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二月至正月,
乡人傩,
沿门逐鬼,
唱土歌,
谓之“年例”。
——清•道光《廉州府志》卷四“风俗”
雷州处处有“考兵”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是《论语•乡人傩》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有关傩的记录。“傩,驱疫鬼也,恐惊先祖,故朝服而立庙之阼阶也。”这是汉儒孔安国对《论语》的解释。文字记载,出现于周代,《周礼•夏官•方相氏》对之有比较详细的记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难(司傩)。”方相氏是驱傩的主角,这是关于傩舞较完整的记载。
古代傩祭有国傩与乡傩之分。孔颖达《疏》:“《正义》曰:此月(按仲月)之时,命有司之官大为傩祭,今难(傩)去阴气,言大者以季春为国家之傩,仲秋为天子之傩,此则下及庶人。故云大傩旁磔者,旁谓四方之门皆极磔其牲,以禳除阴气;出土牛以送寒气者,出犹作也。此时强阴既盛,年岁已终,阴若不去,凶邪恐来岁更为人害。”是谓古代从帝王至百姓都极为重视傩祭,且规模极大。大型傩祭每年要举行三次,时间为季春、仲秋和冬季。前两次仅统治阶层始能参加,至于冬季一次,下及庶人,称为乡傩。
每逢正月,我多次进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去看傩舞。傩舞在雷州半岛一些乡镇叫做“考兵”,由五位将军和土地公、土地婆组成,其面具都是清初制造。湛江傩舞,与中原傩文化有着渊源关系。自隋唐至宋元,北人南来日多,到唐代,闽南人又大批迁居雷州,所以雷州半岛人民的风俗节日,深受中原与吴越文化的影响。雷州天后宫门联载:“闽南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阐述雷州文化的源头。《广东通志》和《雷州府志》均记载着雷州半岛傩活动情况。在市郊湖光镇旧县村的傩舞《考兵》据传是南宋宝佑年间由江西传入,其傩面具经考古专家鉴定是明万历年间制造;雷州松竹镇塘仔村的《走成伥》面具,据老艺人陈玉林(1913年出生)说,是他们祖先从福建莆田迁居雷州时带来的。在漫长岁月中,傩的主题也经历了驱鬼——娱神——娱人的发展演变。
一个个村子,把他们的戏唤醒
我一直认为傩的力量是强暴的,直到今年我寻到了旧县,才看到了傩的优雅和慢。
旧县村在遂溪县。遂溪县最先叫铁杷县,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县治就设在旧县村。作为当时铁杷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旧县村地理位置十分显赫。它地处沿海,货物由旧县河装船走海路,南行可抵达雷州、海安、海南;北行可通广州等东部沿海都城;沿铁杷溪西北上,可达本县腹地。旧县村一带,海产丰富,农田高产,物阜民丰,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既是海防重地,又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古商埠)……如今这辉煌,藏在了地方志中和元宵的“我舞影零乱”里。
旧县村“考兵”祭祀活动分六段进行:考兵、撒粮、出征、滚刺床、送丁赐福、纸船遣灾……队伍很小,很慢,很静。傩舞在跳时,“考兵、考兵、考兵……”孩子们在喊。大人在喊。女人在喊。村里的人都在喊,就这样把傩唤醒。
再说东岭村。考东岭村历史,该村均为林姓,祖上在宋时由北方迁居福建莆田,明时入湛江,明末定居于此地。元宵这天,考兵的战舞出现在拜祭祖先的仪式上,也出现在每一个家庭中,祈福避邪。考兵带着队伍在每一家走过,全村欢呼,胜似西方狂欢节。
无所不能的“僮” 翻过刺床
我曾领略过东岭村傩礼的过程——在村子祠堂前,停放着五顶装有神灵的轿子。轿子后放着一张凳子供人站立。
先是“武游”。村里成年人轮流抬着轿子在祠堂前广场上来回奔跑,而且要边跑边摇。村里人说这是要把神灵唤醒。其间头缚红巾手把利剑的道公们在简陋的道坛前挥舞,口中念念有词做法事,村里数名老人跪在旁边喃喃唱赞……最后持雄鸡起舞,道公抓起准备好的雄鸡举上肩头边舞边唱,再之,扯、拧。拧断鸡头将鲜淋淋的鸡血洒在黄表纸上……这时间持续挺长,傩舞考兵“五将”车将军、麦将军、李将军、刘将军和洪将军时不时与道士大战一回,之后,“五将”再舞……
紧接着一个光着上身的汉子杀入庙前,他浑身剧烈地哆嗦,嘴巴喷着语词与唾沫,把一碗碗饭撒在地上,掷向空中……
这时,刺激人心的环节到了。先是穿令:一、二个人突然凭空地来一股力量,“嘟嘟嘟”地连呼几声之后,随即跃身于神轿后边的平台,说时迟那时快,此人“刷”一声将置于轿后的“令”(也叫做“令杆”,此杆为纯银所制)拉直,猛地插入脸颊中,然后朝着另一边的脸颊刺去。几尺长的“令杆”从一侧颊部穿过口腔,从另一侧颊部透出……此时他已代表了本神化身之“童(僮)”。
之后就到了“文游”。队伍很长,有穿令的“僮”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耸立于神轿之上,让村民们将他同神像一起抬着,走村串户,接受不同村落民众的顶礼膜拜。直至完成整个游神过程,才会将“令杆”拔出。除此之外,还有傩舞队、五色旗队、锣鼓队……村里人都成了古人。他们沿村神游、踩过田野、经过墓地、驱邪捉鬼……演绎一幅幅超现实图景。
还有就是翻刺床。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最精彩,我看得心惊肉跳——也是快傍晚时,庙宇前十几米长的桌子上摆满荆棘,两名刚从神轿上下来的“僮”光着上身围着刺床乱舞……之后,他们脱掉裤子,全身只剩下裤衩,手拿着白酒瓶往身上倒酒,含着一口口的白酒向各处喷,然后从刺床右边翻到左边……
我相信这整套仪式蕴含着中华文化密码,是一成套的文化遗产,至少可追溯到周朝。
神游结束,天快黑了。祠堂前那幅对联跃入眼帘:
盘古证前因天地生成歌骏德
灵冈昭圣绩人民仁寿颂鸿庆
乡人傩,
沿门逐鬼,
唱土歌,
谓之“年例”。
——清•道光《廉州府志》卷四“风俗”
雷州处处有“考兵”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是《论语•乡人傩》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有关傩的记录。“傩,驱疫鬼也,恐惊先祖,故朝服而立庙之阼阶也。”这是汉儒孔安国对《论语》的解释。文字记载,出现于周代,《周礼•夏官•方相氏》对之有比较详细的记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难(司傩)。”方相氏是驱傩的主角,这是关于傩舞较完整的记载。
古代傩祭有国傩与乡傩之分。孔颖达《疏》:“《正义》曰:此月(按仲月)之时,命有司之官大为傩祭,今难(傩)去阴气,言大者以季春为国家之傩,仲秋为天子之傩,此则下及庶人。故云大傩旁磔者,旁谓四方之门皆极磔其牲,以禳除阴气;出土牛以送寒气者,出犹作也。此时强阴既盛,年岁已终,阴若不去,凶邪恐来岁更为人害。”是谓古代从帝王至百姓都极为重视傩祭,且规模极大。大型傩祭每年要举行三次,时间为季春、仲秋和冬季。前两次仅统治阶层始能参加,至于冬季一次,下及庶人,称为乡傩。
每逢正月,我多次进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去看傩舞。傩舞在雷州半岛一些乡镇叫做“考兵”,由五位将军和土地公、土地婆组成,其面具都是清初制造。湛江傩舞,与中原傩文化有着渊源关系。自隋唐至宋元,北人南来日多,到唐代,闽南人又大批迁居雷州,所以雷州半岛人民的风俗节日,深受中原与吴越文化的影响。雷州天后宫门联载:“闽南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阐述雷州文化的源头。《广东通志》和《雷州府志》均记载着雷州半岛傩活动情况。在市郊湖光镇旧县村的傩舞《考兵》据传是南宋宝佑年间由江西传入,其傩面具经考古专家鉴定是明万历年间制造;雷州松竹镇塘仔村的《走成伥》面具,据老艺人陈玉林(1913年出生)说,是他们祖先从福建莆田迁居雷州时带来的。在漫长岁月中,傩的主题也经历了驱鬼——娱神——娱人的发展演变。
一个个村子,把他们的戏唤醒
我一直认为傩的力量是强暴的,直到今年我寻到了旧县,才看到了傩的优雅和慢。
旧县村在遂溪县。遂溪县最先叫铁杷县,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县治就设在旧县村。作为当时铁杷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旧县村地理位置十分显赫。它地处沿海,货物由旧县河装船走海路,南行可抵达雷州、海安、海南;北行可通广州等东部沿海都城;沿铁杷溪西北上,可达本县腹地。旧县村一带,海产丰富,农田高产,物阜民丰,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既是海防重地,又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古商埠)……如今这辉煌,藏在了地方志中和元宵的“我舞影零乱”里。
旧县村“考兵”祭祀活动分六段进行:考兵、撒粮、出征、滚刺床、送丁赐福、纸船遣灾……队伍很小,很慢,很静。傩舞在跳时,“考兵、考兵、考兵……”孩子们在喊。大人在喊。女人在喊。村里的人都在喊,就这样把傩唤醒。
再说东岭村。考东岭村历史,该村均为林姓,祖上在宋时由北方迁居福建莆田,明时入湛江,明末定居于此地。元宵这天,考兵的战舞出现在拜祭祖先的仪式上,也出现在每一个家庭中,祈福避邪。考兵带着队伍在每一家走过,全村欢呼,胜似西方狂欢节。
无所不能的“僮” 翻过刺床
我曾领略过东岭村傩礼的过程——在村子祠堂前,停放着五顶装有神灵的轿子。轿子后放着一张凳子供人站立。
先是“武游”。村里成年人轮流抬着轿子在祠堂前广场上来回奔跑,而且要边跑边摇。村里人说这是要把神灵唤醒。其间头缚红巾手把利剑的道公们在简陋的道坛前挥舞,口中念念有词做法事,村里数名老人跪在旁边喃喃唱赞……最后持雄鸡起舞,道公抓起准备好的雄鸡举上肩头边舞边唱,再之,扯、拧。拧断鸡头将鲜淋淋的鸡血洒在黄表纸上……这时间持续挺长,傩舞考兵“五将”车将军、麦将军、李将军、刘将军和洪将军时不时与道士大战一回,之后,“五将”再舞……
紧接着一个光着上身的汉子杀入庙前,他浑身剧烈地哆嗦,嘴巴喷着语词与唾沫,把一碗碗饭撒在地上,掷向空中……
这时,刺激人心的环节到了。先是穿令:一、二个人突然凭空地来一股力量,“嘟嘟嘟”地连呼几声之后,随即跃身于神轿后边的平台,说时迟那时快,此人“刷”一声将置于轿后的“令”(也叫做“令杆”,此杆为纯银所制)拉直,猛地插入脸颊中,然后朝着另一边的脸颊刺去。几尺长的“令杆”从一侧颊部穿过口腔,从另一侧颊部透出……此时他已代表了本神化身之“童(僮)”。
之后就到了“文游”。队伍很长,有穿令的“僮”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耸立于神轿之上,让村民们将他同神像一起抬着,走村串户,接受不同村落民众的顶礼膜拜。直至完成整个游神过程,才会将“令杆”拔出。除此之外,还有傩舞队、五色旗队、锣鼓队……村里人都成了古人。他们沿村神游、踩过田野、经过墓地、驱邪捉鬼……演绎一幅幅超现实图景。
还有就是翻刺床。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最精彩,我看得心惊肉跳——也是快傍晚时,庙宇前十几米长的桌子上摆满荆棘,两名刚从神轿上下来的“僮”光着上身围着刺床乱舞……之后,他们脱掉裤子,全身只剩下裤衩,手拿着白酒瓶往身上倒酒,含着一口口的白酒向各处喷,然后从刺床右边翻到左边……
我相信这整套仪式蕴含着中华文化密码,是一成套的文化遗产,至少可追溯到周朝。
神游结束,天快黑了。祠堂前那幅对联跃入眼帘:
盘古证前因天地生成歌骏德
灵冈昭圣绩人民仁寿颂鸿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