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创新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wor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叶嘉莹;“兴发感动”说;诗教
  叶嘉莹是中国诗词研究学者兼诗人,“兴发感动”说是她最重要的诗词理论。本文将重点发掘“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探讨该理论如何将诗歌生命化,并结合具体的诗词评析看叶嘉莹运用该理论时的特点,从而对今天读诗带来启发。
  1“兴发感动”说的含义及渊源
  1.1“兴发感动”说的含义
  对于“兴发感动”说,叶嘉莹没有具体下过定义,但这一理论在她的论述中随处可见,她说:“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原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1],这种质素,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因外物而“兴发”,待作品创作出后,读者读了受到“感动”的作用。兴发感动的生命是诗歌中最宝贵、最值得重视的方面,能从诗歌中体会到感发的生命,是评赏诗歌一项重要的能力。
  1.2 “兴发感动”说的来源
  1.对传统“兴”论的继承
  “兴”原本就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兴”字本来有两种基本的含义,读一声时,是“兴、观、群、怨”的兴,是讲文艺学术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动词。孔子认为的“兴”是从接受的角度来谈的,注重读者的联想。“兴”读四声时,是“赋”“比”“兴”的“兴”,是诗歌的一种创作手法,是一个名词。后世对“兴”的解读层出不穷。现在用得最多的是朱熹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但无论哪种说法,都离不开外物对内心的触动,引起心中的感发。
  在古人解释“兴”的基础上,叶嘉莹把兴的两种含义结合在了一起,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来谈“兴”:从读者方面来说,是阅读时引发的内心感受;从作者方面来说,是创作前的由外物所引起的感受。
  2.对西方接受美学的吸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盛行。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作品的重要性,叶嘉莹受到接受美学的影响,也在她的理论中突出了读者的作用。作品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才赋予作品生命,而不同的读者会给它不同的生命。这不仅是对诗人提出的要求,还是对读者提出的要求。读者参与了作品的创造。
  3.叶氏个人批评和创作诗词的实践
  叶嘉莹说欣赏诗歌需要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丰富,历尽坎坷艰辛,她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举例,哪怕是平凡的生活中一点小事物都可能在她敏感的内心产生波动。她评诗时不仅仅是体味诗中表现的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把自己融入到诗词中所写的情境,更是将心比心,把自己当成作者,体会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和当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其中的感发力量。
  叶嘉莹也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她出生于传统的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就教她识字背诗,十岁时就能填词写诗,大学时师从顾随,与老师写出了不少唱和之作,得到老师的赞赏。除了写诗词外,她还写散曲等。从早期到中年再到晚年,她的创作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内容丰富,流露着真挚的情感,都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她的评赏和创作都始终践行着“兴发感动”说的理论。
  2 “興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将诗歌生命化
  2.1将诗歌生命化的含义
  将诗歌生命化,就是赋予诗歌生命。叶嘉莹认为,诗歌的基本生命力是感发的生命,读者是诗歌感发之生命的延续。欣赏诗歌,就要看它能否传达出感发的生命,以及能传达出多少。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对于不同诗中的相似之处,要仔细分辨其中细微的差别。如同样是“佳人”,阮籍写“西方有佳人”,曹植写“南国有佳人”,李延年写“北方有佳人”,可见“佳人”在各个地方都有,但不同作者写的“佳人”含义是大不一样的。李延年歌咏的“北方佳人”是现实中的美丽女子,即他的妹妹李夫人。中国北方地势高且寒冷,这个“佳人”给人一种高冷的感觉,让人难以接近,所以她“遗世而独立”;曹植写的“南国佳人”是有喻托的,中国南方气候湿热,人的性格也是活泼的、热烈的,是作者自喻其才德之美,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阮籍笔下的西方“佳人”是有出处的,即《诗经·邶风·简兮》中的“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叶嘉莹对“西方有佳人”“南国有佳人”“北方有佳人”这几句相似的诗进行比较,发现相似诗句中的不同之处,体会诗人细微的感情。
  2.2 将诗歌生命化的表现
  1.不拘泥于字句
  诗歌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并且这种生命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叶嘉莹赏析诗词时不拘泥于字句,认为诗歌是可以多义的,她还凭借深厚的诗词和文化功底,能对某个不确定的字词句进行多种不同的解释,并根据推理选择其中一种合理的解释。她曾探求了《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因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时间和创作地点都不确定,所以造成了里面的诗歌可以有多种解读。叶嘉莹不仅不追求确切的意义,还主张表现神光离合。“不论是人、是物、还是诗歌,如果你一眼就看透了,这就没什么意思和趣味了,神光离合是说这种美妙随时都在变化着”[2],这也许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之一。
  2.对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诗歌有自己的生命,诗人更是独立的有感情的人。文学作品每一篇都有不同的风格,每一个作者都有他自己不同的风格。她对欣赏诗歌虽然有“兴发感动”的标准,但具体到诗人个人来说,没有统一的、一定的标准,只要传达出了感发的生命,无论用什么方式来传达,就是好的作品。在赏析温庭筠的词时,叶嘉莹就注重欣赏其中感官形象的精致美以及声音美,又如大晏词境明媚闲雅,梦窗词境深幽高远,碧山词境沉郁低徊,“这种种风格上精微细致的分别,也都正由于每一位作者‘能感之’与‘能写之’的质素各有不同,因此其表现于作品中之兴发感动的生命,便在质与量的各方面也有了鲜明的差异”[3]。   3.结合西方理论分析诗歌
  叶嘉莹还善于结合自己独特的西方学术背景,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但又不是全套照搬西方理论,而是对比西方诗歌理论中与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不同之处。如西方诗歌更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安排和技巧,中国传统诗歌更注重声律和情意在感发中的自然结合。叶嘉莹不主张闭关自守,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学习别人的长处。西方的一些理论和术语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比如比喻、音节、韵律,这些是中西方文学所共同的质素。西方有一种“诗歌可以多义”的理论,是值得我们拿来参考的。因为诗歌本身就可以引起读者的多种思考和联想,不同的读者可以从同一首诗歌中感发到不同的生命,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会对同一首诗歌产生不同的感发。
  4.注重文学作品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
  追求真善美是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的终极目标,“善”在中国传统看来,是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一般人批判中国的古典诗词,认为写美女和爱情的,都是淫靡的,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看的只是外表。我们要呼吁“人们内心深处的最真诚的一份感情的感动所涌现出来的、一种自然的本能的向那高远的美好的那种完善的境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的心意和感情,而这种向往追求的心意和感情,是可以相通的”[4]。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原本是写对一个美丽女子的爱恋,为了这个女子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王国维从这句词里看到了人生做学问的三境界之一,我们可以把“伊”当做一个美好的理想,这种为了理想努力追求的精神是美好的,不能只从诗词的外表来看它的好坏。“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越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5]。诗歌的感发是正是邪,不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而是看其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善”是要以“真”为基础的。如果文学作品不以“真”为基础来谈“善”,那这种善就是一种“伪善”,不是真正的善,更别谈“美”了。
  3“兴发感动”说的实践意义
  3.1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接受和批评提供了一定的标准
  叶嘉莹的这一理论首先对诗人提出了要求。诗人需要具备敏锐的感受,从外物中得到触动,获得感发之后,还要用合适的方式把这种感发传达出来,需要有“才气”,让读者得到他心中的感动。
  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作品时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读者欣赏诗歌时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偏好不可能完全一样。然而,很多读者并不知道如何欣赏诗歌,并且读者的欣赏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欣赏诗歌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那么好的诗歌可能会被读者忽略,感发的生命传达就不完整。叶嘉莹为读者欣赏诗歌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指出了一定的方向,提出欣赏诗歌需要理性与感性结合,帮助读者提升欣赏水平。
  3.2 强化传统诗词对人心灵的滋养作用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传统诗词对于他们的作用莫过于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并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就像2018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一样,做的工作与诗词毫无联系,但他的心灵总有一个地方是属于古诗词的,以至于在送外卖的间隙还要用来读书背诗。是古诗词让他心灵充实,在劳累时得以栖息。还有2017年的高中生冠军武亦姝,从小热爱古诗词,是真正从古诗词中吸取了营养。只要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这便是传统诗词的力量。
  3.3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读者是诗歌感发生命的延续,同时,读者与古诗词也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浸润了读者的生命,带给读者力量,古诗词的生命也在读者的阅读和传播过程中越发蓬勃。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去体悟古诗词的生命,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第二版.河南教育出版社:3.
  [2]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2007年1月北京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 2008年1月.249.
  [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2000年12月第二版.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7.
  [4]葉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2000年12月第二版.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29.
  [5]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2000年12月第二版.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关于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采用专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從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和德育融合的策略进行系统
摘要:农村高中化学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有实效。然而,当前农村高中的化学课堂一是没有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二是虽然在教学中有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体现,但融入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有机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结合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和实效。  关键词:农村高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
摘要:“双一流”工程是党中央、国務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好“双一流”工程必须要把握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好高校实验室的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对于助力“双一流”工程的成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特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之中,历史这一学科的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素质教育成为培养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才的手段。我国的网络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因此在我国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逐渐适应了网络环境带来的便利,借助网络技术,帮助高中生群体学好历史。本文通过多方面分析,着重研究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网络环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在低年级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中,教
目的:通窍活血汤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9月110例诊断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摘 要:本文采用线下走访与线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00后大学生消费观现状及其成因。调查结果显示部分00后大学生对金钱规划少,出现了消费超支和超前消费等现象。针对此现象进行了消费观培育路径研究,应利用媒体在社会舆论上正确引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零零后大学生 问卷调查 消费观  当今00后大学生身处大数据信息时代,各种自媒体和广告不断冲击消费者的感官导致
摘 要:结合大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及发展历程和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分析了数学实验辅助大学基础数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Mathematica 数学实验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 辅助教学  1 数学实验辅助大学基础数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1 数学实验课程发展的时代要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开展了大范围、大规模的微积分教学改革,“精炼生动的微积分”第一次被提出,其
摘要:巴渝文化是历代巴渝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发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在中职学校挖掘巴将军故事,传承忠信文化精神;赏析巴渝古诗词,品味诗意文化底蕴;打卡巴渝旧景新貌,感受地域文化情怀;祭奠巴渝红岩魂,发扬抗战文化精髓;传承巴渝非遗技艺,延续民俗文化基因等五个方面的具体策略呈现了以“巴渝文化”引领中职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探究过程。  关键词:巴渝文化;中职学校;文化素养;文
摘 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本文从技术基础、理念支撑和变革趋势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线上线下 混合教学 大学英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推动了线上学习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在线学习成为了人们获得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中线上学习的地位与作用与日递增,很多课程将以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