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秸富翁”:日本糕点大师的当代艺术收藏历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赫斯特到村上隆:糕点大师不断变化的艺术品位
  
  在日本大阪的枚方市有一家名为“三角铃”的西式蛋糕店,在当地颇有名气。蛋糕店的老板松浦隆广是一位50多岁的蛋糕大师,他随和开朗,身上有着大阪人特有的幽默和风趣。路过蛋糕店的人们总会被店中精美的蛋糕所吸引,但人们所不熟悉的是,松浦隆广除了是一位娴熟的糕点大师,更是一位当代艺术收藏家。他所收藏的作品不仅数量繁多,而且作品风格迥异,涵盖了一大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籍的当代艺术家作品。
  松浦隆广与艺术的第一次来电是在20多年前,那时,他还是家西式糕点店的学徒。1983年,松浦隆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日本艺术家山形博(Hiro Yamagata)的绘画作品。山形博是日本最著名的网印艺术家之一,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对颜色的大胆运用,松浦隆广正是被山形博绘画作品中的鲜艳颜色所打动,尽管当时自己的工资微薄,但依然买下了自己人生中收藏的第一件艺术作品。
  自此,松浦隆广一边学习糕点制作,探索西式蛋糕的艺术,另一方面则花费更多心思到博物馆和画廊欣赏艺术家的作品。随着视野的开阔,松浦隆广对艺术的偏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贯穿在他近30年的艺术收藏生涯中。
  在收藏了一些具象绘画作品之后,松浦隆广渐渐对日本艺术家山口长男(Takeo Yamaguchi)、村井正诚(Masanari Murai)等人的抽象绘画产生了兴趣。山口长男曾在上世纪20年代在巴黎留学,在巴黎,他受到西方立体派和生物形态主义的影响,后来回到日本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抽象风格。
  又过了几年,松浦隆广不再局限于收藏绘画艺术作品,舟越桂(Katsura Funakashi)、薮内佐斗司(Satoshi Yanai)、深井隆(Takashi Fukai)等一批日本木制品艺术家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打动了松浦隆广,松浦隆广也因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而对当代艺术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或许因为对艺术的喜爱为自己所从事的糕点行业带来灵感,松浦隆广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从一名糕点学徒,开始发展出自己的蛋糕特色,并于1990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西洋蛋糕店,也正是从这时起,松浦隆广开始正式对当代艺术,特别是国外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其中就包括颇受争议、以“怪”和“贵”出名的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松浦隆广在1992年接触到赫斯特的作品,并立即购买下来。这段时间,松浦隆广的收藏兴趣集中在海外艺术家,特别是西方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上,并陆续收藏了一批英国和德国概念艺术家的作品。
  1998年,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Takashi Muradami)和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的作品开始在国外受到关注,松浦隆广也慢慢开始接触到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
  与松浦隆广之前所收藏的西方艺术家赫斯特的作品非常不同,村上隆和奈良美智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日本流行卡通艺术的特质。村上隆的作品把日本当代流行卡通艺术与传统日本绘画风格特点结合起来,而奈良美智笔下的标志性形象是大头小孩、洁白驯良的狗以及身着绵羊装的儿童。
  在接触了村上隆和奈良美智的作品之后,松浦隆广从中感受到属于日本的独特艺术质感,他的喜好又从赫斯特这些西方当代艺术家转移到本土艺术家身上,并且持续至今——从艺术风格上而言,这样的转变无疑是极具跨越性的。
  参加各种艺术节是松浦隆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节上,松浦隆广可以接触到许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为松浦隆广的艺术收藏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2000年以后,松浦隆广的收藏重心转移到日本更年轻一代艺术家如天明屋尚(Hisashi Tenmyouya)、山口晃(Akira Yamaguchi)等人的作品上。天明屋尚和山口晃都善于用现代艺术形式表现日本古典要素,如天明屋尚的作品特点是用日本的古典绘画风格绘制现代的日本城市街道,而山口晃则把日本古典绘画的元素与日本漫画结合起来。
  近30年过去,松浦隆广早已从一位年轻的糕点学徒,发展成为拥有自己品牌的蛋糕店老板,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持续保持着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热情,一直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并在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中拓展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尽管松浦隆广每个时期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喜好不同,但经过近30年的收藏,我们还是可以从其大量的艺术品中捕捉到几种松浦隆广特别推崇的艺术风格:第
  种是以山口晃、天明屋尚、束芋等为代表的,用当代方式表现日本的传统审美观的艺术作品:第二种是以加藤泉为代表的用万物有灵论与原始的方式来表现的作品;而第三种则是以小西纪行和海老原靖等为代表的用内向与纯真的方式来表现的作品。
  当然,松浦隆广注定不会就此止步,直到现在,他一直还在对日本新近的当代艺术家保持密切的关注,目前他正潜心于收藏那些日后能成为世界级日本艺术家的作品。
  
  松浦隆广的“稻秸富翁”传奇
  
  日本最大的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中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稻秸富翁”的故事一位农民以其善良和正直,用根稻秸,经过次次的交换,最终换取了百万的财富以及段美好的姻缘。
  松浦隆广从一名普普通通的糕点师傅能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拥有众多流派、众多风格的当代艺术收藏的收藏家,这一过程也映射着“稻秸富翁”故事的影子。的确,就连松浦隆广本人也强调自己的收藏理念就是做一名“稻秸富翁”。
  如前文所述,松浦隆广本人对艺术的兴趣一直保持着变化,接触艺术家的范围也非常广阔。正是由于自己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趣味追求直在变化,松浦隆广便通过出售之前收藏的部分作品,以此来支持自己不断变化的艺术趣味。
  作为艺术收藏界的“稻秸富翁”,松浦隆广又是如何一步步地用一根“稻秸”换来如今丰富的当代艺术收藏呢?
  第一笔交易非常重要,在决定购买谁的艺术作品时,松浦隆广一直让自己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收藏艺术作品要善用‘眼睛’和‘耳朵’。”
  用“眼”指的就是作为一名藏家,首先要多去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看作品,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心去欣赏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用“耳”则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信息。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如何从各种垃圾信息中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必然要善于倾听,并形成独特的判断力,虽然人们可以通过杂志、网络、口碑等各种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但最后做决定还要靠自己。
  松浦隆广对各种艺术节保持着高涨的兴趣,他经常到艺术节上关注那些新生代艺术家的展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这些艺术家的信息。虽然松浦隆广对新的艺术风格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姿态,但是他也并不会贸然地去对这些艺术品进行收藏。在自己看中的艺术家的第一次个人画展上,松浦隆广往往会把自己的口 袋捂得紧紧的,直到自己继续参加这位艺术家个展两到三次,而且发现自己依然喜爱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松浦隆广才会考虑松开口袋购买作品。在看中了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决定购买后,松浦隆广往往会一口气买上三件同一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一件是为了在将来如果该艺术家的作品价值上涨,则可以用于出售,剩下2件则供自己平日进行欣赏。
  在拥有基本的“稻秸”资本后,如何进行交换则更为关键。
  1990年代后半期,一些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开始飞涨,松浦隆广当时已经收藏了一批包括赫斯特在内的英国和德国概念艺术家的作品。于是,松浦隆广决定抛售所收藏的国外艺术家作品。正好在这个时期,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和奈良美智的作品开始在国外受到关注,于是松浦隆广就从日本的三潴艺术画廓(Mizuma Art Gallery)购买他们的作品。一边购买一边出售,用出售后的资金再买入具升值潜力的作品,经过这一循环,松浦隆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稻秸”交换方式。
  一般而言,松浦隆广在收藏艺术品三五年后,就会考虑卖出其中的某件作品。在决定出售所收藏的作品后,松浦隆广一般会选择两种途径。第种途径,就是把作品交给拍卖行,委托其进行拍卖。第二种途径是到他最初购买该件艺术品的艺术机构进行出售。一般情况下,通过3到5年的时间,艺术作品往往会有所升值,不管升值多少,画廊都非常乐意用一笔资金把已升值的作品购回。而对松浦隆广而言,把艺术作品售回给画廊,不仅可以拿到一笔资金用于新的收藏,而且这种做法也容易跟画廊等艺术机构建立友好、长久的关系。
  于是,通过这样的买入、售出、再买入,松浦隆广不仅可以收藏各种风格艺术家的作品,而且通过作品的升值,为以后的收藏增添了更多的资本,就像“稻秸富翁”故事中的“稻秸”那样,慢慢地变成桔子、丝巾、骏马,最后成就了一位百万富翁。
  而用松浦隆广自己的话来说,通过这样一种不停的购入和卖出,他的艺术眼界也在不断地提高,对收藏有了更多的体会和理解,或许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不断收藏更多、更好的作品。
  
  日本中产阶级积极投身当代艺术收藏
  
  在中国,当人们提起艺术收藏,特别是“当代艺术”收藏,总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是有钱人烧钱的好方式,是那些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才玩得起的游戏。这种观点的形成与前两年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屡屡在拍卖场上拍出“天价”不无关系,也与人们普遍还缺乏欣赏和收藏艺术作品的意识有更大的关联。与中国不同,在日本,目前参与艺术品收藏的群体中,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天价”相比,日本当代艺术的价格相对稳定,包括律师、医生、公司老总在内的日本中产阶级群体已经把艺术收藏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虽然通过艺术成为“稻秸富翁”并非收藏艺术品最主要的意义,毕竟收藏艺术最终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艺术的审美,但是通过了解市场、让自己所收藏的部分作品参与到“稻秸”交换的过程中,以此积累更多收藏资本,购入更多自己喜爱的艺术家作品,则是众多收藏家在感受艺术品带给自己审美愉悦的同时,可以进一步进行尝试的。糕点大师松浦隆广,在享受艺术带给自己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地用艺术创造新的“稻秸富翁”传奇,就是这一成功佳例!
其他文献
艺术车是二战后美国汽车大生产的产物,也是美国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近年艺术与奢华品牌的跨界合作越趋频繁,其中艺术家与知名汽车公司合作最为引人关注。2009年上半年中同当代艺术家卢吴受法拉利邀请设计了一款跑车,该车于2009年国内秋拍中以737万元人民币拍出。2009年下半年,奥迪诚邀日本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革问弥生在奥迪100周年纪念展中·同展出红白水玉搭配的著名南瓜以及奥迪的R8车款等。随着日月星、
期刊
玫瑰是人们喜爱的花卉之一,其象征意义也极其丰富。人们普遍认为它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它还是美国、英国、西班牙、卢森堡、保加利亚的国花。人们甚至还为不同颜色的玫瑰赋予不同寓意,如粉玫瑰代表初恋、红玫瑰代表热恋、橙红色玫瑰代表羞怯、黄玫瑰代表道歉、白玫瑰代表尊敬、淡绿色玫瑰代表青春长驻等等。  玫瑰在西方古典派和基督教艺术中,是种普通的象征性花卉。在罗马墓道中发现的玫瑰,是早期基督
期刊
前几天去磁县时就听说河对岸出土了曹操大墓。磁县在漳河以北,安阳在漳河以南,河南河北就以此河为界。实际上,磁县(古磁州)古属河南彰德府。  曹操在中国文学上的名气大于史学上的名气,若没有文学上对曹操入木三分的描写,恐怕百姓对曹操就十分陌生。有关曹操白脸红脸之争,曾是一个很敏感的社会价值判断。我小时候对曹操最直接的认识就是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遗篇就是那
期刊
福州潘主兰先生数十年中山装不离身,虽袖□发白不弃也,貌颇寒碜。有客劝易以唐装换换“门面”。潘先生曰:“旧时唐装质地多为绸缎,暗纹隐约。今时纹饰鲜艳夺目,状似寿衣。着之行走于市,恐吓杀人。旁人会说我死了还不知躺下。”于戏,唐装虽好,然顿不易穿。若气质、身段不配,则类茶博士之装着矣。  子砺陈伯陶七十寿,区大原寿以联云:科名伯仲南皮相,风节后先独漉堂。上联南皮相指张之洞。张南皮以探花出身,官拜体仁阁大
期刊
今夏6月之际,美国芝加哥美术馆举办关于葡萄酒艺术的展览——“A Case for Wine:From King Tut to Today”,此展是芝加哥美术馆将“葡萄酒”作为美术史的一个个例进行研究后,首次举办的相关展览,展览中展出将近300件从图坦卡蒙到今天与葡萄酒相关的艺术品,里面除了有盛装葡萄酒的精美器皿以外,还有荷兰画家皮尔特·克莱兹,法国画家夏尔丹、拉图尔等等不同时期的欧洲艺术大师画作。
期刊
马爹利的干邑艺术,包括马爹利的独特萃取方式,只将双重蒸馏所得的珍贵酒心用来制作干邑精品。如此悉心凝就,方可拥有“生命之水”的美誉。在漫长的醇化过程中,“生命之水”在马爹利专用的纯手工制作托台区(Troncais)橡木酒桶中进行醇化,借着释放部分酒精而变得芳醇——每年有相当于约三百万瓶干邑从马爹利的酒窖挥发,飘散在整个干邑区的上空,空司亦为美妙的干邑香气而变得薰然,这被追求完美的马爹利称之为“天使之
期刊
专为展出典藏设计的宏伟建筑体现哈普斯堡家族的艺术荣光  哈普斯堡王朝统治欧洲长达7个世纪之久,是欧洲最有势力的家族。历代皇帝倾注热情搜集的美术品均属一级艺术品,从装饰着豪华宫殿内部的许多收藏品中,可以想象出哈普斯堡家族当时显赫的权势。    哈普斯堡家族400年的收藏成果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位于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南侧,北侧是与其型式相同的自然史博物馆,二者相对而立。广场中央竖立着奠定哈普斯堡王
期刊
2009年,中国内地拍卖行以及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共有90多件单件作品突破千万,而突破亿元大关的则有4件。其中,4件过亿级作品都在内地市场成交,同时,在过千万级的作品中,内地市场的作品数量是香港苏富比与佳士得的三倍,由此表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心逐渐由香港向内地转移,本土藏家的实力与眼力正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的壮大而快速提升。有专家认为,随着亿元时代以及更多精品千万级价格的到来,“捡漏时代”
期刊
2009年春拍古代书画的一枝独秀,成为艺拍界、收藏界2009年热议的话题,而京津和江浙两地向来是古代书画的“藏宝圣地”,在2009年秋拍即将举槌之际,《收藏·拍卖》杂志专访一北、一南两大拍行——中国嘉德和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中国嘉德的胡妍妍女士与西泠印社的胡西林先生,“二胡”齐会,谈笑间一同把脉古代书画拍卖的新趋势!    《收藏·拍卖》:今年的春拍中,中国古代书画精品遭遇“抢购”,成为在拍卖场上有
期刊
提起杨石先,人们都知道他是南开大学的校长,著名的化学家。若说起他与文物收藏有什么关系,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今年夏天,笔者在南开大学的一栋宿舍楼,拜访了杨石先先生的儿子杨耆勋、儿媳王丽婫夫妇,一段封陈多年的往事,随着主人手里的发黄的纸张,散发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各阶层的人士欢欣鼓舞,盼望国家能有大的发展。许多收藏家将家藏古籍、善本图书捐献出来,送到图书馆,化私为公,希望这些图书能为更多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