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面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资源,我们有些迷茫,究竟哪些资源可以进入课堂,并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应有的价值?一个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意识的教师,我认为首先要以“教材”为主力去整合课程资源。
一、解读教材,整体把握
有效地解读教材,是预约精彩课堂的先决条件。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以《品德与社会》为例,本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和钻研课标,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学段、单元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处理教材资源,有效实施教学活动。
下面以我区品德协作组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的课为例谈谈谈谈如何解读教材:
《56个民族是一家》属于大板块“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民族这一概念是在二年级上册《我爱您,祖国》一课中,《我爱您,中国》这一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很大,幅员很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感知了藏族、傣族、蒙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在此基础上,《56个民族是一家》所要达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课堂上,季老师在设计上对该主线的整体把握非常到位,她以“手拉手,一家亲”为整堂课的活动主题,以活动为明线,以落实情感为暗线,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中明线、暗线交叉,体现同一主题内容,认知程度的螺旋上升。
二、激活教材,充分利用
新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激活”,是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以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教材“激活”的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1.利用插图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精彩
编者在编排教材时,所运用的插图往往与教学的重难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把他们作为解读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2课《生命的突围》教材中的一些插图按在家里、在学校、在室外三个方面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在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避险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什么是“生命三角”。然后指导学生看懂介绍避险方法的插图和文字,印证“生命三角”的说法,接着从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寻找“生命三角”,并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
2.利用教材的留白,引导学生融入课程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新教材都留有或多或少的“空白”,这种“留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留白,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教材中有多处留白。在第一个留白处,老师启发孩子结合搜集的资料,猜猜台湾还有哪些美称,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猜得也非常到位。
3.认真研读教材提示语和关键词,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不管是哪套教材,在课文中总会有一些能提示本课主题的关键词和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文字虽然不多,但它体现了一个单元或一课教学内容的精髓,仔细研究这些提示语和关键词,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单元教学目标。
三、开发教材,合理创造
创造性使用教材可以说得很简单、很容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非易事。到底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让孩子在最优整合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呢?
1.加减法——给教材做做“算术题”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包含着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使用加减法,是指教师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取舍,有增加也有减少,而主要活动环节则保持不变。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个活动,教材以香港、澳门和台湾这祖国领土上三颗璀璨的明珠为主线,让学生“感受香港”、“走进澳门”、“遥望台湾”,本节课将活动重点着眼于“遥望台湾”这一板块,老师通过资料的收集查证,增加了解历史上台湾名字,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领土;引入温州的南麂岛和台湾的南麂村的联系资料,让孩子感受统一的期盼,体会团圆的渴望。这一切都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能无法理解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统一的心情,作了教材重组。
2.替换法——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
我们的新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教学情境,是编者从大千世界中精心挑选的,但书上的情境并不都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同样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前,要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学习个体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替换,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在前不久刚结束的温州市2012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改领航”活动中,在《让我们来寻根》一课的执教者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第三板块:“思根归根“这一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1.千里寻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补充,问:这些海外华人为什么要归根?他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归根?
出示:百度搜索的字眼,宋楚瑜西安機场的讲话。
2.思根梦难圆
曾经有多少身在异乡的炎黄子孙虽然日夜思念着祖国,却始终是情深梦难圆。
最后在这样的氛围创设下老师激情结题
这样的巧妙安排处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的培养目标也就在润物无声的行动中得以落实。
挖掘法——挖出教材的“一股清泉”
品德教材中每个活动所蕴含的主旨如同地下深处蕴藏的水源一样,会挖掘教材的活动引领者能从平凡的教材中挖出深刻的内容,不会挖掘的人对活动的认识只会停留在表面,难以发现令人深思的深刻主旨来。比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这一堂课中了解民族饮食、语言和礼仪这一板块中,在第一次试教中,我们直接让孩子汇报搜集的资料,发现效果非常不理想。于是我们重新调整了方案,创设了“手牵手,民族一家亲”这一主题活动的招聘“红领巾服务小队”这一项活动,让孩子们模拟应聘,唤起孩子们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从而更好地感受了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
综上所诉,惟有科学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达到把品德课堂演绎得更灵动、释放出无限的课堂活力!
一、解读教材,整体把握
有效地解读教材,是预约精彩课堂的先决条件。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以《品德与社会》为例,本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和钻研课标,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学段、单元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处理教材资源,有效实施教学活动。
下面以我区品德协作组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的课为例谈谈谈谈如何解读教材:
《56个民族是一家》属于大板块“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民族这一概念是在二年级上册《我爱您,祖国》一课中,《我爱您,中国》这一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很大,幅员很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感知了藏族、傣族、蒙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在此基础上,《56个民族是一家》所要达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课堂上,季老师在设计上对该主线的整体把握非常到位,她以“手拉手,一家亲”为整堂课的活动主题,以活动为明线,以落实情感为暗线,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中明线、暗线交叉,体现同一主题内容,认知程度的螺旋上升。
二、激活教材,充分利用
新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激活”,是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以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教材“激活”的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1.利用插图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精彩
编者在编排教材时,所运用的插图往往与教学的重难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把他们作为解读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2课《生命的突围》教材中的一些插图按在家里、在学校、在室外三个方面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在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避险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什么是“生命三角”。然后指导学生看懂介绍避险方法的插图和文字,印证“生命三角”的说法,接着从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寻找“生命三角”,并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
2.利用教材的留白,引导学生融入课程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新教材都留有或多或少的“空白”,这种“留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留白,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教材中有多处留白。在第一个留白处,老师启发孩子结合搜集的资料,猜猜台湾还有哪些美称,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猜得也非常到位。
3.认真研读教材提示语和关键词,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不管是哪套教材,在课文中总会有一些能提示本课主题的关键词和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文字虽然不多,但它体现了一个单元或一课教学内容的精髓,仔细研究这些提示语和关键词,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单元教学目标。
三、开发教材,合理创造
创造性使用教材可以说得很简单、很容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非易事。到底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让孩子在最优整合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呢?
1.加减法——给教材做做“算术题”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包含着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使用加减法,是指教师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取舍,有增加也有减少,而主要活动环节则保持不变。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个活动,教材以香港、澳门和台湾这祖国领土上三颗璀璨的明珠为主线,让学生“感受香港”、“走进澳门”、“遥望台湾”,本节课将活动重点着眼于“遥望台湾”这一板块,老师通过资料的收集查证,增加了解历史上台湾名字,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领土;引入温州的南麂岛和台湾的南麂村的联系资料,让孩子感受统一的期盼,体会团圆的渴望。这一切都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能无法理解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统一的心情,作了教材重组。
2.替换法——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
我们的新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教学情境,是编者从大千世界中精心挑选的,但书上的情境并不都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同样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前,要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学习个体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替换,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在前不久刚结束的温州市2012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改领航”活动中,在《让我们来寻根》一课的执教者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第三板块:“思根归根“这一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1.千里寻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补充,问:这些海外华人为什么要归根?他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归根?
出示:百度搜索的字眼,宋楚瑜西安機场的讲话。
2.思根梦难圆
曾经有多少身在异乡的炎黄子孙虽然日夜思念着祖国,却始终是情深梦难圆。
最后在这样的氛围创设下老师激情结题
这样的巧妙安排处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的培养目标也就在润物无声的行动中得以落实。
挖掘法——挖出教材的“一股清泉”
品德教材中每个活动所蕴含的主旨如同地下深处蕴藏的水源一样,会挖掘教材的活动引领者能从平凡的教材中挖出深刻的内容,不会挖掘的人对活动的认识只会停留在表面,难以发现令人深思的深刻主旨来。比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这一堂课中了解民族饮食、语言和礼仪这一板块中,在第一次试教中,我们直接让孩子汇报搜集的资料,发现效果非常不理想。于是我们重新调整了方案,创设了“手牵手,民族一家亲”这一主题活动的招聘“红领巾服务小队”这一项活动,让孩子们模拟应聘,唤起孩子们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从而更好地感受了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
综上所诉,惟有科学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达到把品德课堂演绎得更灵动、释放出无限的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