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解题思维 突破得分瓶颈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ak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考试中,主观题因其能比较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而一直长期使用,并且占有相当大的分值(52分)。但往往有些考生在这方面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有: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没有联系背景材料;审题不明确,答题不到位;无法联系教材,进行知识迁移;组织答案不规范,缺乏条理性等等。事实上,要答好这类题型,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它的解题方法。
  一、非选择题设问归类梳理——触类旁通
  1.“是什么”类:通常包括现象题和体现题:现象题即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文化现象或政治现象。首先,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整体把握;其次:在文字材料中找出所包含的全部经济、政治或文化问题;最后,把图表、数据转换为书面文字,直接概括,不必引入观点,不必进行分析。
  2.“为什么”类:通常包括“原因”“理由” “依据”“说明”“阐明”“阐释”“分析”“必要性”“重要意义”之类用语:原因题即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说明理由。首先,答案各要点必须与设问的对象之间有因果关系;其次,答题格式即客观必然性加意义(重要性)。意义题即分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等。
  3.措施或者对策类:是对“怎么样”型问题的回答,即要求“怎样做、怎么办、措施、建议、方法”等。这种题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限制性,另一种是开放性。而高考一般会采取限制性设问,即根据材料来寻找。因而对这种设问应坚持一个根本原则,即材料是寻找措施的唯一来源,切忌闭门造车,从头脑中胡编乱造答案。
  4.体现类:是对“体现什么观点(或原理等)”的回答。这类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是怎样体现×××(原理、观点),二是“体现了哪些×××(原理、观点)”。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点是原理必须与背景材料中相关信息挂钩。不同的是,“怎样体现”类,答题时要求先阐述原理,然后分析材料。“体现哪些类”则是先叙述材料,然后指出或阐述原理。
  二、审题的基本路径——按步就班
  1.一般思路: 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撰写提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2.审题要求
  (1)审分值:根据每个问题所赋的分值判断该试题得分点的可能数目,大致确定答题的基本框架。
  (2)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即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文化生活,还是具体的知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即问题角度限定(应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做”);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分析)。
  (3)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主体限定主要有:经济生活(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等);政治生活(国家、公民、政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等);文化生活(国家、政府、文化企业、经营者、公民等)。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4)审材料: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三、规范答题——成功关键
  1.回归教材调用知识: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回答。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调用教材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把课本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2.拟写提纲:编制提纲是保证答案的完整、条理、规范、整洁的必要手段,也是应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两种语言的结合。
  4.语言规范: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流行的俗语。只有教材书面用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5.卷面整洁:应讲究卷面的整体性,在规定的位置答题,字的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有序。书写尽量工整、规范,不潦草,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字别字,消灭卷面脏、乱、差现象。
  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好的方法,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其他文献
敬爱的班主任,战斗在教育一线的同仁们,你们说,每天迎着初升的太阳步入明亮的教室,最能够破坏你朝霞一般明朗心情的是什么?是的,我与你有同感,那就是每位班主任最不愿意遇到的事:一进教室,马上就有课代表前来报告某某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如果只有一个人也就罢了,怕就怕好几科都是这种情况,那才叫人头大!我苦于这种折磨,我更为这些缺乏责任感、在作业面前投机取巧的学生们揪心难过。因此,在“十一五”教育科研活动中,我
期刊
【摘要】在《选读》教学中,笔者感到了深深的困惑——如何才能教好博大精深的《论语》,如何才能突破文言的障碍传授这些经典要义,如何使学生在《选读》学习中保持持久的兴趣。鉴于学生水平层次较低且差异较大的现状,笔者尽可能使各水平层次的学生能循序渐进、终有所得。  【关键词】梯度教学 因材施教 反思  一、梯度教学,和而不同  1.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笔者尝试着给学生分成以下几个梯度:  (1)初等生:因为
期刊
【摘要】爱国主义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一面旗帜。初中的历史教材思想教育性很强,历史学科也具有别的学科没有的优势。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爱国主义内容,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给学生心中植入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本文将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探索一条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历史 爱国主义 历史事件 教育 民族利益
期刊
【摘要】结合新课程要求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笔者在实践研究基础上发现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的“预设”与“开放”是相互兼容、相互融合的过程,认为“预设”与“开放”有效结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预设 开放 有效结合 探究性实验  一、问题提出  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
期刊
【摘要】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并力求促进全面技能的全面,而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中,听的技能也位于首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从消除学生在听力中的心理障碍;抓住每节课将听力训练渗透其中;精心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逐步分阶段训练学生听力等四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英语听力方法。  【关键词】偏远地区 初中学生 听力 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偏远
期刊
【摘要】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以学生的兴趣情感及认知水平、课本材料、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应用以及创意求新为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各项技能全面发展。  【关键词】任务设计 切入点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化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
期刊
【摘要】批评是指正学生错误的有效方法。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生,会呈现出很多问题。作为教育者,需要肯定每个个体差异的同时,指正其毛病所在。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塑造个性。所以,批评教育的艺术性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学生 批评教育 艺术性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何况孩子?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需要进行批评教育。
期刊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现在的学生聪明又成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增强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所以,根据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当好一个新时期的班主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班级管理 启发式教学 班主任  一、加强自身素
期刊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方面都存在困惑,很多教师也很努力的讲好每一课,可是却总是收效不大。因此,如何有效实施文言文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功夫在课外  学好文言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单依靠课堂四十五分钟,它需要课外花大量的功夫。  (一)课前的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把好学生的预习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重视诵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前我们已逐渐进入一个“微时代”,而这也在逐渐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教学,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从“微”处提升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与功能,本文试从教学设计从微处突破、观点认知从微处提炼、知识梳理从微处拓展、价值引领从微处熏染等几方面做了一点思考。  【关键字】微时代 政治教学  如今网络无处不在,而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盛行,昭示着我们身处在一个“微时代”,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