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观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s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点:语文教师要有语文素养。
  这是教师自身问题。
  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包含自身语文素养和语文学科素养。
  先谈谈语文教师的自身语文素养。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师应该说出话来说得条理清楚,抓起书来读得朗朗上口,写起字来规范美观,作起文来文笔秀气。脸上的精神劲,眼里的灵气味,让人一看就是语文教师,就是语文工作者。
  要想学生有素养,教师先要有素养。只有语文教师有素养了,才能追求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请允许我提问8个问题:你敢示范读课文吗?你在某个场合能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吗?在众人面前你能流畅表达做到谈吐优雅吗?你写“下水文”并在班级朗读过吗?你向杂志社投个稿吗?你的板书规范吗?你读过几部文学作品?你手头上有几种文学刊物?
  没有,也能做语文教师,也能做个好语文教师,我相信;但我更相信,有了这些你将做得更好。
  语文老师要有这样的素养,这是一股巨大的教学魅力。爱屋及乌,学生爱老师也会爱这门学科。学生爱我们、爱我们的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不“高效”吗?
  老师的字很好,学生就很爱模仿,学生的字也不错,书法比赛的前几名都在这样的教师的班中诞生;老师的普通话好,班里就容易出学校广播站播音员;教师爱好文学,他的学生的作文就比别的班漂亮。不一而足。
  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先打造自己吧。老师们,练练三笔字,讲讲普通话,读点文学作品,写点文学文章吧。不提高语文教师自己的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一个字:难。
  我的口号:你的语文素养有多高,你的课堂效率就有多高。
  语文教师还要有激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语言感染学生,用手势调动学生,用表情鼓励学生。语言表达上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神情举止上精神振奋,动作煽情。情发于课堂,自然意溢于课堂,学生身心就会受益无穷。
  再说说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文本的素养。语文个性很强,语文教师必须先有个性,先是自己的真感觉、真性情、真思想,包括对作者、对学生、对自己。不要人云亦云,人家怎样教你忙着去效仿,什么流行就干什么,这样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文本。再就是你要拿真正的感受走进文本,文本和自我融合了,有真感觉、真性情、真思想了再带领学生去感受,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你是真心的,学生是感兴趣的。这样的语文课真实、真心,有个性、有特色。
  最后问一句:你的语文课你抓学生的素养养成了吗?
  
  第二点: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这是教师教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的味?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一亩三分地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写的什么重要,怎样写的尤为重要。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清晨,校园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曾经这是写校园生活少不了的句子。教师教学一篇文章,先要读书,读熟,读出结构、读出内容、读出情感、读出章法。用心读,只有读进去,才能走出来教学生。教师教读一篇文章,先要求学生熟读文章,读几遍了?有多少收获了?读得文通句顺,朗朗上口;读得情真意切,“疑窦顿开”才好。读法有多种:有一定速度的默读(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略读、浏览等等。
  味是品出来的。课文中有好词,有好句,有好段,怎么办?这可能不是本课、本单元、本册的教学目标 ,但语文的味就在词语中,句子里,段落里,篇章中。哪怕仅有一点点语文味,也要想尽办法在“达成目标”这个环节后认真组织“品读感悟”,咂摸咂摸,运用运用。语文不是一杯白开水,是一盅美酒越品味越醇。品的方法很多,品炼字,品修辞,也可以品情感、品技巧等。
  语文课不能脱离了写。好词好句好段要让学生模仿。口头说一说也好。这个写不能漫无目的,“马放南山”,要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朱自清语)这个“镣铐”就是或字数限制、或立意确定、或材料选择、或修辞表达、或章法运用、或词语润色,在一点点“历练”性的“跳舞”中学生写的能力就提高了。“最近几天气温老是上不去。”这句子是现实性的记录,没味; “气温不小心摔了结结实实的一跤,很长时间就是爬不起来了。”王鑫(七年级一班)在自拟题目《2010年的春天来的晚了一些》的习作中的一句话就很新鲜,这句子不失客观性,很有味。这就是语文。
  给自己的课堂,给自己的教学环节,挤一点时间吧,在“读”上,下功夫,在“品”上,下功夫,在“写”上,下功夫。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出“味”了。有味的课堂自然是一餐“高效的”营养丰富的大餐。
  
  第三点:语文即生活。
  这是教学理念问题。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这两点很难,我们要去做。
  先谈谈语文生活化。真正的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只有把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联系,才能把死的文字,还原成鲜活的生活故事,更好地解读文字背后的内涵。
  语文的生活化不仅仅是寻找与生活联系的契机,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活力。语文的生活化更重要的是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教师的语言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生活之中去。“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的想法和作者一样吗?”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表达空间,舍弃生硬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问答、自由的表达,如同生活交往中的交流,课堂的生活味就很浓。口中是文字,心中是生活。
  如《端午的鸭蛋》,只让学生知道江苏高邮的端午习俗、端午的生活,那就很失败,那只是停留在浅表,语文课的意义,就是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从文本的细节入手,把文字还原成生活,想起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才会更真实地体会作者是如何成功地表达怀恋故乡的情感与主题的!作者和自我就有了共鸣。
  当然,努力地不失时机地抓住生活的契机也很难得。举两个例子,谈我的感受:
  1、“4.14”青海玉树地震,我们寄托哀思。我们做点什么呢?我们在课堂上拟出了下面的劝勉语句:
  玉树不哭,青海挺住;我们和玉树人们手牵手,心连心;还有很多……
  我们的语句和电视台的新闻语言几近相同。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标题和我们一致了:玉树不倒,青海常青。(我们刚刚学习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我们为此鼓了掌。
  我们在课堂上书写生活,我们在语文课上,脉搏和全国人民跳在一起,手和玉树人民握在一起。语文学习的效率自然很高很高。
  2、这是八年级第二单元“寻找春的踪迹”的学生的作文片断:
  题目是《那水》(八年级三班江超),写了两段:
  第一段“初融的小溪在欢快的流淌,那潺潺的流水声像一首美妙的青春进行曲。一层鱼鳞状的波纹现出她欣慰的笑意。水清的出奇,亮的可爱。小溪的两岸靠着水的地方还横着两条狭长的锯齿似的薄冰,明澈得像一层透明的薄膜,轻柔的像两条乳白色的绫纱。”
  第二段“薄冰显出凌厉的神情,用闪亮的目光注视着涟漪;涟漪呢,坦然而轻柔的给薄冰一串串的吻。然而这是多么无情的吻啊!这是阳春与严冬、开放与禁锢、希望与绝望的交战。看着这情景,我仿佛听到,薄冰的叹息,春水的欢笑。”
  两个段落从语文的角度生动形象的反映了生活。作者用语文抒写性情,作文中洋溢着学生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
  再说说生活语文化。生活中有语文,我们让语文服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交际工具,就是谈语文的运用。用精读课所学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联系生活的实际,以片段作文的形式,或口头、或书面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锻炼,教人以渔。或者用课内所学,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自由命题写一篇短文;联系时事热点新闻事件,让学生写身边事,抒真感情。得之一鱼。
  如用寻物启事找寻丢失的东西;用日记记录生活、抒写性情;用演讲的形式作宣传;用报告的方式做调查;编对联、拟标语、写广告辞、撰新闻稿等等,口头上说,笔头上写。课堂上要让学生去展示。走出课堂,学生在生活中就能“游刃有余”。
  再举个例子,我每星期一都要举行“生活语文报告会”。一次学生向我汇报,我的QQ更名字了:晴空。个性签名:星星的家。又有一名同学说,我也更名字了:泉水叮咚。个性签名:大自然的音符,心灵的歌谱。我让他们说说看:他们说出了很多理由。我觉得这就是把思想、生活、语文联系起来了。
  我爱语文,我用语文,我要学会语文。有了这个愿望,课堂能不高效吗?
  
  第四点:高效的课堂就是学生大脑动起来的课堂。
  这是学生学的问题。
  什么样的课才是生动的课?学生动起来的课就是生动的课。
  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忙活了一些,气氛很浓,方法也很多。过后和学生交流一下,记住的很少,为什么?
  我们的课堂存在“三多三少”:课堂花样多,挑战少;趣味多,回味少;活动多,思考少。学生的嘴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课堂动起来了,但大脑没动起来。
  真正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要追求“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会的,不讲即便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
  讲得过细,过多,挤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训练的时间就得不到保证。
  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满堂练,这也是一种偏颇。可以根据学情讲练有机结合。讲是练的基础和铺垫,练是讲的强化和拓展。讲练有机结合,知识才得以建构、内化和运用。
  精讲巧练,有利于学生有限时间内熟练掌握知识。
  讲多了,学生的脑子就僵化了;讲练一结合,学生的脑子就活泛了。
  语文不是讲出来的,学生吃嚼过的东西肯定没味;语文是悟出来的,在“想一想”中学生就找到了窍门。我的想法,把你要教的东西设计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阅读思考题。这个阅读思考题的设计和处理力求题目数量少一点,内容宽泛一点,导引细致一点,要求具体一点,答案开放一点,讨论热烈一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题的指引下去“悟”,去动脑,鼓励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的发言。
  你要把视角投向学生,看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意兴盎然,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了。学生生龙活虎了,课堂能不高效才怪呢?
  
  第五点:语文课堂要在“实”字上下功夫。
  这是语文活动问题。
  谈谈语文活动。当下语文课堂的流行病:“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究其原因是“高耗低效”。 如何克服?语文活动要在三个“实”字上下下功夫:
  1、真实。有效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真实的活动,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
  如:小组讨论出现少数学生侃侃而谈,而其他学生显得无所事事的场面,多数学生成了少数学生的陪衬。
  怎样做好合作探究的文章。“小组合作探究”是当下的教学流行语。
  有的教师视“合作”为法宝,上课伊始就进行小组探究,课上更是以“合作”贯穿始终。这种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追求合作交流的做法,只会让合作流于形式,使课堂效率低下。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和保障。缺少了这个环节,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只能当做听众、“看客”,只听不说,陷于被动。在合作之前,教师应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让思维激发和碰撞,灵感涌现和迸发。课堂教学要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2、朴实。就是原汁原味的教学,不是刻意修饰和雕琢的。
  如:为了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但为了追求 “品位”,让学生进行化妆,表演课本剧。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服装、音乐、搞笑上去了,忽略了引导学生去关注角色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3、扎实。有效的活动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从目标出发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某个问题,弄清楚,弄透彻,要善于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上使劲“牵”一“牵”,训练到位,而不是在一堂课上力求尽善尽美,进行全景式的教学。教学活动不在多,而在精;不在流光溢彩,而在扎扎实实。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择业标准与用人单位“不兼容”等原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因此改变办学理念,提升广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各大院校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重大课题。其中,作为培养具有化工实践操作技能的化工类高职院校,笔者认为学院应立足市场,把握化工行业的就业特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首先,制定与创业教育的相关规定,从制度上给予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期刊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是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基础内容、基本条件和重要前提。下面谈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基本做法。  自觉预习  预习,就是自觉进行文本学习。要使学生懂得,根据课程安排,凡是上课要学
期刊
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类特别重要课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这里,“两个联系”、“三个结合”的要求,为推进思想政治
期刊
只要是经常关注高考、中考信息的人,就会发现,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目中,经常出现一个作家的名字——厉彦林。他的文章以纯情飘逸见长,越来越多的读者感觉到,读厉彦林的文章,心灵会在真善美中筑巢,生命会走进圣洁的殿堂。近几年来,他发表了大量的乡土散文随笔。他的《乡情如酒》《布鞋》《煤油灯》《享受春雨》等近二十篇散文随笔入选到各地中高考试卷,成为人们争相传颂的名篇。中国教育学会主编的,承载着
期刊
就业问题凸显出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当前大学规模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些归根结底是社会与大学之间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就必须首先理清这些矛盾,明确大学教育的方向。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应当是在象牙塔精神的支撑下,在丰富自由的氛围中所开展的价值理性教育。只有超越社会的大学,拥有丰富内涵的大学,开展价值理性教育的大学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担负起建设
期刊
大学生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发展成了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话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社会,随着职业特点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自主择业制度的形成,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很多,对于不良人际关系的分析很深入,但似乎受“少数服从多数”的思想影响,很多研究在分析不良人际关系的形成时往往将它归
期刊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影视教育同样应该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影视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影视学科也逐渐成为国内外高校
期刊
2003年底,厦门市区划调整以后,集美区由原来的“四镇一街”调整为“两镇四街”,城市化进程加快了;集美区基础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集美区城乡之间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方面存在不少差距。其二,集美区作为一个台商投资区,由于厂商的增多,大量外来务工涌入,他们子女的就学问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最后,还面临着福建省教育督导室开展的“双高普九”和“对县督导”评估验收。  改革带来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时代
期刊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工作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调查显示,网络日益成为云南省大学生传播舆情信息的首选渠道,大学生网络舆情日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但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传播行为普遍存在感性大于理性的盲目现象。针对当前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存在问题,必须从收集舆情信息、把握主动权、整合传播资源、调控机制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方能取得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    作者简介:徐绍华(
期刊
[基金项目]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宣传多媒体课件设计” (项目编号:10JD710021)。    从当前,乃至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角,站在折中主义的立场,厘清“向技术学习”与“用技术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边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