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为体,团体为用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然记得当年网络论坛之兴盛,教师们几乎每天都在激情地思考教育、谈论教育。然而在涌现李镇西、万玮、干国祥等少数名师的同时,更多的人如石沉大海,销声匿迹。
  为何如此?因为大多数教师在走入共同体的时候,失去了自我。一种没有自我的学习,无论你多么有激情,都不可能真正地成就自我。而今各种教研共同体方兴未艾,尤以网络QQ群为主要平台的研修团队遍布,进入过笔者眼中的就不下于百,更有一些团队“连锁店”,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式让人眼花缭乱。一直忧虑如当初论坛兴盛时大多数人会走向平庸一样,当下的教研共同体中,个体教师如果不能够坚守自我,结果也只会徒然忙碌甚至是热热闹闹地走过,最终却收获寥寥。如何才能够在成长共同体中坚守自我,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几年的网络研讨平台组建和成长经历,我有几点认识,拿出来和朋友们分享。
  首先,我想交流一下我对成长共同体的认识。不可否认,孤单的自我很难有成就,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从外界获取力量。也不可否认,团体给不了你真正的成长,任何人的成长最终都是自我发展。正如日常对学生的教育一样,教师教出不同的学生,不是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内容有不同,而是学生自我的发展能力有区别。所以现代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不是教师交给学生东西,而在于有没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没有给予学生成长的动力。学会学习,就是学生的自我生长,这是任何一个学校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品质。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学品质决定了他成功与否的75%。而成长动力,可能是来自外界的,但又最终通过内在驱动力来起作用。外在的动力,通过成长共同体可以获取。从这个角度来说,最确切的认识是“团体为用,自我为体”。从集体中获取成长的力量和知识的启发,但需认识到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给不了你成长的最终事实。
  而现实是,很多人加入到某个或者某几个团体,在思想上就产生“我属于某个优秀的团队”“我认识了不少名师专家”“我们大家有计划有步骤共同成长”等认知,把自己押给了团体。殊不知团队的优秀不在于名师多少,人数多少,组织多么有序,不在于一起编了多少本书,发表了多少文章,组织了多少次活动,而在于落实到你的“这一个”的时候,真正构建了多少属于你“自己”的独立的东西,正如茅卫东先生说的“我们很多人嘴长在自己脸上,却一辈子没有说过自己的话;腿长在自己身上,却一辈子没有走过自己的路”。“自己”的才是真实的,“自己”的生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接下来我想谈谈如何在成长共同体中坚守自我。不可否认,很多朋友认识到坚守自我的重要性,但每个共同体都有自己的运行理念和运行规则,如何在这些理念和规则中坚守自我,可能不少朋友有些迷茫。几点建议,供同仁参考。
  一、选择共同体时要有自我立场
  如上文所言,很多共同体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或者说这个共同体的构建基础或许就是组建者理念的体现。于是这个共同体的行走方向就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如果一个教师不立足自己的教育认知而盲目加入的话,就不可能获得自我的发展。以建构主义关照学习的话,一个人的成长是先验认知和后续认知之间交换、碰撞和生发的结果,而一个人的先验认知如果不具备和团队理念相交融的可能,要么就是无效加入,要么就是放弃自我跟随团队。如果在没有确认自己的路不可行之前就放弃自我,也就放弃了真正成就自我的可能。
  教师在选择团队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助力自己发展的团队,而不是为了别人放弃自己。如果这个团队不能助力自己,而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理念的试验田或者展示舞台,那么这样的团队就不适合你的加入。符合“和而不同”的成长理念的团队,哪怕不具备严密的组织性,只是一个交流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家智慧共享,交流碰撞,团队自身就定位为平台、手段,而是把成长交给了个体,这样的平台是可以加盟的。“和”在一个团队,而尊重每个人的“不同”。
  看到不少朋友,见团队就加入,有些还同时加入了很多团队,就会有种莫名的心痛——朋友,你很有热情,但热情用错了地方,就成了错误。
  二、对共同体研讨内容的自我判断
  网络论坛兴盛初期,正是新的课程标准颁布的时刻。在课程标准模糊的前提下,教育生机蓬勃的同时也乱象丛生。各种新理念新名词,你未唱罢它登场。而万玮老师,这位当下的国内三大班主任之一的“兵法派”人物,却没有被洪流裹挟,而是在吸收新鲜气息的同时,坚持自我的判断,将视角折回了传统。他从《孙子兵法》《韩非子》等古代经典中,发现了带班的方法。于是在众多的教育热心人沉没之际,他却凭借《班主任兵法》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他用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构建起了自己的价值大厦。
  当下的教研共同体中,往往也会有各具特色的“共性”发展要求,而且树之以团队规则,不能做到便不被谅解。所以,一旦一位教师进入到这个团队,就会被团队的规则附带下的内容所裹挟,自我的发展空间往往被压缩。
  很多共同体成员参与活动的时候,根本不看该次活动的内容或者形式是不是自己所取向的,是不是自己可以从中收获的,只是毫无目的地为参与而参与。或者是为了见某位专家名师来参与。不可否认,团队的集体行动需要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付出。但是如果没有团队安排的任务,而该次活动又没有自己可取的价值的话,我认为还是要慎重参与。
  再以专业阅读为例,这几乎是当下的任何一个团队都坚守的一个项目。一些必读书目的出现,使得团队中的任何一位都必须将之读完,甚至要写出感受和书评。可是,这些书目本身就值得探讨,例如某班主任团队要求老师们必读《人间词话》,不知道推荐者的出发点为何(或许由于我的浅薄,参不透其中的玄妙)。我还真的难以想象出能收获什么,或者说是不是还有比这些书更迫切需要读的书?如果老师们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盲目跟从的话,耗费了精力而专业成长却可能寥寥。
  上面说的是读对书的角度,读书还有一个怎么读的角度。记得杨兵老师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而盲目读书的话,无论他读多少书,都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读书需要一个自我立足点,所有的阅读是为自我立足点服务的。”我以为,杨老师是点出了读书的真谛。
  诚然,共同体发展中还有很多可能裹挟个体发展的事情,如果教师只知道完成团队的“要求”,而没有独立的判断和发展空间的话,你跟团队多久,你就会疲惫多久,而结局可能是一无所有。
  三、共同体活动中的自我认识
  很多团队的行走方式是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在网络研修的同时,也会有团队的年会、成员的聚会以及遍及全国的公益活动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大多数共同体成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千里求学,或舞台展示,或沙龙发言,或主题报告。这里有对研修共同体的热情,对共同体中朋友们的友谊,但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会在活动中迷失自我。
  不少共同体成员因为参与了团队活动认识了某位名师,并得到了名师的赞赏,就以为自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在人群中获得了美言就认为自己是优秀分子了。更有甚者,如果能在活动中获得展示或者讲座的机会,就认为自己是专家了。这种自我的迷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敌人。记得一次去北师大讲课,课前询问讲课人还有谁。结果对方提到的三个人我一个也没听说过,更别说认识。接待人员的一句话让我惭愧万分:“江湖很大,你不认识的多了!”是啊,开始认为自己很行的时候,往往是自己停滞的开始。用谦卑的心,做踏实的事,这是前进的基本姿态。
  德尔菲神庙上镌刻上联“认识你自己”,要求我们认清自己的价值,拥有自己的判断,具有独立的思想,而不是用自己的大脑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用自己的忙碌做着无谓的事情;镌刻的下联是“凡事勿过度”,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在坚守自我的同时,理智地做事。在教育共同体大发展的今天,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民间生态,让每一位热心教育的人欢呼雀跃。笔者此文,志在与朋友分享,如果坚守好自我立场,理智地参与,将会是更美好的境地。
  (上海浦东新区平和双语学校 梅洪建)
其他文献
学生时代,我是一个目空一切的桀骜少年,而老班则年富力强,身怀多种“镇妖法宝”,两人十多年前在某个海边小城的农村普通中学相遇。他这个“60后”,在我的印象里,具备“60后”人的普遍特点:讲原则,重规矩,说一不二,厉行禁止,像个封建家长。由于师生出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交往中总有许多不愉快,有那么几件事从上高中时就在我心里疙疙瘩瘩的,有几年一直耿耿于怀。  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第一,
期刊
不可企及的职称  说实在话,作为一名教师,谁不希望自己是一名优秀教师?然而,以一定的尺度来衡量教师,毕竟优秀的教师只能是少数,因此,许多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教师群体中的“中等教师”,成为了教师群体中的大多数,我的朋友老张就跟我谈到了作为一名中等教师的心酸:  我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至今还是中级职称,我的同学有的工作分配在城里,有的在发达地区,早就是高级职称了,想到这,心里就觉得酸酸的。说心里话,我
期刊
在挣扎中寻觅自己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曾怀揣美好走上了教育之路,当我被分配回母校,心中很是失望,环境的恶劣、资源的短缺,让我对教育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向往。  昔日的同学想方设法挤进了大中小城市,往日的朋友或是转行,或是下海,而我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平淡如水。时间久了,养成了不争不抢,乐于现状,安于境遇的性子。在学校里,变成了“中等教师”——领导不关注,同事不谈论。  刚
期刊
“积极管理”,是用积极的眼光,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和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以后,往往会发现这个班级的问题很多,如果只将目光聚焦在问题上,就会摁下葫芦浮起瓢,这个班级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如果班主任被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绑架,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不说,还会给外界和自己都留下这样的心理暗示:这个班问题很多,是个差班。  “积极管理”的工作思路是:把目光聚焦在利好的一面,将不紧迫的
期刊
中等教师专业成长“五线谱”  社会经济学领域有个著名的原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结构便开始由“稳定型金字塔形”向“和谐型纺锤形”(亦称橄榄形或菱形)发展,即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极少数,而中等收入阶层占绝大多数。  教师队伍的结构也是如此。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育人才只占少数,良知泯灭、品行败坏的“害群之马”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教师处于队伍的中流,没有显赫的头衔,也没有耀眼的光
期刊
辅导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人生转折点。校园环境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个性、脾气、习惯千差万别,难免会在人际交往方面发生矛盾冲突。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而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间彼此的信任是一个班集体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只有团体成员间有信任感,个体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提高学生人际适应能力是初
期刊
对于过激的行为问题、扰乱集体的破坏行为和哗众取宠的捣蛋行为,用一下集体冷淡也未尝不可,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境,比如,孩子本身就有人际交往退缩的倾向,集体的冷淡会使问题更严重。这种方法不能被滥用。  被集体冷落排斥,会让人孤独焦虑,甚至恐惧,有的还会引发攻击性行为。同伴团体能满足儿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儿童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社会性的不断增加,儿童在团体中的地位、
期刊
班主任如何在共同体中获得真正有效的成长?吕新辉老师在团队中的学习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首先,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带着问题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让班主任在共同体中的学习有了真实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当下在不少共同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空谈、闲谈和泛泛而谈的空转现象。正像吕老师在文中所说,“天南海北的班主任聚在一起,都是针对各自班级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讨”,这是“每参加一次研讨”,“成长
期刊
黎凡是2012年我文科班上的一名学生,开学的时候一切还算正常,也并没有引起我这个初来乍到的班主任的注意。后来的一年,80后“潮师”与90后“潮女”之间经历了几番有关“说教”与“时尚”的较量,这些较量,让我们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谊。  硬性规定遭遇时尚抵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翻开《中学生守则》和很多学校的校规,都会发现里面有一些有关学生穿衣着装方面的硬性要求。
期刊
中午13:30,睡梦中被手机铃声吵醒,一看是学校门卫室的号码,有点不悦:“你好,有什么事吗?”“请问你是曾坚成老师吗?我是邮递员,有你的一张汇款单,让校警代签收,可以吗?”“哦?可以。”我疑惑地应了。“爸爸,是不是有人见我们要买房子钱不够,就寄来给我们?”被吵醒的女儿问道。是啊,正为购房首付款忙乎,谁会雪中送炭?  从门卫接过汇单: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129号,《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