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i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校本教研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实施,在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研究中,校本教研以其自身的优势,已成为促进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校本教研的意义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说,是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本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本校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为研究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
  
  二、校本教研的特点
  
  根据校本教研的意义,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与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相比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体现了以往由自上而下的教研方法为主向自下而上教研方法的转变。
  体现了教师由原来《教学大纲》的解释者向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者的转变。
  体现了教师由共性课程的规范者向个性课程的催生者的转变。
  体现了教师由教学水平的鉴定者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促进者的转变。
  体现了教师由重点研究如何“教”向重点研究学生如何“学”的转变。
  体现了教师由侧重教材教法研究向课程理念和教学规律研究的转变。
  
  三、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校本教研意义的理解和对校本教研突出特征的把握,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载体,其主要作用是:
  1.校本教研的内容来自于教师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困惑,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是: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责任者(通常是教学业务副校长、业务主任)根据学校某个学期或某个学年度的总体工作安排,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就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先制订出活动计划,并在工作的落实过程中,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这种教研活动形式,其特点就是自上而下,无论是活动研究的内容、活动的形式,还是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由学校主管业务的领导来决定,而一线教师处于被动的,服从性质。即使活动的全部内容与己无任何关系,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中。因此,这种教研方式与校本教研相比较,教师的参与意识淡化,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而差。
  2.校本教研为教师实现由教学大纲的解释者向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者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索。
  《教学大纲》时期的课堂教学其主要弊端是: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表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则是“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角色的根本转变,而这种转变,只靠一次两次学校领导主观臆想下所组织的教研活动,是很难奏效的。况且新课程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悟。因此,校本教研对于教师立足于自身的课堂教学并在其中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实践体验提供了可能。
  3.校本教研为教师实现由共性课程的规范者向个性课程的催生者的转变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教师彰显其教学的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共性课程的处理上,教师往往受囿于一些条条框框的制约,尤其在教案的设计上,诸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时间的匹配等,一般都围着教材转,跟着教参走。这种整齐划一的业务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即教材处理的独创性。特别是有些教师“复制”教参的现象,根本体现不出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与其相比,校本教研活动,以其自主灵活的特点,为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教师,提供了良机。从而为突显和形成教师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自身,有利于教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快速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基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自身这一特点,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教师完全可以依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具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想选择的教学方法,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设置自己的教学意图,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内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从而在实践中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教学过程中哪些方面值得发扬,哪些方面值得注意,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总之,校本教研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具有将素质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推进校本管理,形成办学特色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研究主体即广大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其他文献
2006年12月29日至2007年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内蒙古兴安盟教育局组织的赴韩国、台湾教育考察团,经过实地考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感触也很多。本文就校园显性文化方面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校园显性文化    在了解什么是校园显性文化之前,先要知道什么是校园文化。所谓校园文化,就是指学校所具的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
期刊
学校文化无论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我以为都是一种对师生当下生活的引领,一种润泽生命的智慧,一种和谐精神的铸造。“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    设计校园,让触目所及的美激动心灵    校园里的景点、文字是显性的,但一直被认为是隐性课程,就在于它们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孩子,只有那些触目就能让心灵激动的美,只有他觉得自己就是那草、那花、那片绿叶,而产生了“由物及我的移情”,才能有
期刊
追求卓越打造品牌    以海宁州硖石镇私立米业学堂、硖石镇米业小学为前身的海宁市紫微小学,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至今,几经坎坷,几度变迁,已有百年历史。学校以“适合每个人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让每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发扬传统、追求卓越、打造品牌”为办学方向,以“张扬个性,丰富潜能”为培养目标,以“立德、善学、文明、健康”为校训,以“爱学习,存大志,勤实
期刊
近几年, 浙江省青田县大部分学校通过了市、省教育强乡(镇)的验收,因此学校的硬件建设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内部的各种设施配置也日趋先进、完善。然而,假如办学只停留在硬件上,办学者只津津乐道于办学条件的优越,而忽视了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忽视了校园精神的滋润和文化底蕴的积蓄与传承,那么学校教育就完全有可能变得苍白而乏力。为了使我们学校的教育行为,能遵循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思路,能充分发挥
期刊
2003年,在潮乡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屹立起一所集百年历史底蕴与浓郁现代气息于一体的海宁市南苑小学。学校占地总面积4万多平米,建筑面积近1.5万平米。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1771位学生,92位教职员工。智慧的南小人在“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秉承阳光的诸多特质并在教育中赋予其更深的教育内涵:以科学人文管理为内涵,追求“阳光教育”的光明;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
期刊
东辽县泉太镇小学地处吉林、辽宁两省三县交界地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经历了从诞生到探索,从探索到成长,从成长到进步,从进步到灿烂的化蛹成蝶的蜕变过程。    一、全方位学习,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实施课程改革两年来,我校通过观看课改光盘、欣赏名师课例、课标专题讲座、课改科研沙龙、课程研修座谈、课改讲谈评论等形式,帮助教师树立信心,了解新课程的基本宗旨、主导思想以及教学实践的基本要领。鼓励教
期刊
吉林省东辽县泉太镇小学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全镇共有十三所全日制小学,其中1所中心校,12所村小;学校占地面积52405平方米;建筑面积7019平方米;全镇共有48个教学班,1045名学生,129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15人。小教超高1人,高级72人,一级42人;研究生4人;本科20人,专科86人,中师中专24人;市级骨干校长2人;市、县级骨干教师20余人。  在校长王作安的带领下,在改革与发展
期刊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说,课堂评价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成为了我们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做得怎样呢?如何能使我们的课堂评价更为有效。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以这样的一个微观课题作为了我们本次课堂观察研究的视点。  本次课堂观察中,我与四位教师重点负责了课堂教师的评价语的有效性的
期刊
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许巷初级中学位于中国家纺名镇——许村镇南部,紧邻杭州。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2122名,教职工115人,为全市最大规模农村初中。学校一直以来牢固树立“育人为根本,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确立“促进每一位师生自主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坚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奋发有为,猛进如潮”的校风,“敬业奉献,开拓奋进”的教风和“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学风,潜心施教,精心育
期刊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中心小学坐落于浙江省海宁市副中心——长安镇,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示范小学”、“嘉兴市文明单位”、“海宁市绿色学校”。学校始建于1903年,现有75个教学班,3190多名学生,下辖5所完小,170多名教职员工。  坚持以德立校。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注重实效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倡导德育的生活化和乡土化,扎实推进各项德育常规的落实,以“特殊帮教”、“养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