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是童话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zhu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已至,这是野外的小生命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到处是绿草野花儿,到处是爬虫飞虫,我最喜欢这个时段了。草丛中的世界,远比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看,这片草叶上,瓢虫和螽斯是怎么回事儿?我看到的时候,它们已经到一起了。螽斯大概是在晒太阳—大腿几乎都伸平了,一看就是放松的状态。瓢虫爬过来,由于速度太快,来不及刹车,一下子碰到了螽斯。螽斯大怒,转过身来质问:“为什么撞我?”瓢虫一脸无辜:“不是我撞的啊。”螽斯火更大了:“这儿就咱俩,不是你,还会是谁?”螽斯又往前走了一步,“再犟嘴,信不信我把你扔下去!”瓢虫这才服软,道了歉,转过身来。螽斯也继续晒太阳。
  旁边的红千层有些木讷,对季节一点儿也不敏感—新季节到来许久,它才刚开始换新装,旧衣服还穿着,灰绿色,土土的。树枝上满是去年的收成,它舍不得放下,不知还在等待什么。我细看,土里土气,像村子里的工匠烧制的腌咸菜的坛子,土褐色,器形不是很工整,比刺蛾的蛹壳差远了。



  刺蛾真的是工艺大师。那些小陶罐一样的壳子精致而坚实,在树干上,几年都不坏。这样的小罐子没人收集起来,真的太可惜了。蜻蜓可以带回去做水杯。蝴蝶更应该珍惜,插花再合适不过了。我向旁边看去,恰好有几朵小花开着,小如米粒。我折了一小枝,小心插好,那粗黑的树干一下子亮堂起来。
  附近的蓬草长得真茂盛,颇具规模,像小松树林。我在叶子上发现了一个小卵壳,不知是谁的作品。大小如一粒红小豆,细看,是丝织品,像一只微型的罐子,还有盖子。蛹要羽化,就掀开盖子走了。掀得真好,像用小刀细细割开的。刺蛾更厉害,那么硬的壳也能掀开,还那么齐整。用牙吗?但刺蛾哪里有牙。那用什么?谁知道呢。它从里面往外走,我们无从观察,它给我们出了一道题。
  小灰蝶长得小巧玲珑,穿一件夹衣,外面和内里是两种花色。后翅有尾状突起,小飘带一样。触须一节一节的,黑白相间,特别细致。黑眼睛周围有白边,像戴了白框的眼镜。它休息的时候喜欢脑袋朝下,和小蜘蛛一样。
  雜草丛生的地面潮湿灰暗,但烂叶子中钻出了两朵小蘑菇,一高一矮,相互依偎着,好像一篇童话的结尾: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些小生命真好玩儿啊,可惜好多人看不见,看见了也不知道哪里好玩儿。
  那次影展,我提供了一张照片,画面只是一片孤零零的树叶,鹅掌楸的叶子很像一件小衣服,被树杈挑着,在晾晒,蓝色背景,天气多好啊。可是,多小的孩子才能穿上这件小衣服呢?想想,不禁莞尔。我给照片起名为“童话”。一位观众问:“明明是一片小树叶,为什么叫‘童话’呢?”
  我不知怎么回答,只好闭嘴。
其他文献
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  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來责人的;道德是用来躬行实践的,不是在嘴里空喊的。  当代中国的新青年,我以为应该有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礼貌的本质,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情绪。  我们中华民族原
期刊
在眉山喧哗的人群里,我与吴青老人相遇。  她已经80多岁了,眉眼里却依然是孩子一样的清澈和透明,似乎那里有一汪泉水,任谁站在她面前,心底隐匿的哪怕游丝般的虚浮,都会清晰地倒映出来。  作为冰心的女儿,她的身份略显特殊,但她一直很认真地向人强调:我娘是我娘,我是我。因为冰心在山东生活过,吴青老人便孩子一样撒娇地称呼母亲为“娘”。这让出生在山东的我觉得温暖亲切,似乎我们曾经在一片土地上一起生活,一起沐
期刊
一  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有个和洋娃娃有关的故事。故事他自己未曾讲过,版本繁多,但大体如此:  40岁那年,卡夫卡在柏林的一个公园里散步,遇到一个小女孩。小女孩丢了她喜欢的布娃娃,哭得很伤心。卡夫卡安慰她说:“你的娃娃旅行去了,是她写信告诉我的。”小女孩将信将疑,问他:“信呢?”卡夫卡说不小心落家里了。他要小女孩次日在同一地点会面,他会把信带来。卡夫卡立马回家,写了一封布娃
期刊
一  最近几年,我的旅行计划常不被他人理解—与那些丰富多彩、变幻万千的大城市相比,我更喜欢小城。它们更接近我的喜好—低调、缄默,内在有力量;同时也足够陌生,与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毫不沾边。  这样才格外令人兴奋,幻想自己身处贾樟柯导演的长镜头里,迎面而来的一切都是惊喜,路过的每一处细节都值得捕捉。  在小城,连锁品牌刚起步,“网红经济”尚未成熟,一些在都市练就的生活经验很可能毫无用武之地,需要重新建
期刊
夜幕降临,上海外滩“读者书店”的会客厅中,十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按剧中角色的模样打扮,拿着各自的剧本。  这是血手印推理社原创剧本杀《华夏丽都的使者》的第59场。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以一位来自国际联盟的调查官、英国人李顿在饭局中遇刺身亡為导火索,揪出凶手是今天的目标。  “李顿”穿着黑色礼服,戴着黑色礼帽,躺在地上。  在座的有“黑帮大佬”“警察局长”“歌女”“记者”,所有人都
期刊
最后一个村庄  王 选著  类型:小说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6月  本书用28个精彩纷呈的故事,讲述了西秦岭山脉中一个叫麦村的小村庄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变迁。整部作品在写作上颇具特色,打破了小说、散文和非虚构写作的界限。该书极具地域特质,又富有时代气息和宽阔视野,每一章都由西北小曲、山歌、秦腔等引出,书写中融入了大量具有西北特色的生活经验和民间传统,语言兼具北方的浑厚和南方的灵动
期刊
安安:理工男,特别是我们学机械的理工男,不光有聪明的大脑,更有一双灵巧的手。可以这么说,家里有了我们,就相当于有一个免费的维修工,哪儿坏修哪儿,大到电器、马桶,小到手机、鞋子,数不胜数。想学个啥,出去转转看看,回家再琢磨一下,自己动动手就学会了。对了,我还会洗头、剪头发、按摩。嗯,一个词概括:经济适用男。  玉寒:我大学学的是新闻传播,尤其喜欢看电影。上班以后,我进入的是个有点儿“土”的基础性行业
期刊
一  朋友发了张照片给我,拍的是公路,我问:“看方向,刚出发?”他回复:“你得有多熟悉这条路!”  熟悉的景色、熟悉的风声,甚至是熟悉的味道。高远的天际笼罩着无尽的山峦,时不时刮过一阵风,顿时尘飞土扬,这是环伺四周的戈壁大漠的问候。一路荒凉,一路孤寂,车行其间,如脱群的蚂蚁在天地间逶迤而行。  这些年,自兰州向西的公路不断修缮,从山上改道山下,从盘山简化成隧道穿行,始终未变的是南依祁连、一路向西,
期刊
一  电影《长日留痕》一开始,那位以克己守礼闻名的大管家史蒂文斯先生正在为达灵顿公馆的美国新主人送上烫平的报纸和烤好的吐司。新主人挑起一个话头:“为什么我喜欢你准备的报纸?”史蒂文斯不语。新主人接着说:“这些讣告。每个混蛋都能有自己公开的葬礼演讲。这在我们美国是没有的。”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有人热衷于读讣告。世上的人千奇百怪,咄咄怪事并不鲜见,年纪渐长,我得出一条铁律—一旦你对什么产生好奇,只要一
期刊
年少时,我有一回出远门,父母先提着行李去了公路边。我跟祖父道别,他突然捉了拐杖说也要送我。我锁上门,一起走出几步,他回过身,慢慢走上石阶,站在门前,吱呀,他把两扇木门推开一道缝儿说:“燕子要回来呀。”  这个场景在以后的年月里时不时会在我脑海里闪现,特别是他去世之后。  祖父年轻时被抓过壮丁,挑着担子走了半个月,走到老河口,找准机会在一个半夜跑掉了。两个月后,他找到祖母和他们的孩子,一家人又在外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