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总结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深入地钻研文本,挖掘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造随文练笔的机会,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聚焦难点,发展学生的能力。根据对日常教学实践课例的分析总结,提炼了理解式练笔、感悟式练笔、模仿式练笔、补白式练笔四种基本的随文练笔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练笔策略
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阅读的素材,也是写作的典范,更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充分彰显了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需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需去探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的教师深入地钻研文本,挖掘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造随文练笔的机会,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聚焦难点,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理解式练笔
所谓“理解式练笔”,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中重点、难点或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让孩子们在揣摩与理解中,感受那美妙的字符,寻找那跳动的脉搏,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燕子专列》一文中有“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一语。其中,“呼吁”一词的理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假若教师在执教这堂课时,能设计一个练笔的环节,引导学生模仿电视、广播主持人写一份简单的呼吁群众救助燕子的发言稿。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呼吁”一词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在课始存留的问题:水手们为什么要成立“燕子专列”?
“理解式练笔”的设计,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教学分析繁琐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员参与性。完美诠释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精神的历练、个性与才情的展现。
二、感悟式练笔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便会消失、淡忘。捕捉住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就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情,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强化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让这种领悟与转化并肩的训练,既不脱离文本内容,又使对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水乳交融,和谐运行。
如《生命 生命》一课,课文列举的三个事例最初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在飞蛾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如此脆弱;在香瓜子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又是如此短暂;在“我”的心跳声中,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简单——心跳就是生命。随着理解的深入,我们又感受到:生命尽管脆弱,但要强烈求生;生命尽管短暂,也要向上不屈;生命如此简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使用它呢?最后我们获得的启示是: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我们感悟了杏林子眼中的生命,那么在你们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在练笔中写到:
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流露的却是真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余秋雨语)。我认为,这样的随文练笔是成功的。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的热情,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练笔,无疑又是塑造精神,培育情感,可谓语言与精神的一次同步提升。因此,这样引导学生写感言,实际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从而深度解构了文本。
三、模仿式练笔
美术课有素描,要求学生照着某个事物准确地画下来。“照着葫芦画瓢”是培养绘画能力的必经之路。语言模仿,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也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必经之路。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其次,可以进行修辞手法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才。再者,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
如《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运用了“矛盾”的写法,详写了猫的古怪。这一大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集于一身,并用了一些事实来证明这个结论。这个课文片段其实可以作为介绍动物或人的写作典范。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来介绍一个人或一种动物,运用“说它……吧,可是……”的句式,写出这个人或这种动物的性格或某一方面的特点。
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更是透视了“文眼”,感悟了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了“以文达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以上这种“仿写迁移式练笔”,语言形式的积累就能被有效地运用、定格和“固化”,自然成为他们胸中灵动的言语积蓄,并深入领悟了语言范式的真意,读写能力的提升便成为现实。
四、补白式练笔
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会根据自己原有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是阅读文本时的心情,自主地发现意义、构建意义。因此,采用“补白式练笔”,能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如教学《桥》时,课文的中写到:“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在教学这一部分,我通过情感铺垫,高潮的呈现,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如果老汉推开小伙子,小伙子安然脱险,老汉自己也终于过了木桥,那该多好哇!那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老天爷就是这样残酷,灾难就在等着他们。儿子被老师根据文本洪水吞没,老汉还没喊出来,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他要喊什么?他还可能会喊什么?你能替他写出来吗?
抓住情节空白处或简略处,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进行补写,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如果在教学之前,教师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出可以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素材,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就能够实质性地使学生全方位触摸语言,真正实现以读促写,舞文弄墨的课堂效果,从而更扎实更有效地实现言语习得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赖正清.小学语文练笔策略[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9.
[2]涂卫国.浅谈随文练笔的“四重境界”[J].小学语文.2014.11.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练笔策略
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阅读的素材,也是写作的典范,更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充分彰显了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需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需去探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的教师深入地钻研文本,挖掘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造随文练笔的机会,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聚焦难点,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理解式练笔
所谓“理解式练笔”,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中重点、难点或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让孩子们在揣摩与理解中,感受那美妙的字符,寻找那跳动的脉搏,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燕子专列》一文中有“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一语。其中,“呼吁”一词的理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假若教师在执教这堂课时,能设计一个练笔的环节,引导学生模仿电视、广播主持人写一份简单的呼吁群众救助燕子的发言稿。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呼吁”一词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在课始存留的问题:水手们为什么要成立“燕子专列”?
“理解式练笔”的设计,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教学分析繁琐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员参与性。完美诠释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精神的历练、个性与才情的展现。
二、感悟式练笔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便会消失、淡忘。捕捉住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就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情,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强化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让这种领悟与转化并肩的训练,既不脱离文本内容,又使对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水乳交融,和谐运行。
如《生命 生命》一课,课文列举的三个事例最初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在飞蛾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如此脆弱;在香瓜子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又是如此短暂;在“我”的心跳声中,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简单——心跳就是生命。随着理解的深入,我们又感受到:生命尽管脆弱,但要强烈求生;生命尽管短暂,也要向上不屈;生命如此简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使用它呢?最后我们获得的启示是: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我们感悟了杏林子眼中的生命,那么在你们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在练笔中写到:
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流露的却是真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余秋雨语)。我认为,这样的随文练笔是成功的。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的热情,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练笔,无疑又是塑造精神,培育情感,可谓语言与精神的一次同步提升。因此,这样引导学生写感言,实际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从而深度解构了文本。
三、模仿式练笔
美术课有素描,要求学生照着某个事物准确地画下来。“照着葫芦画瓢”是培养绘画能力的必经之路。语言模仿,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也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必经之路。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其次,可以进行修辞手法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才。再者,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
如《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运用了“矛盾”的写法,详写了猫的古怪。这一大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集于一身,并用了一些事实来证明这个结论。这个课文片段其实可以作为介绍动物或人的写作典范。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来介绍一个人或一种动物,运用“说它……吧,可是……”的句式,写出这个人或这种动物的性格或某一方面的特点。
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更是透视了“文眼”,感悟了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了“以文达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以上这种“仿写迁移式练笔”,语言形式的积累就能被有效地运用、定格和“固化”,自然成为他们胸中灵动的言语积蓄,并深入领悟了语言范式的真意,读写能力的提升便成为现实。
四、补白式练笔
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会根据自己原有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是阅读文本时的心情,自主地发现意义、构建意义。因此,采用“补白式练笔”,能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如教学《桥》时,课文的中写到:“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在教学这一部分,我通过情感铺垫,高潮的呈现,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如果老汉推开小伙子,小伙子安然脱险,老汉自己也终于过了木桥,那该多好哇!那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老天爷就是这样残酷,灾难就在等着他们。儿子被老师根据文本洪水吞没,老汉还没喊出来,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他要喊什么?他还可能会喊什么?你能替他写出来吗?
抓住情节空白处或简略处,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进行补写,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如果在教学之前,教师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出可以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素材,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就能够实质性地使学生全方位触摸语言,真正实现以读促写,舞文弄墨的课堂效果,从而更扎实更有效地实现言语习得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赖正清.小学语文练笔策略[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9.
[2]涂卫国.浅谈随文练笔的“四重境界”[J].小学语文.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