独到的创新和探索。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民族几千年来用生命、劳动和智慧浇灌而培养成的文化传统,并将其升华到人类理性的现代高度。满都麦在其小说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带有草原气息的人物形象:恋人形象、母亲形象、猎人形象、狼形象……
期刊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同志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然后介绍了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动因,对周立波的现实追求及其对文学和艺术的思索和态度做了简要阐述,突出了其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在文学的道路上,周立波坚守着一种文学精神,这种文学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不屈于现实的心灵高傲的飞翔。   引言   周立波于1908年8月出生于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1979年9月病逝于北京。他一生文学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