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绵长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日与往常一样,睡到自然醒。橘黄色的灯光从门缝里钻进,那半明半暗的光线,让我想起小时。每日清晨,我揉着惺忪的睡眼,都见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着早饭,虽只是白粥,外加咸菜、萝卜干,这些简单的食物,经过父亲的手,吃起来却格外香甜。
  祖父母开了一间渔行,日子忙碌而清苦,自小父亲内敛,懂得自立节俭。我刚出生那会儿,父亲在公社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工作极为繁忙,加班是家常便饭。往往我们就寝时,父亲还未归家;有时半夜醒来,父亲伏案写着文章,那身影被灯光投在墙上,如一幅几乎静止的画像。小时的我很不省心,体弱多病,每次咳疾发作,哭闹不止,劳累了一天的父亲一手抱着我,一手写稿子,困极了,也不舍得把我放下,直到我睡安稳,才轻轻把我放在小床上。
  渐渐长大,父亲工作不那么忙碌,每日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我和弟弟读书。无数个黄昏,我牵着弟弟,在巷口的电线杆下,眼巴巴地等着父亲,父亲熟悉的身影一出现,我们便雀跃着颠颠地奔过去,抱着父亲的大腿,父亲慈爱地摸摸我们的头,从包里掏出几本有趣易懂的连环画和小人书,偶尔也有热乎乎的糕点。一路上把我们的小手攥在他宽厚粗实的大手中,边走边讲着故事。那时的我们,与其说是等着父亲,还不如更期盼父亲包里那些图文并茂的读物。父亲从未给我们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大道理,却用行为与爱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在我的童年、少年时光里,埋下了阅读启蒙的种子。
  上初中时,学校离家远,父亲不放心我独自一人上学,成了我的“专职司机”。
  上学的路,是一条很长的堤坝,两边是大河。河堤脚下种着一排排杨柳和大片芦苇。春暖花开时,柳丝荡漾。坐在自行车后座,父亲乐滋滋地听着我摇头晃脑地背诵古诗词,空气中弥漫着甜蜜与芬芳。秋天,夕阳西下时,河堤边的芦花便盛开出油画般的美丽。摘一支芦花,调皮地挠父亲的后颈,惹得父亲笑嗔:“别闹,‘司机’要保证‘乘客’安全。”酷暑时节,汗水顺着父亲的黑色短发,颗颗滚下,汗湿整个衣衫,我用手绢给父亲擦着汗,埋怨天气炎热。父亲说声:“小朱朱,坐稳了。”猛地蹬着踏板,自行车快速地行驶,风声掠过耳边,我“咯咯”笑开,张开双臂,安心地在父亲背后飞翔。
  冬季,碰上雨雪,寒风呼啸地掠过大地,刮在脸上生疼。父亲把我裹严实,让我坐在前杠,自己稳稳当当地骑着,小心翼翼地避开路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小路非常泥泞,单骑都十分艰难,何况还带着不轻的我。不一会儿车轮被烂泥裹住,父亲弓着腰蹬得越来越吃力,双脚交替用力地蹬着车踏,车“咯吱、咯吱”响。我心疼不已,恨不得自己轻如羽毛,央求父亲放我下来,走一段,父亲不肯,笑说:“爸爸有力气,风大,别呛着风,把脸转过来。”我只得依言,乖乖地把手伸进父亲焐热的衣袋,紧紧抱住父亲,任热气融化我眼眶里打转的泪珠。那些年的冬天,真的很温暖。
  初中毕业,去外地求学,每月父亲都到学校看我,肩上扛着装满食物的大纸盒,两只手上拎着包,鼓鼓囊囊的。到了宿舍,父亲也不急离去,细心地拆换被褥,铺好床单,把带来的东西一件件放置妥当。忙完一切,平素寡言的父亲,变得特别“啰唆”,反复的提醒,和同学友好相处,听老师的话,要学会照顾自己。那时的我,哪懂得字字句句中的不舍与爱,听多了,嫌烦,撒娇推着父亲:“知道了,老爸每次都说,耳朵起老茧了。”说完借口看书,催促他快走,父亲张张嘴,叹口气,摸摸我的头发,才转身离开,一路颠簸,赶下午回程的班车。看着父亲落寞的背影,既后悔刚才的失言,又骄傲有这么疼我爱我的父亲。
  之后几年,我工作、结婚,许是女孩大了的缘故,与父亲关系日趋疏远,年少时的默契、依赖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淡去。偶尔回家,和母亲说说贴己话,遇事也只与母亲商量。父亲似乎不如小时对我亲密,见我和母亲说话,只在一旁微笑着静静听,渐渐地,我似乎忘记了如何与他沟通。
  直到有一次,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诧异间,听父亲抑制不住高兴:“小朱朱,《泰州晚報》刊登了你的文章,是《记忆中的小年味》……”父亲语气虽尽力平和,却透着几分自豪。惊喜之余,我的心似乎被什么揪了一把。“爸,这么冷的天,又下着雨,您还出去了?”我担心地颤声问道。“我没事,你放心。” 父亲淡淡地说。“那你快回去,路上小心,别摔着。”我忙不迭地嘱咐。近几年,父亲查出腰椎管狭窄,病痛的折磨让父亲原本硬朗挺拔的身躯像弓一样弯曲,走路也越发不利索了。
  晚上,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傍晚时分,父亲要去书城门口的报栏,看我的文章是否刊登,母亲见天渐黑,又刮风下雨,坚决不允,父亲便瞒着母亲,偷偷出门,独自走了两站的路程去书城。可偏巧这日,报栏里的报纸未更新,父亲略一思索,不顾身体的不适、道路的湿滑,继续步行到前面不远处的售报亭。那时天色已全黑,当日的报纸早已卖空,报亭的大妈也快关门了,父亲急得满头是汗,大妈见父亲心急,便让他去市图书馆看看。父亲立刻转忧为喜,像孤胆英雄,执着地拖着病体,在车水马龙间小心翼翼缓行了半个小时,终于到了图书馆。细细翻阅一番,见女儿心心念念投出去的稿件终于见报,高兴得如孩童般,欣喜地打电话告诉我,让我心安。听到这儿,我早已泪流满面、心疼不已。眼泪模糊中似乎看见,半旧的雨衣下,包裹着一位佝偻着腰,深一脚浅一脚顶着风雨蹒跚而行的七旬老人,眼神坚定有力折射出无限的爱意。母亲继续道:只要你朋友圈文章更新,他啥事都放下,一字一字认真阅读,一篇文章能看上大半天。自从你常投稿《泰州晚报》,到了周末,他必去报栏,仔细查找有没有你的文章刊登,这都成了习惯。你的父亲呀,是你最忠实的粉丝。每次你的文章见报,他嘴上不说,内心有着无比的满足和骄傲。他把你发表的所有文章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像宝贝一样收藏,空闲时候拿出来翻翻。有时怕你自满,让我打电话提醒你、督促你。偶尔你投出去的文稿石沉大海,见你灰心、颓废,他心里可比你急,又不敢在你面前显露半分,只叮嘱我劝慰你,兴趣第一,顺其自然,不要太拼,身体要紧。
  母亲絮絮叨叨,我痴痴地听着。原来,我不善言辞的父亲,不是与我走远,而是把爱深藏在心里,绵长无声。而他的傻女儿,却在自以为是地认为与他疏离。
其他文献
我久想见着一本有关赵凤昌(1856年—1938年)生平及事功的可靠而可信的论著。这是因为:作为清末民初社会剧变的大历史中一位“幕后关键先生”,赵凤昌的故事在坊间颇多流传,口口相传难免演化成讹,而论界的评说也歧见纷呈,莫衷一是。流传既铺陈出故事演绎,反倒遮蔽了历史本真和人物本事;歧见则源于各执一端,纠于一孔立论,即此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偏向描画与单向认知。因此,我期待一本考证确凿因而叙述可靠、评说公允因
期刊
面 具  他小心而温顺地弯下腰  夜黑了。始终摆脱不了自我的纠缠  多数时间里  他只是黏附在某个角落的一粒塵土  风吹,在空中翻几次身  偶然被光  折射出一点亮。但快速沉降  他那么渺小  蒙面的心情像一支无头箭  当他穿过喧哗  卸掉浮躁。却又怎也回不到原来  场 景  被酒精软化后描述一朵花的重量  多么冲动。这比任何时候都刻意  如掉进冬天的窠臼  隔火炉取暖。请允许我想象  并用上诗人
期刊
在京沪线上,动车载着我一路奔驰。阵雨下得仓促,一瞬间,玻璃窗外的景物混沌一片,田地润湿,满目葱绿。我忽略个人的存在,身体的重量陷在柔软的座椅里,意识变得很轻,像一缕风,穿越无边的原野。我的雙眸、我的耳朵和神经系统的各个器官无一例外地被时间带离,走向广袤的天地。此刻,我发现活着的价值,和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  沿途,明镜似的湖泊和田野连在一起,看不清岸。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水白色和翠绿色的世界,仿佛闻到
期刊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这些日子以来,我听到身边许多的同事、朋友观看完电影后的感受,谈得非常多。但是,归纳起来我今天只想说两个字:感动。这也是当初我在创作小说《桂香街》感受最深的两个字。2015年春节以后,我就从不同的渠道知道了一个名字,那就是许巧珍。她是常州市85岁的社区干部,在这个岗位上她一直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查出病症,到离开人世的半年时间里,许巧珍住院不到一个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
期刊
是什么让我如此寒冷,如此心痛?午夜梦回,林黛玉问自己。蛙鸣,蝉叫,依然那么静谧的夏。  “林花谢了春红”,正是林黛玉一生的象征。奈何天,伤怀日,那些寂寥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今朝。  夏 夕  也是仲夏夜。大观园要举办消夏文艺晚会,贾母和凤姐忙得不亦乐乎,王夫人和邢夫人齐心合力,人手不够,还请来了尤氏帮忙。北静王和南安太妃等领导应邀出席,薛蟠、贾芸等男性亲戚和本家也破例进入大观园,和贾宝玉一起游园。 
期刊
陆小曼:丹青度化寂寥人生  名家题跋的山水长卷   1931年,当诗人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之际,却有一幅绘画山水长卷,因为放在机上的铁匣子里而得以保存,成为难得的一件纪念品。  这是陆小曼1931年春创作的。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人正步步窥视入侵我国东北三省。陆小曼挥毫创作这幅山水画卷,寄托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希望祖国河山免受日本的践踏。秀润天成的山
期刊
1  老婆是在起夜时发现家里有老鼠的。  那时我正迷迷糊糊地做着一个梦,家里来贼了。贼尖嘴猴腮的,蹑手蹑脚地蹓进饭厅,正要打开冰箱……骤然,饭厅传来老婆撕破夜空的一声尖叫:呀——我条件反射从床上跃起,顺手抓起床头柜上的烟灰缸,光着脚就往饭厅跑。  飯厅里,老婆因减肥显得有些松弛的身子直哆嗦,披头散发的。我的脑子仍浮现梦里那个尖嘴猴腮的贼,四下寻找。老婆指着冰箱处颤抖着声音叫道:耗子!有耗子!  哦
期刊
初冬时分,有幸受邀与数位画友南行办展游历写生,从长沙、湘潭逶迤至衡山。虽短短数日,获益却良多,尤其是萦绕心头多年的几个困惑豁然明朗起来。  迁想妙得归于情  困惑一:画什么?  创作题材时常困扰着我,每每提笔,脑子里盘算的都是出新出奇、独辟蹊径。早年曾看到毕加索谈创作题材时说过:在别人是东找西觅,在我则是俯拾皆是。当时认知短浅,不知个中深意。此次湘潭深入白石大匠之门,突然有所体悟。试看白石老人的画
期刊
我小的时候,常州乡下村里家家户户灶间屋里都有一口大水缸。  水缸大小,跟这家人口多少、灶间屋大小有关。人多灶间屋大的,自然是用大水缸,人少空间小的,自然用小水缸了。  我家人多,自然用的是大水缸。  水缸是陶瓷做的,上了釉,外面有些毛糙,内里却是很光滑。  水缸的功能很简单,就是储水。  灶间屋放水缸,一来用水方便。那时没有自来水,站灶台做菜烧饭时,要用水,顺手用铜勺往水缸里一戳,一舀就用,省时省
期刊
第一次, 我如此近距离地看她。  洁白,细密,柔韧,挺括,隐约有云絮状暗纹;墨一上去,即刻散发、洇开,黑白相搏,浓淡相渗,枯湿分明,韵味十足。更为神奇的是,哪怕历经千年,她亦不蛀不腐,芳华如初。她,就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千年寿纸”美誉的国宝——宣纸。  5月1日,我和友人在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参观。短短半日,我們粗粗知晓这纸上春秋,即为之深深赞叹、自豪。宣纸,其盛世神韵早已令世界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