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作文,我们习惯的思维是惜墨如金,习惯的写法是简洁明了,还爱用贾岛的“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证明写作文要简洁,不要废话。当然这是正确的,只不过对于水平不高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先尝试“繁”,尝试“废话”多一点,尝试“加法”,写作的人,大多数感觉开始下笔比较难。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的学生写作生态下,结合我的记叙文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从泼墨如水开始,演练化简为繁,多一点“废话”,多一点啰嗦,多一点“加法”,慢慢做到繁“话”似锦。
现代信息社会,短信、微信、微博的工具在快节奏的社会应运而生,但这一定程度影响了语言的发挥,二则平时人们手写的机会少,词汇不丰富,自然就影响到写作的语言丰富生动。同时我们也知道,鲁迅先生说过:“作文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够酿出蜜来。”他还说过:“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把本体换成作文也是一样。现在我就来说说记叙文的化简为繁的加法的必要性与技巧。
记叙文对于学生而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难以出彩,写出来往往是故事陈旧苍白,人物形象干瘪无力。对于高考而言,文体不限,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议论文,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写记叙文,写好一点的记叙文,会给改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获得较高的分数。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记叙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缺点存在没有可读性,人物形象不丰富饱满和缺乏个性,同时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总是觉得难以下笔。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了化简为繁的写作模式实践。
化简为繁的写作模式就是要将情节简单、内容贫乏、表达无力、描写欠生动的语句扩充得丰富、充实、鲜明。就要要将干瘪的,或者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变得有个性,或者变得饱满,吸引读者注意,让读过的人经久不忘。化简为繁的加法的写作模式实践就是采用扩写的办法,具体而言,有两种办法,一则是强调细节描写,一则是采用修辞。
一、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表现人物个性,蕴涵作者对人物的欣赏和肯定,比直接概括更具有说服力,更形象。
我们来写父亲,来写背影,往往简单的说高大、伟岸或者疲惫、蹒跚,再多说一点就很难了。但如果我们看过朱自清的《背影》,就很受感动。原因之一是朱自清注重细节,把一个细微的动作复杂化,把一个简单的行为繁多化。比如买橘子一则,我们学生写的话,就是父亲不辞辛苦,去了很远的地方,累得满头大汗,为我买了我最爱吃的橘子。就这么简单的写过去了。但看看朱自清的父亲买橘子“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可以数数有多少个动作,这从写作技巧来说就是化简为繁,抓住了细节,刻意丰富了动作描写。
二、善用修辞
常用的修辞就是比喻、排比、拟人、夸张、想象等。采用了修辞,往往一句话,我们可以写出好几句,甚至数十句,这样更可以增添文章的文采,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期中考试后,我出了一个等待试卷分数的心理的题目。学生交上来大多写得很简单,如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很紧张,就怕自己考得不好。一拿到试卷后,我一看不及格,很难过。 但你感觉到他有多紧张,多难过了吗?因为写得太简单,太浓缩了,太抽象太概述化了。反过来,我们抓住紧张这个心理活动,把这种心理描写写得繁多一点,采用修辞的技巧方法,效果就不一样了,经过我提示后,学生修改后的文章:看到语文老师经过我窗前,我心里担心的潮水突然涌起,我知道这次考试对我很重要,但我却没有发挥好,老师的身影不再像以前那么可爱,而是变得有些让我胆寒。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能动弹,不能呼吸。正当我沉浸在胡思乱想中,老师把试卷放在了我面前,我急不可耐的看了分数,天啊,85分,这个85像一束强光一样,那么刺眼。稍定片刻,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但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我好像听到了周围同学的嘲笑声。 我仿佛听到了在家辛苦劳作的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声。正是采用比喻,夸张,想象等修辞,学生修改后的文章明显显得生动起来。
对于一个学期的记叙文的化简为繁的模式实践,我发现学生写作的时候,动笔没那么苦难,故事人物没那么干瘪和模式化了。我在《语文教学的通讯》看到署名为曹勇军的文章中说,写作的智慧在于减法,在此,我想说,写作的智慧在于加法。在于抓住人物某一点写得复杂些,让寥寥几笔的人物描写变得长篇一点。不然我们学生在人物描写的时候就容易简单的一笔帶过,就容易造成写作困难和干瘪的现象。正如叶圣陶说过:先要求通,然后才是求好。所以我认为写作记叙文应该先是繁荣一点,啰嗦一点。尤其采用细节描写方法和修辞技巧不但为文章添砖加瓦,而且也为文章增光添彩。
现代信息社会,短信、微信、微博的工具在快节奏的社会应运而生,但这一定程度影响了语言的发挥,二则平时人们手写的机会少,词汇不丰富,自然就影响到写作的语言丰富生动。同时我们也知道,鲁迅先生说过:“作文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够酿出蜜来。”他还说过:“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把本体换成作文也是一样。现在我就来说说记叙文的化简为繁的加法的必要性与技巧。
记叙文对于学生而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难以出彩,写出来往往是故事陈旧苍白,人物形象干瘪无力。对于高考而言,文体不限,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议论文,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写记叙文,写好一点的记叙文,会给改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获得较高的分数。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记叙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缺点存在没有可读性,人物形象不丰富饱满和缺乏个性,同时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总是觉得难以下笔。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了化简为繁的写作模式实践。
化简为繁的写作模式就是要将情节简单、内容贫乏、表达无力、描写欠生动的语句扩充得丰富、充实、鲜明。就要要将干瘪的,或者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变得有个性,或者变得饱满,吸引读者注意,让读过的人经久不忘。化简为繁的加法的写作模式实践就是采用扩写的办法,具体而言,有两种办法,一则是强调细节描写,一则是采用修辞。
一、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表现人物个性,蕴涵作者对人物的欣赏和肯定,比直接概括更具有说服力,更形象。
我们来写父亲,来写背影,往往简单的说高大、伟岸或者疲惫、蹒跚,再多说一点就很难了。但如果我们看过朱自清的《背影》,就很受感动。原因之一是朱自清注重细节,把一个细微的动作复杂化,把一个简单的行为繁多化。比如买橘子一则,我们学生写的话,就是父亲不辞辛苦,去了很远的地方,累得满头大汗,为我买了我最爱吃的橘子。就这么简单的写过去了。但看看朱自清的父亲买橘子“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可以数数有多少个动作,这从写作技巧来说就是化简为繁,抓住了细节,刻意丰富了动作描写。
二、善用修辞
常用的修辞就是比喻、排比、拟人、夸张、想象等。采用了修辞,往往一句话,我们可以写出好几句,甚至数十句,这样更可以增添文章的文采,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期中考试后,我出了一个等待试卷分数的心理的题目。学生交上来大多写得很简单,如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很紧张,就怕自己考得不好。一拿到试卷后,我一看不及格,很难过。 但你感觉到他有多紧张,多难过了吗?因为写得太简单,太浓缩了,太抽象太概述化了。反过来,我们抓住紧张这个心理活动,把这种心理描写写得繁多一点,采用修辞的技巧方法,效果就不一样了,经过我提示后,学生修改后的文章:看到语文老师经过我窗前,我心里担心的潮水突然涌起,我知道这次考试对我很重要,但我却没有发挥好,老师的身影不再像以前那么可爱,而是变得有些让我胆寒。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能动弹,不能呼吸。正当我沉浸在胡思乱想中,老师把试卷放在了我面前,我急不可耐的看了分数,天啊,85分,这个85像一束强光一样,那么刺眼。稍定片刻,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但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我好像听到了周围同学的嘲笑声。 我仿佛听到了在家辛苦劳作的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声。正是采用比喻,夸张,想象等修辞,学生修改后的文章明显显得生动起来。
对于一个学期的记叙文的化简为繁的模式实践,我发现学生写作的时候,动笔没那么苦难,故事人物没那么干瘪和模式化了。我在《语文教学的通讯》看到署名为曹勇军的文章中说,写作的智慧在于减法,在此,我想说,写作的智慧在于加法。在于抓住人物某一点写得复杂些,让寥寥几笔的人物描写变得长篇一点。不然我们学生在人物描写的时候就容易简单的一笔帶过,就容易造成写作困难和干瘪的现象。正如叶圣陶说过:先要求通,然后才是求好。所以我认为写作记叙文应该先是繁荣一点,啰嗦一点。尤其采用细节描写方法和修辞技巧不但为文章添砖加瓦,而且也为文章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