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标采购作为一种公开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采购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机电设备、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等项目。在招标采购项目决策、计划、执行、控制、评估的全过程管理中,项目组织机构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实施科学管理。招标采购项目法规性、政策性强,标的获取过程有严格的规章和程序的约束,然而公开、公平、公证的竞标中,提前设置关键监控点,梳理招标采购项目管理工作的轻、重、缓、急,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中抓住关键环节,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建立招标采购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招标采购项目管理机构首先应依法建立、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先立规章,才好按章办事。招标采购法规体系包括相关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该体系的法律、法规条款有其规律可循,可谓是一脉相承,任何招标机构的规章均受上述法规体系的制约,所以制定规章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但不可逾越上述法规体系的基本规定。
在招标采购项目管理实践中,招标机构的规章中往往容易出现与相关法规体系相抵触的条款,在源头上存在管理缺陷,造成招标采购项目的争议、质疑、投诉、流标等后果,为招标采购工作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实践中,招标机构订立的规章与相关法规体系相左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招标采购中涉及的时间、日期、保证金金额、专家人数比例的规定等方面。通过梳理招标采购的相关法规体系,招标采购工作相关规定因招标项目类型的不同略有差别。
投标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与行业专业资料,为依法、有序、高效地开展招标采购工作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其中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是开展招标工作的强制性、纲要性文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只要在日常工作中稍加留心搜集、整理即可。行业专业资料的搜集、整理、更新却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专人负责。
行业专业资料收集应侧重在资料内容和资料来源渠道两个方面。资料内容包括行业专业的标准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最新动态,投标人的名录 (包括资质、业绩、信誉等 )、市场信息资料等等。
资料来源渠道主要有:
第一,本部门日常工作积累整理的档案资料。
第二,相关网站、期刊、报纸资料。
第三,企业 (投标人)信息资料、市场价格信息资料。
第四,行业学术交流、同行信息交流资料。
第五,多种形式的调研学习活动的资料。
二、加强项目后续阶段管理
获取质优价廉的标的是招标采购管理的重要目标,但仅此不能算是项目的完善管理。按照目前的管理制度,项目招标与实施、使用是不同的组织管理,作为招标采购管理机构,在完成项目招标工作后,应由专人负責跟踪走访项目的合同谈判签订、实施、验收、使用等环节,充分了解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建立每个项目运行的详实档案资料。后续管理对提升招标采购管理机构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大有裨益,亦有利于阳光项目的实现。
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内部审计,单纯崇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做好各部门的相互协调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施工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充分意识到防控风险的理念,尤其是企业管理层各部门做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工作,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真正实现为企业价值增值。从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特点和实施中我们不难看出,风险导向审计涉及到施工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包括投标报价、物资采购、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工程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内审部门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在发现问题后能上行下达,充分与领导和各管理部门沟通,督促其自觉防控企业风险。
项目招标采购完成后,招标采购管理机构是否应进行后续管理,如何开展后续管理,是个新课题、新问题,需要业界的思考探讨,必要时还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撑。
三、提高管理者的职业素养
招标采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是招标采购管理者的工作原则。实现招标采购项目的目标,尽管有多重要素构成,但管理组织者、各方参与者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要素。整个过程程序公开合法,资格、业绩要求、评审标准及方法要公开、公平、公正,方能保证在合法的竞争环境下获得质优价廉的标的。这个过程是考验招标采购组织者对项目的充分熟悉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应用、组织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立、专业知识的掌握、组织者的管理协调及职业道德水平等的综合素质,要求招标采购管理者的职业能力、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
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在编制、审核招标文件时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设置的条件、方法同招标项目相适应,招标评审的程序、过程合法。再次,评委会成员的产生及后续开展的工作要符合法律法规和项目的特征要求。最后,廉洁自律,开展阳光招标采购管理,接受社会、媒体舆论、行业的监督管理。
注重风险识别后评估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内审人员更加关心的问题是:控制风险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控制是否先进有效,控制风险有多大,是否影响管理当局的决策等。关注的重点是评估当前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能力,评估风险影响与企业经营目标期望值之间的差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应通过与施工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采用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更加注重风险识别后的评估,为施工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一、建立招标采购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招标采购项目管理机构首先应依法建立、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先立规章,才好按章办事。招标采购法规体系包括相关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该体系的法律、法规条款有其规律可循,可谓是一脉相承,任何招标机构的规章均受上述法规体系的制约,所以制定规章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但不可逾越上述法规体系的基本规定。
在招标采购项目管理实践中,招标机构的规章中往往容易出现与相关法规体系相抵触的条款,在源头上存在管理缺陷,造成招标采购项目的争议、质疑、投诉、流标等后果,为招标采购工作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实践中,招标机构订立的规章与相关法规体系相左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招标采购中涉及的时间、日期、保证金金额、专家人数比例的规定等方面。通过梳理招标采购的相关法规体系,招标采购工作相关规定因招标项目类型的不同略有差别。
投标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与行业专业资料,为依法、有序、高效地开展招标采购工作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其中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是开展招标工作的强制性、纲要性文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只要在日常工作中稍加留心搜集、整理即可。行业专业资料的搜集、整理、更新却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专人负责。
行业专业资料收集应侧重在资料内容和资料来源渠道两个方面。资料内容包括行业专业的标准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最新动态,投标人的名录 (包括资质、业绩、信誉等 )、市场信息资料等等。
资料来源渠道主要有:
第一,本部门日常工作积累整理的档案资料。
第二,相关网站、期刊、报纸资料。
第三,企业 (投标人)信息资料、市场价格信息资料。
第四,行业学术交流、同行信息交流资料。
第五,多种形式的调研学习活动的资料。
二、加强项目后续阶段管理
获取质优价廉的标的是招标采购管理的重要目标,但仅此不能算是项目的完善管理。按照目前的管理制度,项目招标与实施、使用是不同的组织管理,作为招标采购管理机构,在完成项目招标工作后,应由专人负責跟踪走访项目的合同谈判签订、实施、验收、使用等环节,充分了解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建立每个项目运行的详实档案资料。后续管理对提升招标采购管理机构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大有裨益,亦有利于阳光项目的实现。
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内部审计,单纯崇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做好各部门的相互协调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施工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充分意识到防控风险的理念,尤其是企业管理层各部门做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工作,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真正实现为企业价值增值。从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特点和实施中我们不难看出,风险导向审计涉及到施工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包括投标报价、物资采购、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工程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内审部门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在发现问题后能上行下达,充分与领导和各管理部门沟通,督促其自觉防控企业风险。
项目招标采购完成后,招标采购管理机构是否应进行后续管理,如何开展后续管理,是个新课题、新问题,需要业界的思考探讨,必要时还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撑。
三、提高管理者的职业素养
招标采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是招标采购管理者的工作原则。实现招标采购项目的目标,尽管有多重要素构成,但管理组织者、各方参与者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要素。整个过程程序公开合法,资格、业绩要求、评审标准及方法要公开、公平、公正,方能保证在合法的竞争环境下获得质优价廉的标的。这个过程是考验招标采购组织者对项目的充分熟悉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应用、组织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立、专业知识的掌握、组织者的管理协调及职业道德水平等的综合素质,要求招标采购管理者的职业能力、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
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在编制、审核招标文件时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设置的条件、方法同招标项目相适应,招标评审的程序、过程合法。再次,评委会成员的产生及后续开展的工作要符合法律法规和项目的特征要求。最后,廉洁自律,开展阳光招标采购管理,接受社会、媒体舆论、行业的监督管理。
注重风险识别后评估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内审人员更加关心的问题是:控制风险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控制是否先进有效,控制风险有多大,是否影响管理当局的决策等。关注的重点是评估当前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能力,评估风险影响与企业经营目标期望值之间的差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应通过与施工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采用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更加注重风险识别后的评估,为施工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