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媒体对中国援建形象建构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比较2015—2020年间中国、美国、印度及斯里兰卡四国媒体对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口项目的相关新闻报道所呈现出的特点。经分析发现,受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印度两国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援建形象较消极。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援建形象的污名化行为,中国要提升在国际对外援助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负责任大国”形象。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援建形象;斯里兰卡港口;中外媒体
  中图分类号:D822.34;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02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处于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的战略节点上,是印度洋联结亚、非、欧及中东地区的大动脉。随着斯里兰卡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中斯关系的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斯两国政府达成了援建汉班托塔港、科伦坡港口项目的协议,同时引发外媒高度关注。拟通过中国、美国、印度、斯里兰卡四国主流媒体对斯里兰卡港口项目的相关报道来探讨中国援建形象的建构问题,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1]。
  一、框架理论与中国援建形象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认为,只有通过符号化才能理解现实生活中看似毫无联系的社会事件,进而内化为与个体心理有关联的主观认知,包括新闻框架和受众框架两大类。新闻框架是通过选择对符号进行解释、表达、强调,而受众框架是受众对事件已有的认知,它会影响框架的建构效果。受众对其他国家形象的建构会受到新闻媒体所提供的或正面、或负面消息的影响。
  随着援建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中国“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得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然而,西方国家把中国对外援建视作国家海外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一直有组织、有计划地捕捉有关中国的负面议题,努力建构有关中国形象的负面定势[2]。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了国家形象,但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
  二、国家媒体选择与语料分析
  中斯建交以来,中国以官方发展援助的形式对斯里兰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援建,帮助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均处于印度洋国际航运线的黄金位置,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明显的竞争优势[3]。美国媒体在全球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由于印度独特的地缘优势,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不可小觑。本文选取中国、美国、印度和斯里兰卡四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共198篇进行分析,其中来自中国一带一路网及《人民日报》(海外版)65篇,美国《纽约时报》及《洛杉矶时报》43篇,印度《新印度快报》54篇,斯里兰卡政府官网及《斯里兰卡每日时报》36篇。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不同国家媒体对中国援建报道的特点呈现
  第一,新闻报道议题内容与框架。2015年至2020年间,中国媒体相关报道内容大多属于政治类,如中斯两国政府达成科伦坡南港建设意向,为斯里兰卡创造了10余万个就业机会,培训了上万名技术与管理人才,对斯里兰卡积累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外交类是美国媒体最关注的议题内容,而印度媒体更关注是安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斯里兰卡新闻媒体的重要议题。
  以2016年关于“斯里兰卡工人暴力抗议中国企业租借港口”的报道为例。美国《纽约时报》通过外交类报道质疑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的目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则通过描述汉班托塔港为斯里兰卡当地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将公众对工人暴力抗议的注意力转移至积极的一面,肯定中国援建汉班托塔港只有商业意图绝无政治企图。笔者搜寻了斯里兰卡媒体的相关报道,发现斯里兰卡总理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2018年7月初在国会发表的特别声明中证实,斯政府与中方公司签订的汉港协议中专门规定,汉港不会被用于任何军事活动。中斯双方就汉班托塔港开发经营权达成共识,坚持自由开发原则,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使汉港尽快扭亏为盈。
  如表1所示,四国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框架呈现以下差异:中国媒体多使用事实框架展现国家综合国力,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互通互融、互惠互利,共享发展成果;美国媒体多使用责任归因框架,以此来大肆宣扬中国援建背后的政治目的;而印度媒体多使用冲突框架,将矛头指向中国来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斯里兰卡媒体多使用发展框架,阐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第二,媒体消息源与情感倾向。四国媒体新闻报道中总体上来看,来自政府的消息源数量居多。除政府外,专家学者及企业也是中国媒体报道的重要消息源。美国媒体的消息源以公众及其他类居多,即非官方机构组织是主要消息源;印度媒体的消息源主要来自非政府组织;斯里兰卡媒体的消息源则以政府类为主。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斯里兰卡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两国媒体通过互引消息源,塑造了中斯之间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政治互信、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形象,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美国、印度媒体分别用他国公众及非政府组织信源来质疑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真实目的。情感倾向方面,积极情感倾向在中国媒体报道中居多,占66.2%,无明显倾向占33.8%。无明显情感倾向在斯里兰卡媒体报道中居多,占58.4%,其次是积极倾向占33.3%。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印度媒体报道的消极情感倾向分别占62.8%、83.3%,无明显倾向分别占37.2%、16.7%,没有积极倾向的报道。
  (二)不同国家媒体报道之中国援建的媒介形象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美、印、斯四国媒体所建构的中国援建斯里兰卡港口项目的形象存在以下差异:中国媒体肩負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职责,对中国援建形象的建构是正面的、安全的,遵循“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互利互惠”“互融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共荣”的原则。相比之下,美国媒体报道偏负面。比如,2018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哈德逊学院就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发表的演讲中,专门提到中国对斯里兰卡的投资,污蔑中国利用所谓“债务外交”扩大影响力[4]。美国媒体更多关注政策、经济和安全问题,频繁使用责任归因框架,炒作所谓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对港口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增加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心。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悠久历史文化的影响,印度一直以来将斯里兰卡看作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持质疑态度,认为中国援建斯里兰卡是有政治目的的,这与西方国家的“珍珠链”思维模式如出一辙。斯里兰卡媒体则将中国援建视为“先进技术+雄厚资金”的大国外交,在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搞好与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故多持中立态度,这将对中斯之外交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四、结语
  四国新闻媒体对中国援建形象的建构受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以“政治”为议题内容的文章突出强调中国援建的军事目的,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印度媒体对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的新闻报道反映了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迅速发展的中国与印度之间不仅是合作伙伴,更是竞争对手。中国对外援建是展示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力载体,西方媒体不会主动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中国尚未向国际社会有效传达对外援建理念,导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被西方舆论曲解为“乌托邦幻想”,“一带一路”倡议被扭曲为类似“马歇尔计划”的地缘政治阴谋[5]。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为沿线国家及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援助的同时,更应树立“发展有效性”理念,以适应对外援助发展趋势的转变,合理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而建构积极、正面的国家对外援建形象。
  参考文献:
  [1]赵平广,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媒体对中国高铁的形象建构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18(3):58-72.
  [2]孙英春.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0(11):33-39.
  [3]朱翠萍.汉班托塔深水港:重塑斯里兰卡海上丝路地位[J].世界知识,2017(20):30-32.
  [4]张洁.汉班托塔港:“债务陷阱”是否存在[J].世界知识,2018(21):36-37.
  [5]孙明霞.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困境与突围——以中国对外援助领域为例[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64-70.
  (责任编辑:董维)
其他文献
摘 要:引入外籍教师(以下简称外教)是外事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吸收不同教育理念和不同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外教为提高高校的外语教学质量,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帮助师生提高英语水平,促进高校的教育国际化。本文以贵州理工學院为例,将外教管理中的经验做法及其对高校国际化的影响和成效总结如下,在教育国际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很强的实践意
期刊
摘 要:在“三全育人”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呈现新的特点,网络平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但对思政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育人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把握教材是前提,了解学生是关键,上好课是重点。  关键词:“三全育人”;理论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2  推进马
期刊
摘 要:新生入校后的适应问题和班级建设,一直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如何让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转变高中时期的思维定式,快速熟悉新生活,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是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和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选取新生入校后的旷寝事件,就其背后的家庭教育、新生入校后的适应状况、学生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同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同安职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对象,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的形式,对厦门地区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及同安职校课程体系展开调研。在全面分析调研情况后,明确提出围绕“能力本位”思想,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线进行课程重构,打造复合型综合性的国际商务人才队伍。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需求;课程;中职;同安职业技术学校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专升本学生在学习经历、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特殊性,表现为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心理上自信与自卑并存、自主意识强、集体归属感弱等特点。独立学院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探索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本文分析了影响独立学院专升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拓宽思政教育新阵地、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全员育人的氛
期刊
摘 要:党和国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根据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结合课程章节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相融合作为思政元素切入点,并应用对教材和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展示等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进行无缝融合对接,从而达到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社工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课程思政;《社会工
期刊
摘 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党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做出了明确的战略规划。目前提前完成了解决人们的温饱和生活困难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目标,将是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崭新的时期,改革和开放再次正式启动,不断赋予效能评估标准以新的特点和内涵。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党组织建设对国家发展和建设文明城市来说十分重要,因此要加强党
期刊
摘 要:基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迎来了“微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与质量,是目前的重点研究课题,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将“微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本文将着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要分析“微课”的相关应用路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一直以来都被党奉为生命线与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奋斗不息、欣欣向荣的重要保障。群众观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三个时期,党始终不忘与群众血脉相连,始终秉承着群众路线,并不断将党的正确主张传播至群众中。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党鲜明的政治特色和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从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历史演进、面临的时代挑战,以及永葆“赶考
期刊
摘 要: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探讨灾后心理援助的伦理议题,以便更好地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通过对新冠疫情期间心理援助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的伦理议题是援助工作者和援助对象权利不对等的矛盾、心理援助形式多样性与专业性的矛盾、心理援助信息的公开性与保密性的矛盾、心理援助工作者的胜任力和持续学习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建议,如加强伦理培训与监管、提高心理援助者工作胜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