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矿区地处郯庐断裂和凌源—北票—沙河深大断裂交汇处之南缘且位于沙河多金属成矿带上。区内次级构造较发育,次级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是矿区主要控矿、容矿构造。
关键词:金矿;花岗岩;断裂;地质特征
1 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胶辽台隆铁岭—靖宇台拱凡河凹陷的北部边缘之盘山—威远断裂(郯庐断裂)和凌源—北票—沙河断裂交汇处之南。
区内出露地层有太古界、上元古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太古界变质岩:分布于工作区西南部,主要以残留体形式存在于太古宙养竹沟花岗片麻岩中,主要岩性为:浅粒岩、方解石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及少量磁铁石英岩。
上元古界蓟县系石门组二段:零星分布于工作区西南角,主要岩性为:白云岩。
上元古界蓟县系石门组三段:出露于工作区东南部,北部有零星出露,主要岩性组合为;灰白色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与含铁石英砂岩互层。
中生界侏罗系南康庄组:分布于工作区东南主要岩性为:黄褐色巨砾岩夹砂岩。
中生界侏罗系英树沟组:分布于工作区东南,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页岩夹砾岩、砂岩。
新生界第四系:新生界第四系地层沿工作区沟谷、河滩出露,主要岩性为砂砾石、亚砂土等。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太古宙深成变质岩,在工作区西北部大面积出露,岩性为花岗质片麻岩,另外有晚期岩脉、岩株等,其岩性分别为:花岗岩、闪长岩、流纹斑岩。
区内地处郯庐断裂和凌源—北票—沙河深大断裂交汇处之南缘,因此区内次级构造较发育,次级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区内由南东至北西有5条北东向断裂,东部有2条近东西向断裂。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
矿区位于沙河多金属成矿带上,附近矿点矿化点较多,主要有小甸子沟银矿点、嵩山堡银矿化点、东南沟金矿点、古砬沟金矿化点等。
2 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界斜长角闪岩,主要出露于西南部,以残留体方式存在于太古宙养竹沟片麻岩中。岩石呈灰绿~深绿色,细粒变晶结构,粒径0.5~1mm,芝麻点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0%±,角闪石60%±
区内岩浆岩大面积出露,主要岩性为太古宙养竹沟花岗片麻岩,其次为细粒花岗岩、流纹斑岩及闪长岩脉、石英脉。
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分别为F1、、F2、F3、F4。
F1、:分布于矿区西部,长约530m,宽约0.1~0.5m,走向20°~25°,倾角近直立,断裂由构造角砾及断层泥组成,角砾呈棱角状,松散堆积方向性不明显,具张性特点。
F2:分布于矿区北部,长约170m,宽约0.3m,走向30°倾角近直立,构造角砾棱角分明,未胶结,具张性特点。
F3:分布于矿区南部,长约120m,宽约0.1~0.3m,走向25°倾向不明,局部见构造角砾。
F4:分布于矿区东部,长约960m,宽约0.1~0.4m,走向32°~39°倾角近直立,构造角砾呈棱角状,未胶结,定向性较差,显张性特点。
变质作用
区内除细粒花岗岩、流纹斑岩、闪长岩外,主要岩石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作用的改造,以区域变质作用及动力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为主,形成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岩、蚀变岩、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等。
3 矿体、矿化体地质特征
经过地质、物化探测量及槽探揭露,在梅家寨至山后之间共发现8条含金石英脉,长度20-190m,宽0.1-0.6m,品位0.75-15.25×10-6。
Au①号矿(化)体:长110m,最宽处0.6米,最窄处0.25米,产状50°∠65°,Au最高品位1.35×10-6,最低品位0.45×10-6,平均品位0.75×10-6。
Au②号矿(化)体:长190m,最宽处0.35米,最窄处0.15米,产状240°∠64°,Au最高品位2.35×10-6,最低品位8.45×10-6,平均品位6.58×10-6。
Au③号矿(化)体:长110m,最宽处0.6米,最窄处0.25米,产状50°∠65°,Au最高品位1.75×10-6,最低品位5.65×10-6,平均品位4.75×10-6。
Au④号矿(化)体:长105m,最宽处0.35米,最窄处0.25米,产状340°∠46°,Au最高品位15.25×10-6,最低品位1.45×10-6,平均品位6.78×10-6。
Au⑤号矿(化)体:长52m,最宽处0.17米,最窄處0.12米,产状75°∠46°,Au平均品位0.75×10-6。
Au⑥号矿(化)体:长20m,宽0.2米,产状95°∠44°,Au平均品位7.44×10-6。
Au⑦号矿(化)体:长130m,最宽处0.2米,最窄处0.1米,产状40°∠65°,Au最高品位5.35×10-6,最低品位0.65×10-6,平均品位3.75×10-6。
Au⑧号矿(化)体:长110m,最宽处0.32米,最窄处0.1米,产状60°∠68°,Au最高品位4.35×10-6,最低品位1.45×10-6,平均品位3.21×10-6。
关键词:金矿;花岗岩;断裂;地质特征
1 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胶辽台隆铁岭—靖宇台拱凡河凹陷的北部边缘之盘山—威远断裂(郯庐断裂)和凌源—北票—沙河断裂交汇处之南。
区内出露地层有太古界、上元古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太古界变质岩:分布于工作区西南部,主要以残留体形式存在于太古宙养竹沟花岗片麻岩中,主要岩性为:浅粒岩、方解石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及少量磁铁石英岩。
上元古界蓟县系石门组二段:零星分布于工作区西南角,主要岩性为:白云岩。
上元古界蓟县系石门组三段:出露于工作区东南部,北部有零星出露,主要岩性组合为;灰白色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与含铁石英砂岩互层。
中生界侏罗系南康庄组:分布于工作区东南主要岩性为:黄褐色巨砾岩夹砂岩。
中生界侏罗系英树沟组:分布于工作区东南,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页岩夹砾岩、砂岩。
新生界第四系:新生界第四系地层沿工作区沟谷、河滩出露,主要岩性为砂砾石、亚砂土等。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太古宙深成变质岩,在工作区西北部大面积出露,岩性为花岗质片麻岩,另外有晚期岩脉、岩株等,其岩性分别为:花岗岩、闪长岩、流纹斑岩。
区内地处郯庐断裂和凌源—北票—沙河深大断裂交汇处之南缘,因此区内次级构造较发育,次级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区内由南东至北西有5条北东向断裂,东部有2条近东西向断裂。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
矿区位于沙河多金属成矿带上,附近矿点矿化点较多,主要有小甸子沟银矿点、嵩山堡银矿化点、东南沟金矿点、古砬沟金矿化点等。
2 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界斜长角闪岩,主要出露于西南部,以残留体方式存在于太古宙养竹沟片麻岩中。岩石呈灰绿~深绿色,细粒变晶结构,粒径0.5~1mm,芝麻点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0%±,角闪石60%±
区内岩浆岩大面积出露,主要岩性为太古宙养竹沟花岗片麻岩,其次为细粒花岗岩、流纹斑岩及闪长岩脉、石英脉。
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分别为F1、、F2、F3、F4。
F1、:分布于矿区西部,长约530m,宽约0.1~0.5m,走向20°~25°,倾角近直立,断裂由构造角砾及断层泥组成,角砾呈棱角状,松散堆积方向性不明显,具张性特点。
F2:分布于矿区北部,长约170m,宽约0.3m,走向30°倾角近直立,构造角砾棱角分明,未胶结,具张性特点。
F3:分布于矿区南部,长约120m,宽约0.1~0.3m,走向25°倾向不明,局部见构造角砾。
F4:分布于矿区东部,长约960m,宽约0.1~0.4m,走向32°~39°倾角近直立,构造角砾呈棱角状,未胶结,定向性较差,显张性特点。
变质作用
区内除细粒花岗岩、流纹斑岩、闪长岩外,主要岩石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作用的改造,以区域变质作用及动力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为主,形成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岩、蚀变岩、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等。
3 矿体、矿化体地质特征
经过地质、物化探测量及槽探揭露,在梅家寨至山后之间共发现8条含金石英脉,长度20-190m,宽0.1-0.6m,品位0.75-15.25×10-6。
Au①号矿(化)体:长110m,最宽处0.6米,最窄处0.25米,产状50°∠65°,Au最高品位1.35×10-6,最低品位0.45×10-6,平均品位0.75×10-6。
Au②号矿(化)体:长190m,最宽处0.35米,最窄处0.15米,产状240°∠64°,Au最高品位2.35×10-6,最低品位8.45×10-6,平均品位6.58×10-6。
Au③号矿(化)体:长110m,最宽处0.6米,最窄处0.25米,产状50°∠65°,Au最高品位1.75×10-6,最低品位5.65×10-6,平均品位4.75×10-6。
Au④号矿(化)体:长105m,最宽处0.35米,最窄处0.25米,产状340°∠46°,Au最高品位15.25×10-6,最低品位1.45×10-6,平均品位6.78×10-6。
Au⑤号矿(化)体:长52m,最宽处0.17米,最窄處0.12米,产状75°∠46°,Au平均品位0.75×10-6。
Au⑥号矿(化)体:长20m,宽0.2米,产状95°∠44°,Au平均品位7.44×10-6。
Au⑦号矿(化)体:长130m,最宽处0.2米,最窄处0.1米,产状40°∠65°,Au最高品位5.35×10-6,最低品位0.65×10-6,平均品位3.75×10-6。
Au⑧号矿(化)体:长110m,最宽处0.32米,最窄处0.1米,产状60°∠68°,Au最高品位4.35×10-6,最低品位1.45×10-6,平均品位3.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