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我市教育教学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学讲活动,各中小学都在实施。我校当然也不例外,各教研组组织老师认真学习之后,在自己的班里划分小组,每节课都在摸索用“学讲模式”完成。可是我发现一个月下来,学生的知识学习只浮于表面,我在教学上也有点无所适从。到底是我的“学讲”没有做到位,还是学生不适合这一方法呢?
在探究原因之前,我有必要介绍学生。我校这几年生源不断减少,我所教的这个班只有二十多人。在这些学生中,有一半是留守儿童,全班仅有三名学生的小学英语可以考及格,其他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对学习尤其是学英语有厌恶心理。说实话,如果不因为我是班主任,那么他们肯定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天去读、去背。可即便如此,教和学仍然非常吃力。首先单词关过不了。每天学的十来个单词,70%的学生默写不出来,这需要我花大量时间检查督促他们学习单词。其次,在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时他们似懂非懂,一半学生一脸茫然。例如我在讲解want to do sth.的使用时,举了十几个例子,让学生反复口头训练,然后我立刻出了五道小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结果还有部分学生错误一半以上,我把这些学生叫到办公室单独辅导。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惰性非常大,优等生在实行“帮扶”的过程中怨声载道,恨铁不成钢,讨厌他们拖小组的后腿,个别小组甚至还出现了矛盾。最后的结果是“优还是优,差还是差”。
经过认真反思之后,我觉得“学讲”模式并不适合所有课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带的班就好比一块盐碱地,要想让它长出庄稼,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方法。前两届我为了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直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很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曾自诩“我的课堂高八度”。那么“学讲”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升,我就可以实施。可是若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就只会让他们的学习产生“夹生饭”,要想让“盐碱地长出庄稼”,必须“因地适宜用学讲”。
首先,各课时的设计要适宜。在导入和Reading部分的学习上,我给学生的导学案上有重点短语和帮助理解的问题,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加上优等生的讲解之后对这些部分都能理解,在处理重要语言点的练习上就显得轻松多了。在语法部分的导学案上,我出示大量例子,让学生预习,自己得出结论,课堂上再展示大量类似练习,让组员到黑板上板演,给小组加分,其他同学抢着改。这样难点就弱化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上总是出现你争我抢的场面,达到了“小鱼翻汪”的效果。在综合技巧的板块中我把听力原稿中的知识点或较长的句子分解列在导学案上,帮助学生理解,再听录音,否则大多数学生是听不懂的。在B部分的编写对话上,我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因为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每单元的TASK是大多数学生的难关,他们很难写出正确的句子。我就让小组一起学习范文,让优等生列出文章框架,帮助后进生把框架补充完整,然后各小组互换批改作文,最后交上来由我把关。被贴在“优秀作品展”内的作文给所在小组每篇加5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现在半数以上的学生作文有了明显进步。
第二,分组要适宜。班级学生太少,分组就不能太零散,否则组内挑不出优等生,小组学习带动不起来。我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每组4到5个人,每组设2名组长,而且小组之间可以两两相合,作为“盟组”,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到“盟组”求援。在“讲出来”的环节中,小组内能讲出来的组员多了,教学比以前轻松多了。
第三,时间控制要适宜。如果我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很多时候学生就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为在讲出来的环节中我不能始终让尖子生表演,我还要把机会留给更多学生。很多学生因为性格原因、基础差或口头表达能力较弱不愿意讲,我如果总是让他们讲就太耽误时间,而关键的知识点讲不出来,学生没有领悟透就下课了,还要赶课时,周而复始就会产生大量“夹生饭”。我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总是适当进行补充,每节课根据情况适当控制“学”和“讲”的时间,现在基本上每节课都能完成任务。
第四,课堂提问要适宜。我设计的问题必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生要有“跳一跳摘桃子”的辛苦,还要不时尝到“吃到桃子”的甜头。例如我在设计每单元Reading部分的导学案时,总是先从短语入手,英译汉或汉译英,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到;其次,设计一些关于when、where、who、how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再次,设计的“复述课文”基本上是以填空方式把问题简单化;最后,那些重要知识点的练习一定是先易后难的。提问对象要适宜。所谓“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出较难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基础弱的学生回答出简单的问题给小组加了分也会欣喜若狂。
最后,作业布置要适宜。刚开始我让所有学生做同种练习,结果小组内出现了大量抄袭现象,现在我每天布置三类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而且作业上如果出现一模一样的错误,我就要让他们去办公室再做类似的题,从而检验谁是抄袭者,抓到要给小组倒扣分,现在我班学生自觉根据个人情况选作业,善于挑战的尖子生还是会选难一点的题目,并没有出现大家都选容易题的现象。
找到上述原因之后我不断进行调整,现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大幅提高,课堂上后进生尤其活跃,因为我优先提问他们,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给小组加分。上周的月考成绩出来了,全班有十一个学生及格,这对我和学生都是很大的鼓舞;上个月小组评比结果也出来了,两个优秀小组得到了后两名小组买的礼物,优秀小组自然欢欣鼓舞,落后小组不服气,跃跃欲试地要在下个月评比中争回来。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尽管每位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教育目的,那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学生是进步的,老师才是快乐的;学生是成功的,老师才是幸福的”,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追求这种毕生的幸福。
在探究原因之前,我有必要介绍学生。我校这几年生源不断减少,我所教的这个班只有二十多人。在这些学生中,有一半是留守儿童,全班仅有三名学生的小学英语可以考及格,其他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对学习尤其是学英语有厌恶心理。说实话,如果不因为我是班主任,那么他们肯定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天去读、去背。可即便如此,教和学仍然非常吃力。首先单词关过不了。每天学的十来个单词,70%的学生默写不出来,这需要我花大量时间检查督促他们学习单词。其次,在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时他们似懂非懂,一半学生一脸茫然。例如我在讲解want to do sth.的使用时,举了十几个例子,让学生反复口头训练,然后我立刻出了五道小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结果还有部分学生错误一半以上,我把这些学生叫到办公室单独辅导。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惰性非常大,优等生在实行“帮扶”的过程中怨声载道,恨铁不成钢,讨厌他们拖小组的后腿,个别小组甚至还出现了矛盾。最后的结果是“优还是优,差还是差”。
经过认真反思之后,我觉得“学讲”模式并不适合所有课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带的班就好比一块盐碱地,要想让它长出庄稼,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方法。前两届我为了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直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很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曾自诩“我的课堂高八度”。那么“学讲”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升,我就可以实施。可是若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就只会让他们的学习产生“夹生饭”,要想让“盐碱地长出庄稼”,必须“因地适宜用学讲”。
首先,各课时的设计要适宜。在导入和Reading部分的学习上,我给学生的导学案上有重点短语和帮助理解的问题,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加上优等生的讲解之后对这些部分都能理解,在处理重要语言点的练习上就显得轻松多了。在语法部分的导学案上,我出示大量例子,让学生预习,自己得出结论,课堂上再展示大量类似练习,让组员到黑板上板演,给小组加分,其他同学抢着改。这样难点就弱化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上总是出现你争我抢的场面,达到了“小鱼翻汪”的效果。在综合技巧的板块中我把听力原稿中的知识点或较长的句子分解列在导学案上,帮助学生理解,再听录音,否则大多数学生是听不懂的。在B部分的编写对话上,我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因为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每单元的TASK是大多数学生的难关,他们很难写出正确的句子。我就让小组一起学习范文,让优等生列出文章框架,帮助后进生把框架补充完整,然后各小组互换批改作文,最后交上来由我把关。被贴在“优秀作品展”内的作文给所在小组每篇加5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现在半数以上的学生作文有了明显进步。
第二,分组要适宜。班级学生太少,分组就不能太零散,否则组内挑不出优等生,小组学习带动不起来。我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每组4到5个人,每组设2名组长,而且小组之间可以两两相合,作为“盟组”,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到“盟组”求援。在“讲出来”的环节中,小组内能讲出来的组员多了,教学比以前轻松多了。
第三,时间控制要适宜。如果我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很多时候学生就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为在讲出来的环节中我不能始终让尖子生表演,我还要把机会留给更多学生。很多学生因为性格原因、基础差或口头表达能力较弱不愿意讲,我如果总是让他们讲就太耽误时间,而关键的知识点讲不出来,学生没有领悟透就下课了,还要赶课时,周而复始就会产生大量“夹生饭”。我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总是适当进行补充,每节课根据情况适当控制“学”和“讲”的时间,现在基本上每节课都能完成任务。
第四,课堂提问要适宜。我设计的问题必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生要有“跳一跳摘桃子”的辛苦,还要不时尝到“吃到桃子”的甜头。例如我在设计每单元Reading部分的导学案时,总是先从短语入手,英译汉或汉译英,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到;其次,设计一些关于when、where、who、how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再次,设计的“复述课文”基本上是以填空方式把问题简单化;最后,那些重要知识点的练习一定是先易后难的。提问对象要适宜。所谓“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出较难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基础弱的学生回答出简单的问题给小组加了分也会欣喜若狂。
最后,作业布置要适宜。刚开始我让所有学生做同种练习,结果小组内出现了大量抄袭现象,现在我每天布置三类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而且作业上如果出现一模一样的错误,我就要让他们去办公室再做类似的题,从而检验谁是抄袭者,抓到要给小组倒扣分,现在我班学生自觉根据个人情况选作业,善于挑战的尖子生还是会选难一点的题目,并没有出现大家都选容易题的现象。
找到上述原因之后我不断进行调整,现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大幅提高,课堂上后进生尤其活跃,因为我优先提问他们,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给小组加分。上周的月考成绩出来了,全班有十一个学生及格,这对我和学生都是很大的鼓舞;上个月小组评比结果也出来了,两个优秀小组得到了后两名小组买的礼物,优秀小组自然欢欣鼓舞,落后小组不服气,跃跃欲试地要在下个月评比中争回来。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尽管每位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教育目的,那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学生是进步的,老师才是快乐的;学生是成功的,老师才是幸福的”,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追求这种毕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