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红 心游物外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了解喻红的人,知道她中国一流女艺术家的身份,知道她不随岁月更改的美丽。
  但走近这个女人,才窥见她一颗平凡又柔软的心:爱银饰,爱衣裳,爱女儿。
  
  喻红很美。穿剪裁合宜、做工精细的黑色衣服,手上戴一只大个的金色戒指。黑和金,都很要气场,但她压得住。明眸,常笑,但又不过分。她坐在那儿,堂堂正正的,叫人没有疑问,好像她本身,就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回答。
  
  敏感:社会对人的扭曲
  九月,喻红的个展即将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览名叫“黄金界”,在上一次个展《金色天顶》之后,延续了她最近几年对金色的思索。“金色是种特殊的颜色,它和宗教、权力相关,是一种专属的颜色,很强势,有间离感,能够把人物和他的背景隔开。”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喻红,对权力的表达天生敏感:“现在商业文化很发达,看起来很自由,但其实意识形态无所不在,这本来就是权力的表现。中国人不需要上政治课,从小你看的小人书上,三国、水浒,日常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都是政治,都在讲权力。”
  “我没有受过什么具体的打压,但因为小时候正值‘文革’,记得家里的一些变故,父母偶尔也会给我讲他们的祖辈,整个家族史就好像一部颇富戏剧性的电影。所以从小我会觉得,世事无常,本来如此。”
  这些思索,以艺术的方式辗转流露在她的创作中,这次,她尝试用的材料是金箔。之前,她曾尝试在丝绸上绘画,来隐喻人在社会当中受到扭曲。“我现在画的所有的内容都来自现实生活的场景,但现实生活很纷繁,每天都有各种变化。快速发展带给每个人很大的精神压力,迫使你不得去面对很多本不想做的事情,做到后来,形成一种节奏,一种规律,人生也发生改变,变成你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想做这件事。”
  但对不断变幻的时事,她觉得,艺术会与此保持一点点距离。“社会对艺术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并不是每件事情都会对艺术家的创作有直接影响,比如最近大家都在谈论高铁的事情,在我看来这是高速发展必然付出的沉重的代价—这个时代有点疯狂,高铁出事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而所有看似小的琐碎的事情,都是诱因,因为我们对每一件事都一味求快,不求甚解。”
  “每个人都好像被驱赶着往前走,事儿赶事儿,生怕链条断了,但其实真的断了的话会怎样?什么事也没发生。我也被裹挟着在这个节奏里,时常觉得累。有时候甚至会怀念“非典”那段时间,好像世界都停止了一样。”
  但她依然要继续忙碌,比如马上要开始的个展。一段时间以来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至于采访的当天,她到医院做了牵引。
  她怕手机,经常设置在无声状态,听不到电话。她听着音乐画画,但“一会儿就听不见了”。到快画完的时候,先生刘小东也会看看,做些评论,但这不足以对她构成影响,毕竟,都画完了。
  她仍旧清醒,并未怀疑画画对她的意义,“这是我最擅长的事情,持续了这么多年,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都是自然的,没有设计过‘五年后要怎么样’。”
  
  目击:三十年来物的变迁
  从1999年开始,喻红画了“目击成长”系列,自孩童时代开始,从每年的照片中选出一张,画出来。1968年,2岁的她和妈妈在公园,她衣裙上一朵大花,是当时的时髦装扮;1985年,她在北京郊区,穿着夹克和牛仔裤,是早期的摇滚少年;1993年,她和刘小东在纽约结婚,穿白色的长裙;2005年,她39岁,和家人在一起,刘小东穿白衬衫牛仔裤,她穿合身的黑色衣服,就像现在这样。
  这里有她三十年来的记忆,也在细微处反映国人三十年来的物质生活变迁。
  “过去物质匮乏,我妈妈整个夏天只有两件衬衫,白天穿,晚上洗;小孩子的衣服就更少了,能做件新衣服就是件很快乐的事,一般一年只有两次机会,夏天一件冬天一件,也因此对物质很珍惜,一张小纸片,一个小玩意儿,都要珍重地收集起来。大部分时候,没钱做新衣,只能一截截往上接袖子。我记得有次妈妈给做了件新的棉袄罩衣,在学校里,下楼的时候被后面的同学甩上了墨,棉布沾了墨是洗不掉的,虽然只是几滴,心里却有好大压力,回家不敢跟妈妈说,说话做事都保持正面对着她当然还是被发现了,挨了顿骂。现在的孩子,不会为一件衣服有任何压力,因为来得太容易,也就没那么珍惜。而当时那种对棉布图案的喜爱,对质感的要求,也都消失了。”
  她自认不是个对物质有太大需索的人,但前些日子家里渗水,要把衣柜拆了重新换地板,清理时候才发现衣服已经成“堆”,“简直是有罪的,但没办法,仍然会觉得自己缺。”她的控制办法是,不增加衣柜。
  另外的爱好,是收集银饰。“有次去上海出差,还跟朋友参加了一次网友聚会,就是一群银饰爱好者租了个大厅一块吃饭,还带着自己收藏的银器,互相欣赏,也可以买卖。我觉得这是个挺奇怪的事,因为我从不跟人网上聊天,也从未参加过网友聚会,一群来自各行各业、本来素不相识的人因为银饰聚集在一起,挺超现实的。在那里我买了一些小东西,但真正好的可能是不卖的。有时候也去古玩城淘一淘,但了解得越多,发现这行水越深,我也失去了深究下去的信心。”
  这是种谦虚的说法,她有她的讲究,用行家的话说,叫“对”或者“不对”。“刚开始纯是喜欢银的样子,但后来也会讲究对不对,也就是是否真正的古器,而非新近仿造的。对银饰来说年份很重要,它与质量直接相关,好比刺绣,古代的绣品都是女人为自己缝的嫁衣,一针一线都带着感情、非常细腻,和现在那种绣了就是要卖掉的东西,质感一定不同。这种东西了解多了,很有乐趣。不同的东西,质地、纹样都有不同,各个地区风格也不一样,譬如山西的银饰多粗犷,福建的就特别精致”
  她手上一只金戒指,已经戴了段日子,说是清早期或者明晚期的。许多人说,高古的东西,阴气太重,她笑:“看你过没过那道心理关,如果你觉得它只是一些有机物的话”有机物?戒指不是无机物吗?“都是随葬品,肯定是跟有机物在一起的。”立刻明白了。看来,她早过了那个关口,我们还为逝去的古人担着忧。
  她有自己的小圈子,几个在艺术方面都有建树的女人,譬如廖一梅、肖鲁,常常聚会。当女人聚在一起,无论在外有多大声名,讨论的依然是女人之间的那些事儿:先问“最近又买了什么好东西?”再不可逆转地进入感情话题,也包括可能面临的中年危机,最后当然是孩子,升学这个所有妈妈都发愁的难题,她们一样要面对。
  
  选择:一代人的成长
  女儿刘娃已经上高二了,她并不希望女儿承继父母职业,宁愿她学门科学,“我相信科学和世界有更直接的关系,选择的面也更宽,艺术还是太窄。”但显然,女儿对文艺的兴趣超过数理化。从小学开始,刘娃每年生日都要送喻红和刘小东一幅画,现在,这些画按年份,整齐地排列在喻红的工作室里。
  “她喜欢高圆圆,我就跟着她看了几场高圆圆主演的电影。她也喜欢跟同学一块玩,小学时候经常一群人穿着轮滑鞋外面疯跑,从初中开始,几乎所有的同学聚会都定在KTV,问她有那么喜欢那个环境?也不是,就是喊起来很爽。也许相比我的小时候,现在的孩子可以去玩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前不久她跟我说,她们去逛了荷花市场,我说她们还挺时髦;但最近同学提议要来798看看,她坚决反对。”
  她给刘娃报了个学画的学习班—父母都是当代内地最富声望的艺术家,孩子却跟别人学。她解释:“学画必须有环境,非要一帮小孩每天早起,汗流浃背地去抢座、跟大家一块吃点零食再画两笔,才能学好。在那种环境中你才会知道自己的位置,清楚永远有比自己画得好的人。如果在家学,就没了这个氛围,也就学不了什么。”
  她小时候在少年宫学画,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她笑称自己当时在班里是垫底儿的成绩,比她画的好的大有人在,但少年宫学完之后,大家都失散了。“好多年前,我有次在秀水街碰到一个同学,我没认出她,她认出我来,彼此都很高兴,她在卖丝绸衣服,我买了好几件,后来再也没见面,现在的秀水也跟当时完全变样了,怕是再也不会见到她了。”
  而她自己,少年宫学画,先上附中,再入美院,而后留校任教,选择了一条相对封闭也平稳的路。“我总觉得,人生其实没有选择的,有时候你面前看起来有很多选择,但为什么最终的经历是这一个?那是因为当时你实际上没有选择。对曾经,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因为这一定是最适合你的那一个。现在我教书,每年本科生毕业,去向并不多:一部分考研,但很少能够考上;另外一些,做着普通的工作,或者办一个培训班,真正能继续从事艺术的很少,一个班也无非一两个。这一两个一定是读书时成绩最好的吗?未必。令人感到遗憾的年轻人,太多了。其实,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机遇或者命运给予的选择,却不是人人都有。”
  青春期时,她也有过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即便那时,她并不确知“美好”的具体形态是什么。今天,物质生活之丰裕,已经远超当时她对美好的想象,但她也并不觉得,已经抵达了美好之境。
  “每个人都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就是世界不能靠个人力量去控制,它并不安全。小时候如果你努力做功课,基本上都能考个好分数;成人之后,也许你用心地做点什么,却得到一个负面的结果。”
  画了这么多年,她并不觉得艺术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把她不理解的、觉得不对的东西表达出来的途径。“人生终极来讲,许多问题不可解决,我能做的,就是继续画下去,表达下去。”
  
其他文献
李海鹏和困困,一个冷静、沉着,采访的时候总能让头脑处于一个凉风习习的状态,寻找真相;一个活泼、热闹,说话时打着各种华丽的手势,胳膊频频挥舞。他们决意要走进一个名为“非虚构”的窄门,于是成为了结伴同行的朋友。  他们都曾被称为“有作家气的记者”,而现在,李海鹏从窄门走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虚构作品,而困困则在思考自己的下一个非虚构题目。现实比想象更离奇,对每一个写作者来说,虚构和非虚构不是问题,重要
期刊
一百多年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几乎是对二战时期女间谍南希·韦克最好的诠释。  当南希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渴望自由的天性就在她身上崭露头角。16岁时,她离家出走,靠做护士谋生。姨妈去世后,她得到了200英镑遗产。带着这笔“巨款”,她离开了澳大利亚,开始了闯荡欧洲的生活。她先后来到了纽约、伦敦和巴黎。在伦敦,她学习了如何做一名记者,在法国,她
期刊
雷恪生住在帽儿胡同。戴上老花镜,手一背,  走在胡同里,和寻常老头并无二致。他戏中的角色也大都是些小人物、老百姓,但他总是能演出独特的味道来。  雷老说,这是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年轻人还差点火候。  今年,他有三部话剧上演—《老舍五则》  《四世同堂》《这是最后的战斗》,在情景剧《大地铭记》中他饰演老年张学良,并且还头一遭出演歌剧,在《白毛女》中饰演黄世仁,简直是焕发了舞台的“第二春”。  他嫌影
期刊
7月,华裔珠宝设计师赵心绮来到北京举办自己的珠宝展,城中名媛悉数靓装捧场,而衣着朴素的赵心绮,才是这一晚众人环绕的主角。为了她的设计,任何名媛都甘愿在waiting list上等上好几年。  与名利场脱不开干系的赵心绮,并不是花丛中盲目的蝴蝶,她是在孤独追求着极致之美。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她,表情有着华人女性特有的温婉,穿着素白但有造型感的衬衫和黑色裤子,黑白二色把她与社交场合的浮华隔离开来。
期刊
巴黎拉雪兹公墓鼎鼎大名,那里有“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的墓,成为全世界嬉皮士的朝圣地。还有王尔德,据说他的墓碑上印满了喜欢他的女子的吻痕。本来要去的,但后来阴差阳错,去了蒙巴纳斯公墓,因为这里有我最喜欢的诗人波德莱尔。十八岁时,我买过《恶之花》,主要是冲诗集的名字去的。后来在大学、在漂泊的路上,不断遭遇他的诗,属于那种一辈子都在滋养你的好文字。  蒙巴纳斯公墓,人气最高的当然不是他,而是萨特和
期刊
《三人行不行》又加演了。这部台湾屏风表演班24年前的经典剧作,于近日推出了内地版,在北京麻雀瓦舍剧场上演。主创摒弃了之前原汁原味引进的做法,把台湾腔的“好了啦”改成“好吧”,改编剧本,起用内地演员,依然得到观众的追捧。  同样火爆的还有台湾表演工作坊的戏,赖声川导演、编剧,屈中恒、冯翊纲主演的相声剧《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也加演两场。从《暗恋桃花源》开始,赖声川的每部戏在内地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期刊
拜登中、蒙、日三国亚洲之行,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中国,而访蒙古则当天就拍屁股走了,访日本也就礼节性地与过气首相菅直人寒暄一下,到福岛附近看看,睡两宿也走人了。  美国的媒体说,拜登从8月17日到8月22日共访华6天,主要是来“考察”中国和与中国下一代领导层套近乎的。中美都进入了领导层更替的前哨时期,奥巴马既然把中美定位为“能塑造21世纪的重要双边关系”,就得花点时间评估一下“未来伙伴”,否则当心被别人
期刊
经历长期贫困后突然发财的人通常会有强烈的炫富情结,同理,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因急需社会认可,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需求。郭美美、卢星宇属于后者,而她们的父辈则属于前者。  诚然,卢星宇的做法要比郭美美高明几分。她不直接显摆自己穿什么牌子衣服、开什么车,而是说高达一百万元压岁钱捐给了中非希望工程。一个压岁钱能累计到百万的女孩,那得穿什么牌子衣服、开什么牌子的车啊。而且,她拿出来做慈善了,多积德啊!按常理这
期刊
乔治·索罗斯是一个金光熠熠的名字,473:1,这是他作为量子基金经理人,从1968年到1993年的投资回报。但是和另一个拥有惊人投资回报率的智慧老人沃伦·巴菲特不同,索罗斯有政治上的野心,和真正激烈的战斗。他的挑战对象不是华尔街的同行们,而是独裁政府、英格兰银行和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  索罗斯掀起的金融风暴让人胆战心惊,由于喜欢和各国央行对着干,被各大市场视为翻江倒海的“坏小子”。然而和其他富豪
期刊
李多钰:之前是听朋友介绍,有个国产动画片叫《魁拔》不错,看了之后发现确实挺好的,编剧是你本人吗?故事里的宇宙是架空的,它的内在逻辑是从哪里来的?  王川:我们是一个编剧小组来做这个,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十个人,一起来做这个架空的世界,从种族、世界观、内在逻辑,专门有一个人是来做世界观的,这时团队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一个编剧,他可能编故事很好,但让他编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他肯定一点感觉都没有,学编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