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罢秋夜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32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就连吃一碗阳春面,都被看着是极为奢侈的事情。而那时候,却能够得到一位朋友的相赠,所赠之物,竟然是一把“国光”牌子的口琴。
  双手接下口琴的那一刻,表面上连连轻言感谢,可是内心的那种欣喜若狂,今天的你,肯定无法想象。
  弹指一挥间,我的人生已经走过了几十个春夏秋冬,而那把口琴始终跟随在我的左右。从简单的“索拉索来,哆啦哆”,然后是《东方红,太阳升》,再后来《社会主义好!》接着又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一直到《春天的故事》、《今天是个好日子》……从单音吹奏,到技艺日渐熟练,吹出了伴奏的倚音、回音和颤音,打出了节奏。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无为自得,内心一旦进入了玄妙之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那一刻,便是天地合鸣,天籁在心,如醉如痴的程度;喘气粗重,动作协调,不再掩饰也不在意。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奢望过要达到什么吹奏水平,纯粹属自得其乐。所以,若干年以后,我上过多少次舞台,当过主持,拉过二胡,也演过样板戏,担过角儿,就是没有一次登台演奏过口琴。
  那是我的被隐蔽了的秘密武器,我和它的私密空间——只属于“孤独”那两个字。我们相濡以沫,我们耳鬓厮磨,抑或达到了通畅爽朗的状态,那是对内心的平衡和寄寓;抑或触碰到我内心一些柔软的东西,疯狂不羁,毫不掩饰自己的一腔激情。
  “月上树梢头,众鸟归林时”,多少个深秋的夜晚,从世俗尘嚣中走出,带着一身倦意,来到静谧的田间或河畔,这就是那个“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一个人的“田园”。如“委怀在琴书”,琴声即心曲。阳光下,那是公众的,只适合于“奋发进取,建功立业”那样的告白。而月色,清光冷影,听得到琴中的音符,那是流淌着的内心的声音,年年如此,每每如此,直到“曲罢秋夜深”,琴声中传递出了磊落和从容。
  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足以映衬出一个握琴人的果敢与无畏。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我爱白蒸馍。  我爱白蒸馍刚出笼时那圆润的姿态,我爱白蒸馍掰开时散发出那淡淡的麦香,我爱吃白蒸馍时上下牙齿之间那富有弹性的感觉,我更爱白蒸馍夹上两片条子肉,抹上一层油泼辣子,咬上一口,那满嘴的香哟!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经常唱的一首儿歌:“过年好,过年好,吃白馍,砸核桃……”在那物质匮乏生活窘迫的年代,我们家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只有到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白蒸馍。盼过年能吃上白蒸馍成为我儿时的一种奢望。
期刊
在湘西永顺县董家湾的山里,有种草,村里人管它叫苦药子。直到2015年女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提取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而获诺贝尔医学奖后,我才知道苦药子就是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就长满了这种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有些长在土地肥沃边缘的青蒿,可以长到2米左右,像我家屋前的青蒿,普遍都在1米左右,和我家的柑桔树差不多高。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
期刊
家乡的黄昏依然那样宁静。  母亲是坐在时光的镜子前,她看见自己老了。那些坎坷,是岁月雕刻的纹路,从深深的皱纹里,我怎样去解读生命的年轮,以及饱含的艰辛?那是存放在皱纹深处的密码,母亲是不轻易泄露的。母亲不喜欢回放苦难,她只重播趣事、快乐,那是她的性格。  母亲驼背了。乡间生活的重压,让母亲朴素的思想更亲近土地。那些点头致意的稻穗,那些竞相表白的棉花,那些亭亭相迎的芝麻,那些见到母亲就要欢快起舞的蔬
期刊
大集体时代,每当听到鸟叫“算黄算割”的时候,村民们就要开始收割了。他们先是将麦田里的麦子用镰刀割倒,再是用麦秸扭成的“绳子”将麦穗扎成小捆,然后用草绳将若干小捆勒成大捆背到打麦场。  真是收获季节呀!只见打麦场的四周被一层层的麦捆围得水泄不通,那壮观的场面不由得不让人激动。麦子再多,场子的中心必须留出一方空地,那是安放柴油机和脱粒机的地方。一旦机器开动,那就是昼夜作业,硬是要将场子的所有麦捆打完方
期刊
布鞋伴我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陪我走过激情飞扬的青年,送我到达成熟稳健的中年。这一生,我与布鞋结下不解之缘,是因为穿布鞋不仅舒适、大方、养脚,而且有一种浓浓的爱温暖身心。现在我年过六旬,走路健步如飞,从未患过诸如脚气之类的病,这可能与长期穿布鞋有一定的关系。  小时候上学读书,别人穿的有解放鞋、力士鞋、球鞋,单单我一个人在春夏秋冬穿的是布鞋。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回一双球鞋。利用星期
期刊
小满在二十四节气中,虽然没有“立春、立夏、立秋”那么响亮,但是,“小满”与我,却有着别样的情思和幽香的记忆。  幼时的记忆中,每年春夏之交,是农村最难熬的日子。那时家家人口都多,到了青黄不接的五月,几乎家家断炊。记得有一年大旱,春节刚过,不少人家就开始断炊了,我们家也不例外,天天吃野菜,仅有的一点粮食还要尽着最小的弟弟妹妹吃。  好容易盼过立夏,到了小满,地里的麦穗就开始灌浆了。麦芒稍黄时,许多人
期刊
我近来有点坐卧不宁。越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越是无法平静。  我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忐忑不安。我要站起来奋力呼唤:呼唤童真!为了我可爱的孙儿。  我原先一直认为小孙儿生活得很幸福。他今年五岁半了,我这样的认知保持了六年多。其实,左邻右舍也是这么看的。我有一天领着孙儿在外面转,碰见小区里的老太太,她们冲着小孙儿啧啧称羡:这小宝贝真是掉到福窖里了!我的幸福感不断地被这样的认知充盈、放大着。  这个小生命从孕
期刊
清晨,推开窗。一天的开始,总是给人一股清新的气息。窗台盆栽,在爸爸的照看下正蓬蓬勃勃。  每天,爸爸喊我一起去晨练。爸爸第一次叫我时,我很不情愿,以至于带着坏情绪绕公园环路一言不发走了三圈。爸爸没话找话,但我并不领情。晨练回来,倒在床上想补一觉,可睡意全无。妈妈走过来,看见我脚上起了两个水泡,这时我才意识到痛。爸爸看也不看我一眼说:“锻炼就得穿运动鞋,你穿的那个鞋不行。”扔下这句话,爸爸推门就去早
期刊
范礼义老师,是我高小时的自然老师,也是我初中的物理老师,我与他接触较多,受益更多。  他分配到砂河高小,是在1955年。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当时很流行的白色玳瑁框的眼镜,留着分头,白衫系在蓝裤子里,一看便知是个有学问的老师。听说是当时全区最有名的五寨师范毕业生。他教的自然课很受同学们欢迎,除了口齿清楚,交代到位,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了解学情。其方法是,常常让学生用二指宽的小字条回答问题,不是在本节
期刊
周六,妻子、儿子和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母亲在走廊里晒太阳,她身体斜倚在椅子上,眼睑低垂,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蜡黄的脸透着病态。自从母亲得了脑梗塞后,身体每况愈下,行动不方便,精神头也大不如以前了。  听到声响,母亲蓦地抬起头,微微睁开眼睛,好似从遥远的梦中醒来,略显疲惫的眼神中流露出异样的喜悦。母亲左手撑着椅子一侧,右手扶着墙壁,弓着腰吃力地想站起来,我赶紧拉着母亲的手扶起她。母亲高兴地招呼我们进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