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和必然选择,也是教师应有的学科素养和品质追求。然而,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更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诉求,有着特别的规定和要求。在实践中,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有效地解决学生所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融合;内涵品质;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32-03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实践和认识上,老师们对学科融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的审美情趣的确有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但有些老师却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却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而不是有意为之。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有的老师花了很大工夫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或“碉堡”,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耐力更牢固。很显然,这些活动(包括建筑设计和牢固程度的比较)与本课研究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显摆”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让人啼笑皆非。
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上,学科融合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否则,这种认知多是片面的、浅薄的,无法走向丰富和深刻。比如探究“摩擦力”时,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诸如用手写字、用筷子夹菜、穿防滑鞋等都要用到摩擦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这种“摩擦力”概念的引出就必需一定的生活“常识”。接下来,“研究摩擦力大小”问题时,需要反复的数据预设和数据统计,这就用到了数学和统计学;对一组组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规律性总结时,就需要有较好的语文知识(概括与表达)。最后,当研究为什么粗糙的冰面比光滑的玻璃面更滑时,就要用到物理学知识;当探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加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时,就要用到哲学上的辩证法。因此,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
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如果一门学科是一幅画,那么,它自身的学科内容就是底色或主色,其他学科就是调色或辅色。缺少了调色和辅色,一幅画就失去了应有的情趣和韵味,也少了应有的灵动和张力。比如“研究桥梁”一课,教材给出不同的研究桥的方式,与之相应的就是不同领域知识的介入和应用。如果“欣赏桥”,就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要用到美学知识;如果“建桥”,就是应用材料进行结构的设计和搭建,要用到测绘知识、造型知识及结构技术等方面的建筑学知识;如果“写桥”,就要对桥进行细致准确的描述,要用到语文知识;如果“测量桥”,就要对桥体的各个部分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进行测算,这就用到数学知识。研究一个问题,认识一种事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唯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制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
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打破,正不断地走向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发展态势。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一门课程,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思维或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是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和不同学科思维进行学习和认知,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统整性都是极为有利的。
关键词:学科融合;内涵品质;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32-03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实践和认识上,老师们对学科融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的审美情趣的确有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但有些老师却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却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而不是有意为之。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有的老师花了很大工夫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或“碉堡”,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耐力更牢固。很显然,这些活动(包括建筑设计和牢固程度的比较)与本课研究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显摆”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让人啼笑皆非。
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上,学科融合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否则,这种认知多是片面的、浅薄的,无法走向丰富和深刻。比如探究“摩擦力”时,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诸如用手写字、用筷子夹菜、穿防滑鞋等都要用到摩擦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这种“摩擦力”概念的引出就必需一定的生活“常识”。接下来,“研究摩擦力大小”问题时,需要反复的数据预设和数据统计,这就用到了数学和统计学;对一组组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规律性总结时,就需要有较好的语文知识(概括与表达)。最后,当研究为什么粗糙的冰面比光滑的玻璃面更滑时,就要用到物理学知识;当探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加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时,就要用到哲学上的辩证法。因此,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
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如果一门学科是一幅画,那么,它自身的学科内容就是底色或主色,其他学科就是调色或辅色。缺少了调色和辅色,一幅画就失去了应有的情趣和韵味,也少了应有的灵动和张力。比如“研究桥梁”一课,教材给出不同的研究桥的方式,与之相应的就是不同领域知识的介入和应用。如果“欣赏桥”,就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要用到美学知识;如果“建桥”,就是应用材料进行结构的设计和搭建,要用到测绘知识、造型知识及结构技术等方面的建筑学知识;如果“写桥”,就要对桥进行细致准确的描述,要用到语文知识;如果“测量桥”,就要对桥体的各个部分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进行测算,这就用到数学知识。研究一个问题,认识一种事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唯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制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
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打破,正不断地走向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发展态势。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一门课程,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思维或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是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和不同学科思维进行学习和认知,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统整性都是极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