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绚丽的文字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658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作文指的是作者在思维运转的模式下,借助语言的方式来将自己对于某一个主题的看法或认知进行记录书写的活动。从体裁上看,一般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审视当前初中生作文状况,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出现了“套话”、“套路”、“标准化好词好句”等“特色”,部分学生为了追求习作的高分而陷入到“套路化作文”的写作方式中,这无疑给广大教师一个警醒:应尽可能地将生活元素引入到作文教学中,以构建“生活化”的模式来开展作文教学,让学生避免成为“趋高分忘初衷”的人。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主旨与内涵
  1. 所思所感源于生活又略高于生活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富有生活气息,而不是干瘪的书面文字或者俗套的大话空话,因此,“生活化”作文课堂所谈论的、所思考的,应当是源自于生活又略高于生活。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为例,这个单元的写作主题是“景物”,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不必舍近求远。比如,从教室外放眼望去,眼睛所触之景色,不论是校园的操场、教学楼,还是学校外面的街道小巷、小摊小贩等,都可以看作是一幅幅具有特定特征的画卷,这就是源自于生活的思考。而当学生真正要动笔书写时,还可以将范围缩小,将内容界定,思考景物之外或其本身承载的内涵。如操场树木上嫩绿的新芽,这是春天的语言,是春去冬来的信号等,这就是略高于生活的思考。唯有当学生所思所感源于生活又略高于生活时,教师所构建的“生活化”语文教学课堂才能在氛围上,在风格上,避免学生写作思维的套路化。
  2. 所写所述尊重生活又艺术于生活
  “所思所感”指的是作文的思考方式,“所写所述”指的是作文的语言符号,“生活化”的初中作文课堂应当是尊重生活又艺术于生活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教室外操场上的树木,开始迸发出嫩绿的新芽。一般以为“嫩绿的新芽”在寒冷的冬天并不会出现,因此,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观察和描写这一景物时,就应当尊重于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延伸来讲,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其写作语言应当是尊重基本规律的,而不是违背或者是背离生活常识的。但写作本身又是一种富有创新力和想象力的活动,这意味着学生要敢于发挥想象力,敢于给看似平淡无奇的所言之物赋予上更多色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又应当艺术于生活。这意味着,写作语言并不是干瘪的记录,也不是平白的记述,而是在生活之外,在艺术之中,添加更多的灵动色彩,使得生活的文字能够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唯有当学生所写所述尊重生活又艺术于生活时,教师所构建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才能在内容上,在情感上激发学生更多真切的情绪。
  二、作文教學“生活化”构建的方法
  1. 在生活中培养写作的兴趣
  初中生一听到“作文”就头皮发麻,索然无趣,甚至心生排斥,这暴露出当前的作文训练可能对学生来讲已经不是最初衷、最本真的“直抒胸臆”的方式,因此,教师在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时,首先要在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表达欲和蓬勃的好奇心。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为例,这是一次以“人物”为写作对象的写作训练。其实,学生每一天会接触到不少的人。除了家里人、邻居外,还有学校里、班级内的同学,还有在上学、放学路上擦肩而过,形形色色的路人,或者是上学、放学路上经过各种店铺里面的售货员、顾客等。就以班级同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当对身边的同学有什么想法时,比如觉得他或她今天跟自己说的话很有趣、跟自己说的事情很幽默(也可以是观察他或她与别人的对话)、他或她今天的哪一个动作、肢体语言很搞笑等,就可以一点一点的记录下来,当把这些零散的点都集合起来时,就有可能成为他或她的部分人物个性、特点。这种来自于学生内心的表达欲和对同学的好奇心,恰恰是培养写作兴趣的一个驱动力。
  2. 在生活中选取写作的素材
  在学生的习作中,容易出现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套路语言很多,比如引用名人名句,或者将平常摘抄的好词好句都搬下来,甚至于针对某一个主题的内容都具有高度相似性(比如描写母亲时:母亲半夜背“我”去医院等),这些可以看作是学生“言之无物”的一个表现。对此,教师在构建“生活化”写作教学时,应当提醒学生,带着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一股敏感的感悟力来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的素材。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看到这个主题时,有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条件反射是:“家里没有饲养宠物,怎么写呢?”实际上,除了家里所饲养的宠物外,就真的再也没有接触到有动物的场所和机会了吗?如果学生愿意耐心地、发散性地、仔细地观察,那么可能会留意到:天空飞过的、树上、电线杆上栖息的鸟类,池塘边、水沟里游过的鱼、身形很小到可能被忽略的路上爬着的蚂蚁、可能在餐桌上或者人周围飞的苍蝇蚊子等,这些无一不是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它们都是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学生视野之所及之处。
  3. 在生活中反思写作的初衷
  上面提到的,不论是学生听到写作就头皮发麻或者语言内容套路满满,这些都与学生的写作心态有关——“为了完成作业”的这种任务式心态。要扭转这一情况,教师在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时,要重视提醒学生用逻辑的思考力和自省的标准力来反思生活中的写作。
  比如上面举例的《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如果学生选取写作的内容是自己身边的某一位同学,那么实际上,这一次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该名同学再一次认知的过程。比如写优点,那么应该是被该同学的优点所打动,觉得钦佩、欣赏,不由地想把自己对同学的称赞之情以文字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写缺点,那么可能是无意中被该名同学的缺点“伤害”到,将自己的这种消极负面的情绪通过文字的方式宣泄出来等。这种源自于内心的逻辑思考力和自省的标准力,应当成为学生写作的初衷与心态。
  4. 在生活中邀请阅读的观众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是评阅人,在采取小组评阅时,可能会让学生参与到对同学的评阅中,但在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邀请生活中的观众来评阅自己的作文,让群众的检测力和朴素的评判心来照亮学生写作。
  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习作给家里的各个家庭成员看,请他们点评,可以给邻居的叔伯姨婶等看,可以给自己要好的朋友看,可以给熟悉写作内容的特定人看,比如写人物时,如果具体化到写A,那么A就是写作对象,属于写作内容特定人,等等。学生可以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同一篇习作,给不同的人看,所收获的点评可能是各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在阅读时的出发点不一样,每一个人自身的阅历所造就的审美观也不一样。当这些来自于与群众的意见都汇集在一起时,学生会发现,原来自己的习作,还有着这些那些亮点或不足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改进内容。同时这种生活中的评阅观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学生此时正处于希望得到周围人认可的心态)。
  写作,最开始是人们在生活与劳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点滴感悟与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一种方式,因此,其源头正是生活。然而仔细观察评阅学生的习作可以发现,部分学生的作文读起来“不接地气”,虽然辞藻华丽,修辞优美,但这种“过分修饰”的痕迹反而抹去了写作初衷所透露出来的一种对美的赞赏,对生活的欣赏,对烦恼的倾诉,对不安的抒发等最真挚、最热烈的情感。鉴于此,教师应当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带领学生俯首重拾生活中那些最绚丽的文字与最动人的情感,使得学生的作文能够更加情真意切、言之有物,并且符合当下年龄阅历的特征。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六甲初级中学(226100)
其他文献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如此,组织语文教学亦如此。问答式教学是语文课堂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组织语文教学时运用问答式教学法也具有舌尖上的三个境界。  一、清炒白菜  家常的语文课提问方法如同烹制清炒白菜,教师不停地提出问题,就像铲子不停地在油锅中翻炒
期刊
“一堂好课往往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好的问题、好的创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目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存在的误区  1.蜂腰肥臀,程式单一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比较固定的程序是:(1)激趣导人;(2)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4)合作探究
期刊
目前,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目前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欠缺自我动手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显然这样不利于培养新一代的全能型人才。因此,进行语文的多元化教学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  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是教学思维的多
期刊
读、品、说、写是我们基于活动教学模式,引导初中生学好散文的四把钥匙。本文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例,谈谈笔者对这种基于活动下的散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开展朗读活动,培养感知能力  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遣词造句美必须通过学生的朗读活动自主感知。这里的感知不能靠灌输,也不能让老师单纯讲授,必须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生成。学生只有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纯挚美好的心灵与文本氛围的
期刊
“审美与鉴赏”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它要求学生“能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倪文锦)。  本文试以顾晓蕊的散文《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在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
期刊
《芦花荡》教了两次,每次都没有找到很好的突破。一天集体备课,教研组长说他准备讲最后一段中的“英雄的行为”,这让我一下子有如醍醐灌顶,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豁然明朗,我果断地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抓出“这场英雄的行为”。  走进文本:  环节一:朗读最后一段“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学生读后,问:“如果我们用关键词阅读法来阅读这篇文章,你会
期刊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妨慢些走,“慢”其实是等待。如若语文教师灵活运用“等待”这种教学策略,必能创造出一个动静结合、和谐生辉的亮丽课堂。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你听过交响乐吗?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乐曲起伏跌宕,给人无限遐想。我常被其中变化旋律着迷,如清风拂起涟漪,然而,霎那间,音乐走向高潮,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原来前面的那段低吟徘徊只是为了作一个铺垫,等待时机喷涌而出。这段话让笔者联想到麦田,脑海里呈
期刊
“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作为描述父爱的一篇精品散文,即便穿越到过去或者将来,《背影》这部作品都会被奉为永恒的经典。具体来说,通过对文章的感悟,笔者认为其经典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与人物情节设定  提到写作主题,要看一下朱自清在写作《背影》前的社会背景。1917年,朱自清20岁,此时其祖母因病去世。正如文章所写:“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而朱自
期刊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不但词句优美,意境雄浑、大气,而且在里面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写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主要艰险。笔者认为,类似于这样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表面的含义只是其中一方面,除此以外,还应当让学生得以从文本的学习中,学到历史知识、诗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如今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使初中生得以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从网络资源中进一步完
期刊
文学作品是一个人心灵的镜子,是一个人性格的缩写,是一个人经历的剪影。文学作品风格常常反映作者的所思所想,展现作者对于世俗的态度观点。因此,阅读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时,只有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性情、处境、经历,读者才能了解一个全面、立体的作者,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实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灵魂上的共鸣。  一、知人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是集写作、绘画、书法之大成的“天之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