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昭 孤傲的写作者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神》是刘天昭2004年到2010年博客的结集,还包括之前发表的一些专栏。书出版之后,有人抱怨内容不是新作,她就自己在当当网这本书的链接底下添加了评论,特意告知读者这是博客结集,以防“搞得好像欺骗”。作为一个写作者,她显得亲和而小心,好像自己不应该那么被人喜欢似的。
  一直到这本书出版发行,大家才知道,在《南方都市报》写社论的她,原本是清华建筑系毕业。连岳说:“刚知道这点,为她的跨界之大而吃惊。而社论写得风生水起之后,她又辞职去国外读书了,仿佛她的生活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她博客里的文字又是另一种形态:细腻,暖和,自得其乐,还有一点寻觅之中的恍惚,像雪地里的一只狐狸。”
  大概是因为她和社会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在她的文字里都历历可见。比如她光鲜的教育背景,她说她“从来不觉得清华和建筑这两件事跟我有什么真正的关系。”大学像是为社会角色做准备,但直到毕业,她还没找到这个角色到底是什么,以至于“继续迷茫了好几年”,中间包括留学一年、做农民精神生活状况调查四个月、准备GRE(想去美国读人类学)半年、去清华的文物保护所工作四个月。还给报纸写专栏,主要是娱乐评论。“这样说好像也挺丰富的,可是回忆起来就一直是一个人呆着,一直在搞心理建设。”直到《南方都市报》招评论员,在媒体工作的姐姐建议她去试试看,她去了广州。“那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要进入‘社会现实’看看,即使是表演,也要坚持下来,再说兴许演着演着就弄假成真了。当然我也对那个工作本身感兴趣,可能有点类似本能的正义感和人道精神,社会不美好,令我觉得自己不正当,之前很多年里这种压力都非常大。”
  小时候因为成绩出色不被管教,她跟着姐姐们读书:“大姐是个文学青年,比我大四岁,我记得初三寒假,坐在窗台上读她从大学图书馆借来的《五人诗选》。二姐初中就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节选,也跟我一起看《读者文摘》之类的东西。”母亲则支持她“搞文学”,勉励的话是:“写不过余秋雨,还写不过王小波吗?”
  她按一种自信或傲慢的方式生长,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孤傲症”。在《出神》里,多半时候看到的是她对社会的恍惚—长久处于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很少说出口的言语,多的是内在情绪与思索的悄然滋长。她对人感兴趣,比如东北旧时农村一个风流的女人,比如大姐家的保姆。她没有提过那些了不得的事,比如财富,比如房子,比如获取成功。不过偶尔可以看到她对社会的敏感、坚持、不宽谅,比如那些在G20会场上声称细节是桌上放着一排台灯专为记者照明的新闻。“我一方面极其世故俗气,对那个一切都分三六九等的系统很敏感,小心眼得要命;另一方面,我又非常非常厌恶自己对这些事情敏感。可能这也是我总想逃跑的原因,我总觉得自己一进入那个场域就难免出丑,对社会生活没有归属感,容易烦躁。但是它又有令人留恋的地方,一定量的社会生活可能也是必要的营养。只是这个量很难控制,太容易被淹没了。快被淹没的时候,就有逃跑的冲动,要向孤傲症撤退。当然这事没办法彻底。”
  她的许多地方,似乎都是不彻底的,然而内心寂静,有其天成的优美。她的同行李海鹏说她,“就像一个红色原子混在褐色原子里头,就不告诉别人自己与众不同,了不起—你们本该知道。”
  有一天,也许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刘天昭的了不起。她说,“文学是我选择的生活,依我对自己的了解、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是最好的选择。”在《出神》后记的最后,她写道:“爸知道我有文学梦,有一年春节很认真地问我,你到底想写什么。我还没写出来那本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书,我早晚会写出来的。”《出神》肯定不是刘天昭想要写的那本书,关于它,她还不愿多谈,只说:“我现在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写什么。”
  
  
  开阔的风景 开阔的图书
  撰文 | 绿茶
  
  在微博上和搞出版的朋友私来私去,聊些近期出什么书或关注什么书等话题,也聊越来越不景气的出版业和越发流于形式的书展。聊没多一会儿,朋友说要去书展啦。她说的书展就是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
  紧接着,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将拉开帷幕。与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图书博览会、上海书展等相比,我最喜欢参加的书展就是BIBF。因为这个偏版权交易的书展,让我见识到更宽广的出版视野。
  今年书展的主宾国是荷兰,这次的主题是“开阔的风景,开阔的图书”。这样的口号非常符号国际书展的理念,在出版业不太景气的今天,荷兰的出版人试图让我们看到“开阔的风景”、“开阔的图书”。
  不久前,我应荷兰文学基金会之邀去了趟荷兰,提前认识和了解到一些荷兰的文学和出版,通过短短一周的粗浅了解,改变了我对这个国度的看法。这是一个OPEN的国家,很多在别国被禁忌的东西在荷兰都是被允许的,比如同性婚姻、红灯区等等。
  而且在出版领域,他们表现出来的开放精神也值得学习。在荷兰基金会图书馆,我看到偌大一个图书馆里,陈列着荷兰作品的世界各国语言版本,壮观场面让人对传统出版又萌发了强烈的信心,其中,已经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也有上百本之多。
  国内读者对于荷兰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了解得应该不是很多,也许最著名的应该算非虚构类的《安妮日记》和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虚构作品几乎没有声音。而受众最广泛的应该是荷兰绘本作品,其中《米菲》系列和《乙乙和丫丫》系列,在中国孩子中已经很有口碑。
  艺术之都荷兰在绘本领域的确很有特点,很多绘本画家在荷兰都特别受欢迎。我拜访过几位绘本画家,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特别好,很享受在美好的工作氛围中创作着自己理想状态下的作品。
  安娜玛丽·凡哈根林(Annemarie van Haeringen)就是这样的画家,她至今坚持手绘,她的绘本作品《爱上蝴蝶的熊》《切面包的小男孩》等在荷兰及欧洲地区拥有很多的粉丝,这两本书也即将出版中文版本。
  再如汉斯·哈赫恩(Hans Hagen)和莫妮卡·哈赫恩(Monique Hagen)夫妇,他们的作品《你最可爱》仅在荷兰就有上百万的销量,这样很有诗意的儿童作品,能有这样的受众,的确让人感到这个国家的开放和包容。这本书刚刚出版了中文版。
  在荷兰,我们还荣幸拜会了荷兰劳伦廷王妃 (Laurentien van Oranje),她是一位童书作家,也是童书推广者,成立有专门丛书童书推广的基金会。不久前她出版了绘本新书《芬尼先生和颠倒的世界》(Mr. Finney en de wereld op zijn kop),这本关于环保的童书,将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环保理念。该书也将由21世纪出版社出版。
  本届BIBF,荷兰将有22位作家、诗人和绘本画家来北京。上文提到的这些作家都会来,将和中国的作家、诗人、记者等展开关于文学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对话。
  其中,我将会在9月1日和荷兰著名科普作家米达斯·德克思(Middas Dekkers)进行一场关于“身体锻炼”的对话。他的新书《健身狂想曲》刚刚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讲述非运动的幸福生活书。
  除了这些互动性的文学沙龙,主宾国还将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其中文森特·梵·高的《自画像》将来北京展出,高罗佩的藏书展、“书籍中的视觉艺术”等展览都会给人一种艺术新鲜感。
  还有几场绘本交流会也非常值得去围观。劳伦廷王妃将在9月1日在BIBF现场就《芬尼先生和颠倒的世界》一书和中国的孩子交流;汉斯·哈赫恩和他的《你最可爱》也在9月1日和大家见面;安娜玛丽·凡·哈林恩会带着她的《小驴子》,9月2日在荷兰展馆和大家交流。
  如果大家觉得今年举办书展的新国展有些远的话,书展期间,城里也会有很多的分会场,其中798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个重要场所。主宾国荷兰在世界各类书展中已经形成品牌的“阿姆斯特丹咖啡馆”系列活动将在尤伦斯举办六场咖啡馆活动,带我们认识和了解荷兰的方方面面。同时,将有六部荷兰电影在尤伦斯艺术影院上映,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荷兰映像魅力。此外,国家大剧院、方家胡同46号等地方,也有相关的活动上演。书展季是一次文化的盛宴,让物质的我们多少觉得自己离文化还不算太远。
  
  《北京饭局》
  编者:张弛 帅克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吃饭。所谓吃饭其实就是吃人,很少有人问今天吃什么,而是今天都谁呀。于是便打消了编食谱的想法,而是以饭局的名义,广揽八方食客。这本由张弛、帅克主编的饮食集,主要作家有: 张弛、艾丹、狗子、沈宏非、阿城、芒克、杨葵、黄燎原、娜斯、虹影、春树等等,可谓中国作家奋斗在美食第一线的直接体验,美女作家、文学老男人的世俗生活。
  
  
  《艺术里的金钱游戏》
  作者: 蔡康永 陈冠宇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平日里在电视上看不到、听不到,最传奇、最趣味、最八卦的故事,都在这本书里。谁说艺术是圈内游戏,掌握好人脉、眼力、智慧也相当重要,艺术与生活其实是相通的。出生在老派上海家庭的蔡康永把多年赏画买画的经验和故事娓娓道来,既教给读者很多收藏鉴赏的知识,也传达了一种独特的收藏观和文化观:如何拥有赚钱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同时在赚钱中处好社交之道。这本书不是讨论艺术,它是借助买卖艺术的人常玩的金钱游戏,来告诉我们怎样赚艺术的钱。
  
  《苹果的哲学》
  作者:李屹立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苹果的哲学》并不缺乏掌故,对所有的细琐小事娓娓道来,比自传客观,比小说百转千回。与乔布斯的自传和其他类型的励志书籍相比,它更像是一场建立在时间坐标轴的思想史和思辨史。苹果的基因和文化远没有那么完美,它遭人诟病,受人质疑,被人反讽,却又得到剧烈的追捧,它的每一个产品发布、每一次固件升级都会受人瞩目。这本书之所以叫“哲学”,是因为哲学和苹果产品一样,都是需要触摸生活脉搏,最终化为生活。
  
  《偶然的音乐》
  作者:[美]保罗·奥斯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偶然的音乐》是保罗·奥斯特最具黑色戏剧风格的公路小说,关于忠诚、责任、邪恶以及自由,充满偶然和未知的命运。故事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宾夕法尼亚的一片草地上,吉姆·纳什和杰克·波齐被迫做工还债,为两个古怪的百万富翁砌一道墙,一道“哭墙”,一个墙一样的纪念碑。两个富翁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被围墙和大门包围起来的地方,当他们输掉所有的钱后,便成了他们这个疯狂世界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拜登中、蒙、日三国亚洲之行,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中国,而访蒙古则当天就拍屁股走了,访日本也就礼节性地与过气首相菅直人寒暄一下,到福岛附近看看,睡两宿也走人了。  美国的媒体说,拜登从8月17日到8月22日共访华6天,主要是来“考察”中国和与中国下一代领导层套近乎的。中美都进入了领导层更替的前哨时期,奥巴马既然把中美定位为“能塑造21世纪的重要双边关系”,就得花点时间评估一下“未来伙伴”,否则当心被别人
期刊
经历长期贫困后突然发财的人通常会有强烈的炫富情结,同理,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因急需社会认可,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需求。郭美美、卢星宇属于后者,而她们的父辈则属于前者。  诚然,卢星宇的做法要比郭美美高明几分。她不直接显摆自己穿什么牌子衣服、开什么车,而是说高达一百万元压岁钱捐给了中非希望工程。一个压岁钱能累计到百万的女孩,那得穿什么牌子衣服、开什么牌子的车啊。而且,她拿出来做慈善了,多积德啊!按常理这
期刊
乔治·索罗斯是一个金光熠熠的名字,473:1,这是他作为量子基金经理人,从1968年到1993年的投资回报。但是和另一个拥有惊人投资回报率的智慧老人沃伦·巴菲特不同,索罗斯有政治上的野心,和真正激烈的战斗。他的挑战对象不是华尔街的同行们,而是独裁政府、英格兰银行和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  索罗斯掀起的金融风暴让人胆战心惊,由于喜欢和各国央行对着干,被各大市场视为翻江倒海的“坏小子”。然而和其他富豪
期刊
李多钰:之前是听朋友介绍,有个国产动画片叫《魁拔》不错,看了之后发现确实挺好的,编剧是你本人吗?故事里的宇宙是架空的,它的内在逻辑是从哪里来的?  王川:我们是一个编剧小组来做这个,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十个人,一起来做这个架空的世界,从种族、世界观、内在逻辑,专门有一个人是来做世界观的,这时团队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一个编剧,他可能编故事很好,但让他编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他肯定一点感觉都没有,学编剧的
期刊
不了解喻红的人,知道她中国一流女艺术家的身份,知道她不随岁月更改的美丽。  但走近这个女人,才窥见她一颗平凡又柔软的心:爱银饰,爱衣裳,爱女儿。    喻红很美。穿剪裁合宜、做工精细的黑色衣服,手上戴一只大个的金色戒指。黑和金,都很要气场,但她压得住。明眸,常笑,但又不过分。她坐在那儿,堂堂正正的,叫人没有疑问,好像她本身,就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回答。    敏感:社会对人的扭曲  九月,喻红的个展即
期刊
他几乎是全世界最完美的男性生物。他被诸多杂志命名为“最性感男士”,却拥有着一个稳定而又幸福的家庭,从来都没有绯闻缠身。他三十多岁才跻身好莱坞,一夜成名,化身为超级英雄,却仍然在戏剧的普通人中寻找着自己的心灵归宿。他就是休·杰克曼,一件致命的迷人武器,一位全能的超级明星。    戏剧天才  在休·杰克曼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离开了他和澳大利亚,回到了英国。杰克曼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最幼小的一位,父母的离异
期刊
自感受歧视的有色人种  2011年8月6日晚八点半,我们的飞机从希斯罗机场降落。那个时候天还没有黑,整座城市都笼罩在淡淡的暮色之中,天边甚至有被阳光映成淡红色的云。  到了酒店前台,发现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英国的BBC新闻频道的“Breaking News”。画面上是一群人和警察对峙,我原以为是利比亚或者中东,可底下的字幕显示这是伦敦北部托特纳姆市中心混乱的场面。原本举着标语示威的人们和警察发生冲突
期刊
1921年2月8日,寥寥可数的几架飞机在直系北洋军阀的总统府、国务院和航空署上空,耍着各式简单的低空技艺,粗糙马达发出的轰鸣却也是辛亥革命以来的第一声鸡鸣。这一天是辛酉年大年初一,鸡年到了。  此时,离东方雄鸡的苏醒还远着呢,漫漫长夜裹挟着天灾人祸,1921年的中国,是那只在被按在砧板上刀架在脖子上的鸡,脚一哆嗦,就是一场地震;血滴溅一滴,就是一场洪水;喉咙一呜咽,就是一轮兵灾匪患。12月16日,
期刊
在“如果你吃的不够好,是因为你吃的不够贵”的美食界,若一个人“穷”,还要谈“吃”,实在是少见。“穷”便意味着没有讲究、没有食材,没有环境,一切只是碰碰运气—那街头的小贩能否有高超的技艺,为你献上一碗美妙的牛肉面。不过对于舒国治来说,他笔下的“吃”更像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美食指南。    在新书《台北小吃札记》的序言中,他写道:“若有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上班,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下午三点出
期刊
1983年,任天堂推出了风靡全球的家庭游戏机FC(Family Computer,国内山寨版又名小霸王等),揭开了全球游戏机群雄混战的大幕;  1994年,由于任天堂之前背弃了与索尼合作开发的PS(Playstation)游戏机,“弃妇”索尼不得不咬着后槽牙自己独力推出了这款已经投入巨资开发了N年的游戏机,谁知,它火了;  2000年,在任天堂和索尼背后默默“潜伏”多年的软件和开发平台支持商—微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