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羊尊探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_ideali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青铜文化中,有一类现象的起源历史悠久,含义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寓意祥瑞,造型神美,是不可或缺的释义题材。它就是以羊为主题的商周青铜尊。它不仅使华夏先民在品酒、赏玩的同时,感到了充满敦睦祥和、悠然自得的宁静和谐气韵,而且还使人们感觉到了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和奋发向上的激励。今年是我们中国农历的辛未生肖羊年,为此笔者特掇取商周青铜羊尊若干,略作研究分析的同时与读者共赏。
  一、商周青铜羊尊的渊源研究
  新石器时代以后,华夏先民对动物崇拜一直广为流传,各时期、各地域的动物崇拜均十分丰富且极具特色,以至于伴随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文明史。在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作为礼器身份出现的青铜器,其表面的动物形象就充分体现了华夏先民对动物的崇拜,以及“天人关系中人服从于天”的这种对天的依赖,并由此构成了华夏文化形成的源头。
  大自然里角是有角动物的雄性标志和强悍有力的象征。众所周知但凡有角的动物均十分强壮,这不得不引起了华夏先民的注意和想象,由此使得动物崇拜流行的同时角崇拜也广为流行。此种崇拜不但体现在如“羊”写法的甲骨文造字中,用羊角代替羊的整体并作为其重要特征夸大表现,而且还表现在大量出现的带羊角兽面纹的青铜器上,尤其以尊为多。
  尊盛行于商周时期,今作樽,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它的形制多为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形制特殊的牺尊,一般为鸟兽状。而羊尊上羊的形象由来已久,早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它就出现在陶塑上。《说文》中云:“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可见新石器时代,羊是华夏先民极其重要的食物来源。《国语·楚语下》中载有天子用“大牢”和“少牢”祭祀的体制,说明商周时期祭祀活动频繁,而祭祀中最早作牺牲的必不可少之祭品就是羊,且把羊作为了沟通天、地、人的灵物。而殷商时期天子每有重大活动之前,必用龟甲或牛羊肩胛骨来占卜,证明羊在华夏先民心目中有通天地之神力。
  二、商周青铜羊尊的本质分析
  商代时期,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西北羌族,他们在畜牧业中羊类的放牧占有极大比重。故甲骨文中殷人所谓羌者即带羊字,为牧羊人之意。殷朝通过大规模战争征伐羌人,俘获之后作为奴隶用于祭祀,故羌人当时是奴隶的别称。而羊作为羌族的图腾出现在商周青铜羊尊上,其用意不仅是通天地,更深刻的含义是强大部落文化征服弱小的历史演进。羊的形象表现在国之重器中,是对其他部族起精神威慑作用,并且带有强烈政治约束力的一种特殊手段。
  商周以后,羊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和主要功用,亦随着政治趋向统一,即寓意“吉祥美好”。羊图腾崇拜的传统观念在华夏先民中根深蒂固,而吉祥、正义的寓意自春秋以后更加表现显著,以至于绵延了各个历史时期至今。《说文》中有“羊,祥也”之说,可见古文中“羊”与“祥”二字相通。吉祥的礼俗中常用羊做牲,羊也因此而成为吉祥、福祉的象征。甲骨文中象征美好的“美”字,就是呈头顶大角的羊形。同时在中国民俗中,“吉祥”更是多被写作“吉羊”。
  羊自古为人类饲养的六畜之一,是与华夏先民朝夕相处的好伙伴,是儒雅温和、温柔多情且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华夏先民创造它在青铜羊尊上的形象,其目的在于趋利避凶、抵御祸害和凶恶力量对他们的侵扰。羊从“温顺动物”转化为“保护神”的华丽转身,在包含了原始社会思维模式的同时,也表现了华夏先民崇拜的心路历程。
  三、商周青铜羊尊的传世经典
  据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后发现,商周青铜羊尊有圆腹或方腹,形象有羊的通身或羊首,表现有一羊、双羊、三羊或四羊。其中三羊的形式表现较多,这可能与《易经》中的“三阳开泰”有关。三羊谐音为“三阳”,《易经》云“正月为泰卦,三羊生于下。”意指“冬去春来”。其称爻(yáo)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祥之像,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而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十月为纯阴之象的坤卦,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为春天开始,有“吉亨兴盛之象”。故古人取“羊”谐音“阳”,称为“三羊(阳)开泰”,意有好运即将降临,寓意春季来临、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之景象,后用以正月岁首颂辞,喻一年吉兆。
  四、馆藏经典羊尊欣赏
  “四羊方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十大传世国宝之一。1938年湖南宁乡出土,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为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重34.5千克,方口边长52.4厘米,高度58.3厘米。大沿,口沿外侈,长颈,高圈足。颈部饰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肩部四角为四卷角羊头,羊头与颈伸于器外,羊身与腿附于尊腹和圈足。整器纹饰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该尊以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而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亦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该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以两次分铸技术铸造而成。全器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彰显了极其高超的铸造艺术水准。
  “三羊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青铜器传世经典佳作之一。高52厘米,口径41.2厘米,重51.3千克。大口广肩,厚唇外折,短颈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饰三只高浮雕卷角羊头,腹部肥硕,纹饰华丽。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有两周凸弦纹,中有三个等距离较大圆形孔,是为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下部回纹地饰有六组兽面纹。整尊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造型端庄富丽,制作精美。
  此尊经过两次铸造而成,反映了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智慧与技巧,表现了当时极高的冶铸工艺水平。通过大口、广肩、低体、高圈足、圈足上三个大孔,以及繁缛的纹饰、华丽庄重的造型等特点判断,它应属商代晚期器物。   “三羊饕餮纹尊”湖南省博物馆藏
  我国同类出土铜尊中最高大的一件,又称牺首兽面纹圆尊。1967年湖南华容出土,为商代后期盛酒器。高73.2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31厘米。大敞口,折肩、折腹、高圈足。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饰兽面纹。肩部有三个圆雕的羊首,以及三只相间排列的立鸟。云雷纹为地,纹饰粗大,尤其是地纹,比一般的铜器更加粗大。腹部和圈足间有三个铸造时范模垫片留下的很大的“十”字形镂孔,为保持器物的整体美感还特别做成了规范的形状。而鼻端、嘴角、角根等处兽面纹部位均饰有小的乳钉纹。该尊与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四羊方尊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代表了湖湘文化在早期青铜时代最高的艺术与科技水平。
  “青铜三羊尊”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器。1980年重庆巫山出土。通高42.8厘米。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商末文化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体现了浓郁的巴蜀特色。此尊应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它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与商文化的关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青铜三羊尊”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藏
  高33.1厘米,口径39.2厘米,重11.3千克。大喇叭口,方唇,束颈,折肩,腹微弧下收,高圈足,圜底。底饰大方格纹,颈部饰蕉叶纹,下饰夔纹一周,雷纹衬底。肩饰对称的三组饕餮纹,各组饰一凸起的羊首,界以扉棱,雷纹衬底。腹饰鸟纹一周,其下饰三组饕餮纹,均以扉棱为鼻界,雷纹衬底。足部饰对称的饕餮三组,也以扉棱为鼻。
  “兽面纹羊首尊”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80年陕西城固龙头镇出土。高25厘米,口径18.3厘米。此尊为商中期酒器。敞口,束颈,弧肩,鼓腹,高圈足。颈饰弦纹,肩置三个等距高浮雕卷角羊首装饰,羊首间饰以夔纹,上下界以联珠纹。腹饰兽面纹,圈足有三个圆形镂孔,其下饰夔纹。器型古朴,纹饰精致。
  “饕餮纹铜羊首尊”邯郸市博物馆藏
  1975年武安市赵窑遗址出土。商代礼器(盛酒器)。高21厘米,口径25厘米。大敞口,束颈宽肩,硕腹,圈足。肩部饰三个突出的羊首,腹部饰三组饕餮纹。圈足有三个十字镂孔,并饰弦纹两周。本尊造型稳重,纹饰繁缛,线条俊挺,充分体现了商代青铜器铸造高峰匠师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青铜兽面纹羊首尊”香港佳士得拍品
  高37.4厘米。2013年5月香港佳士得港币2227万元拍卖成交。此器原为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1989年前馆藏,并著录于1989年东京出版《中国の工芸:出光美术馆藏品图录》,以及1959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出版的《殷周青铜器と玉》。尊撇口,高颈,折肩,腹下敛收,高圈足外撇,有三孔。通体雷纹锦地纹饰。口沿下饰蝉纹,颈饰夔龙纹,肩高浮雕三个卷角羊首,间以夔龙纹。肩至足圈分别置四条棱戢,饰双目巨大的分解式兽面纹。
  “青铜羊首兽面纹尊”中国财税博物馆藏
  西周时期酒器。大口、鼓腹、低圈足,上饰两羊首。羊首兽面纹主要分布在河南郑州、安阳殷墟、陕西西安和宝鸡一带,西周早期时才扩展到湖南宁乡、江西遂州、山东滕州等地。它们采用传统制作工艺,追求模拟和夸张、变形等特征手法巧妙构思,做工精细,作品极富层次感,完美体现了东方的和谐中正之美。
  “双羊尊”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
  通高45厘米。商代晚期酒容器,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筒形口,腹为双羊前躯相背状。羊角大弯曲,尊口下饰弦纹、龙面饕餮纹。羊颌下及腹下饰扉棱,象征须和腹部垂毛。上部饰龙面纹,腹饰鳞纹,腿饰龙纹。双羊相背相连托起尊筒且十分有趣地共用四脚,充分展现了华夏先民写实和浪漫的艺术风格,极为罕见。
  “三足羊尊”安徽省寿县博物馆藏
  此尊堪称淮夷文化的绝作。1975年12月出土于安徽省寿县肖严湖,国家一级文物。通高11厘米,口径9.2厘米。此尊为春秋中期青铜器。差平盖,中置牛圆纽。一侧作绵羊尾状下斜,上饰勾连雷云纹,相对一侧有缺口与羊颈扣合。口沿铸凸棱一周,合入器身口内。器身直口,圆腹,一侧突出羊颈与器腹相通,上为绵羊头,三钩形足。
  “羊尊”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
  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高15.4厘米,长17.2厘米,宽7厘米。商代后期容酒器。此尊通体为绵羊形,背上为盖,盖钮为一立鸟,伏于绵羊颈部。羊头上的两卷角醒目,四蹄足较粗,尾低垂,其盖面饰有花纹,器身饰有龙身凤首的长形花纹。此尊通身纹饰十分精美,而华丽的动物装饰亦表现了强烈的吉祥寓意,使得此尊尽显祥瑞富贵之态。
  从以上12件传世商周青铜羊尊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中角造型形制多样,为区别兽面纹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其中下卷角的角形形制,似乎与商周时代的羊崇拜文化极有渊源。尽管下卷角兽面纹经常与其他动物纹饰交替搭配出现,但是羊角的特征仍然使得羊的形象占兽面纹的主体地位,其演进正是商周青铜器兽面纹发展史上的一条脉络,且文化构架就是羊崇拜文化。而作为这种文化的领军代表——商周青铜羊尊,它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必将深深植根于中国青铜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不息!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接上期)  清 唐艾《荷花图》 纸本设色 纵148.4厘米 横81.6厘米  此画取荷塘一角,红荷盛开,新荷残叶映带成趣,塘水清澈,水草飘动,呈现盛夏荷塘一派蓬勃的景象。此图用没骨法画成,荷花的染色,以粉带胭脂,由瓣头渐入而成。荷叶以浅色作底,又以深色渲染让出叶脉。  唐艾,生卒年不详,字子晋,号匹士,江苏常州人。工画荷花,与同乡恽寿平齐名,世有“唐荷花”、“恽牡丹”之称。传世作品有《莲花图》、
期刊
马是人类最早驯化并应用于征战、狩猎、竞技、交通方面的动物之一,马之矫健、英挺、忠诚与温驯,给人们以广阔的创作空间与灵感。如:秦始皇兵马俑陶俑的威武严整,东汉墓马踏飞燕铜雕的神采飞扬,敦煌北魏壁画天马彩绘的披云追风,显示了古拙阶段鞍马艺术的独特风采,以及仙道神话中的螭首龙身、人身马面等造型一直沿用至初唐。  唐代国力强盛,以马背坐天下的李世民让人将坐骑凿为《六骏图》高浮雕,置于昭陵以作永念。马的地位
期刊
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花、竹、菊花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自古以来人们爱兰、养兰、咏兰、画兰,古人曾有“观叶胜观花”的赞叹。人们更欣赏兰花以草木为伍,不与群芳争艳,不畏霜雪欺凌,坚韧不拔的刚毅气质,“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画
期刊
长沙市博物馆近年来征集到喻莘农《秋江垂钓图》和《松瀑亭隐图》两幅珍贵的山水画,两幅画虽然画面不大,但表现丰富,栩栩如生。  喻莘农,生卒年不详,又名雨田,斋名云草堂,江西南昌人。知名山水画家,上世纪30-70年代驰名江南,早期从事国画山水创作,尤其擅长临摹古画,所临摹复制明清山水画如仇英、袁江、袁耀作品,几可乱真。后从事湘绣绘画设计和国画创作。所作山水用笔辛辣苍劲,设色明快,曾与张一尊、陈白一合作
期刊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万国来朝,文化上海纳百川,中西交汇。此时铜镜艺术的发展走到了顶峰,最精美的铜镜还作为国礼远渡重洋。开发的心态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在铜镜的纹饰上也多有体现。隋唐铜镜一改两汉时期的神仙灵怪,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具写实风格的狮子、海兽、麒麟、天马、凤凰、青鸾、葡萄、荷花等大自然的灵禽瑞兽和花木虫草,优雅而奢华。而在此时,国力的强盛,文化的自信,造就了唐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在铜镜的体现上更为意味
期刊
清雍正青花花鸟图双耳抱月瓶  高22.3厘米。瓶身直口收颈,绘竹叶纹于其上,肩部及胫部分绘五出叶纹相对应;腹部两面分绘白头翁鸟立于梅枝、桃茎之上,姿态各异。底部露胎与永乐器同,故不落款,惟前后合胎方式与明初上下接胎工艺相异。所绘青花点染,仿永乐苏麻离青料之铁锈斑效果,施釉肥厚,白中泛青,为雍正官窑仿永乐青花之佳作。  清雍正青花八仙过海图杯两件  杯口径7.6厘米,敞口,斜直腹,圈足,外壁绘通景八
期刊
这是一件晚清浅绛彩瓷画师汪友棠绘制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荷塘清趣图纹盖缸。  汪友棠是浅绛彩瓷发展到中晚期的一位重要画师,作品后世流传众多,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题材。其虽师出浅绛彩瓷鼻祖程门门下,画艺在中后期浅绛彩瓷画师中亦堪称卓尔不群,但囿于中晚期整个浅绛彩瓷创作处于日落斜阳般每况愈下的大背景,其瓷作的水平往往良莠不齐,落于俗套者不在少数。那么,汪氏的此件作品水平如何呢?  且来欣
期刊
天然翡翠市场回暖 B货翡翠涨价2-3成  近期,翡翠市场回暖势头明显,并且非天然品的B货翡翠也因此受益,交易量大增,倍受年轻一族追捧;多数品种的价格同比上涨了2~3成,不过价差10倍,没有收藏价值。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B货翡翠的佩戴性价比不算高,几年后可能发黄变色,没有升值空间。  调查:网上少有自认B货 非天然者内部晶体错开或折断  如何区分B货翡翠与天然翡翠?如果是在广东的珠宝实体店或其他
期刊
在晚清近千名浅绛彩瓷画师与匠人中,顾海林、张肇源、程友石、胡友侬因其作品的雅致、文气而被浅绛彩瓷收藏者称为“浅绛四文士”,其中顾海林和张肇源因同在江西鄱阳云林阁绘瓷,被称为“云林阁二君子”。扬州派画家顾海林在鄱阳绘瓷本人曾有文章专门论述,本文再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张肇源。  张肇源,字云生,江西鄱阳人,与其父张拱陶皆为鄱阳书画名家。据《波阳县志》记载:张拱陶,绘画苍劲秀润,尤以山水画见
期刊
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在哪里,原始青瓷是在啥时出现的,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近年来,随着对浙江德清窑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湖州市德清县境内及湖州东苕溪流域等地陆续发现了数十处从商代中期到战国时期的古窑址,并出土大量品质较高的原始瓷标本。2008年4月,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学会联合主办的“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在德清县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