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一直是话题作文肆行天下,从初中到高中都只是一味训练话题作文,这是造成学生写出“四不像”作文的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有计划的进行分体训练,即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一种文体的训练。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写作上有不小的区别。理科生较长于说理,文科生善于记叙、描写。为此对理科生侧重记叙、描写的训练,即侧重记叙文的训练;对文科生侧重逻辑说理训练,即侧重于议论文的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
一、逐项训练,逐层达标
训练记叙文写作时先进行大的分类,如叙事类、记人类、写景类等。每一类写作时再按各自特点规定每一次写作的具体要求。叙事类练习要求分次做到叙事完整,有一定的波澜,巧妙设置误会、巧合;营造环境氛围、烘托气氛等。记人类练习则分别要求刻画人物形象,写出个性,注意人物心理、细节动作的描写;能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写景类练习则要求写出景物特征,多角度多手法描写。各类各项达到要求后再进行立意训练,“千古文章意为高”。尽管已是高中生,但不少人还是缺乏主题意识,写出毫无意义的文章。立意训练要求写作有明确的目的,英国小说家指导学生创作,只有三句话:“使他们笑,使他们哭,使他们等”,我认为还要“使他们振奋、受鼓舞、得警戒”。“他们”即读者。
议论文的训练则先训练写清层次。很多高中生初次写议论文时往往没有层次意识,说理混乱,自以为有理实则无理。写作训练时首先要求列出文章纲要,纲要上要明确体现说理思路,围绕论点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怎么办。可以三个问题都写也可以侧重其中一两点展开论述。实践证明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基本能达到规定要求,做到条理清晰。在把握了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一篇议论文各层内部的逻辑联系。如同是围绕观点回答“为什么”,若从几个角度来论述,这几个角度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范文的讨论归纳出这样几种关系: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总分式、引申式等。这一层的训练要求具有反省意识,以此观照自己的习作,避免写作中重复说理、雷同举例、层次单薄的问题。然后通过对优秀文章的评析让学生意识到一篇好的议论文不是无的放失,而是针对一定的现实问题发表评论,表明立场,提出可行性的办法。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写作有明确的针对性,说理中肯,具有一定的辨证思维。教学时发现学生对辨证说理的理解非常狭隘,认为辨证说理就是正反说理,所以文章的思路狭窄,论述肤浅。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实例简要的介绍了辨证思维中的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等。通过这一层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更为开阔、活跃。
二、读写相辅,比较中升华
每一次的写作都是一些写作基本规律的实践或演绎,但写作若缺少一定的体验和内在的反省则收效很小。目前的教学环境不可能让学生有很多的直接生活体验,因此阅读体验这一间接体验尤为重要。每次的写作训练必须要求学生作对等的阅读,即阅读并摘抄同类优秀文章一篇,且按分项训练的要求作好各种标识,或画出记叙文的细节描写、精彩语句、主旨句,或列出议论文的纲要、论据、深刻语句等。这一目的在于以优秀作品进一步强化对写作规律的认识,并促进对自己作品的反省,在比较中提高,在思考中深化。据说沈从文教创作时有一种方法,他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汪曾祺说,他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显得散漫。沈先生就介绍他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学生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有长进的。
三、激发思想,增加深度
真正好的作品必须是有灵魂有思想的作品。在目前这种急功近利、轻视语文素养的时代,学生的思想日益肤浅,作品越来越丧失灵魂。教学之余我尽量挤出时间阅读,厚实底蕴,让思想的光芒在语文的课堂上闪烁。教学中我努力作好“对话的首席”,倡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求异思维。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激起了学生对课外读物的热爱。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写作中也越来越显现出思想的光芒、个性的色彩。
总而言之,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走“有法”向“无法”迈进的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目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很快的入门,步入正轨;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有法”加上思想必将走向“无法”的境界。据说美国的“兴趣教学”也并非我们所认为的完全凭学生的兴趣自由写作,而是有一定要求的写作。他们的话题很宽泛但在写作方法上往往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本性独白”,就只能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若第一次没达到要求则要写第二次,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都说明“自由”是有限定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习如果只是以兴趣为基础,不可能巩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因为一切学习并非都是有兴趣的,并且许多事情必须借助于意志力始能获得。”作文的训练也应该如此,如果任凭学生的兴趣自由写作只能是盲目的写作,最后连什么是写作也忘了。
王芳,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具体方法如下:
一、逐项训练,逐层达标
训练记叙文写作时先进行大的分类,如叙事类、记人类、写景类等。每一类写作时再按各自特点规定每一次写作的具体要求。叙事类练习要求分次做到叙事完整,有一定的波澜,巧妙设置误会、巧合;营造环境氛围、烘托气氛等。记人类练习则分别要求刻画人物形象,写出个性,注意人物心理、细节动作的描写;能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写景类练习则要求写出景物特征,多角度多手法描写。各类各项达到要求后再进行立意训练,“千古文章意为高”。尽管已是高中生,但不少人还是缺乏主题意识,写出毫无意义的文章。立意训练要求写作有明确的目的,英国小说家指导学生创作,只有三句话:“使他们笑,使他们哭,使他们等”,我认为还要“使他们振奋、受鼓舞、得警戒”。“他们”即读者。
议论文的训练则先训练写清层次。很多高中生初次写议论文时往往没有层次意识,说理混乱,自以为有理实则无理。写作训练时首先要求列出文章纲要,纲要上要明确体现说理思路,围绕论点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怎么办。可以三个问题都写也可以侧重其中一两点展开论述。实践证明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基本能达到规定要求,做到条理清晰。在把握了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一篇议论文各层内部的逻辑联系。如同是围绕观点回答“为什么”,若从几个角度来论述,这几个角度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范文的讨论归纳出这样几种关系: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总分式、引申式等。这一层的训练要求具有反省意识,以此观照自己的习作,避免写作中重复说理、雷同举例、层次单薄的问题。然后通过对优秀文章的评析让学生意识到一篇好的议论文不是无的放失,而是针对一定的现实问题发表评论,表明立场,提出可行性的办法。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写作有明确的针对性,说理中肯,具有一定的辨证思维。教学时发现学生对辨证说理的理解非常狭隘,认为辨证说理就是正反说理,所以文章的思路狭窄,论述肤浅。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实例简要的介绍了辨证思维中的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等。通过这一层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更为开阔、活跃。
二、读写相辅,比较中升华
每一次的写作都是一些写作基本规律的实践或演绎,但写作若缺少一定的体验和内在的反省则收效很小。目前的教学环境不可能让学生有很多的直接生活体验,因此阅读体验这一间接体验尤为重要。每次的写作训练必须要求学生作对等的阅读,即阅读并摘抄同类优秀文章一篇,且按分项训练的要求作好各种标识,或画出记叙文的细节描写、精彩语句、主旨句,或列出议论文的纲要、论据、深刻语句等。这一目的在于以优秀作品进一步强化对写作规律的认识,并促进对自己作品的反省,在比较中提高,在思考中深化。据说沈从文教创作时有一种方法,他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汪曾祺说,他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显得散漫。沈先生就介绍他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学生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有长进的。
三、激发思想,增加深度
真正好的作品必须是有灵魂有思想的作品。在目前这种急功近利、轻视语文素养的时代,学生的思想日益肤浅,作品越来越丧失灵魂。教学之余我尽量挤出时间阅读,厚实底蕴,让思想的光芒在语文的课堂上闪烁。教学中我努力作好“对话的首席”,倡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求异思维。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激起了学生对课外读物的热爱。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写作中也越来越显现出思想的光芒、个性的色彩。
总而言之,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走“有法”向“无法”迈进的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目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很快的入门,步入正轨;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有法”加上思想必将走向“无法”的境界。据说美国的“兴趣教学”也并非我们所认为的完全凭学生的兴趣自由写作,而是有一定要求的写作。他们的话题很宽泛但在写作方法上往往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本性独白”,就只能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若第一次没达到要求则要写第二次,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都说明“自由”是有限定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习如果只是以兴趣为基础,不可能巩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因为一切学习并非都是有兴趣的,并且许多事情必须借助于意志力始能获得。”作文的训练也应该如此,如果任凭学生的兴趣自由写作只能是盲目的写作,最后连什么是写作也忘了。
王芳,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