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的思考与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形式基础课的教学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本文从教学实际案例出发,将“形式基础“课从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点”,向专业课课程的“线”串联,再向专业教学体系的“面”辐射进行梳理。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理论到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环境设计;形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5-0102-02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好理论基础、较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个部分完成培养目标。“形式基础”作为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由“三大构成”向“形式基础”转变后,更大限度地开拓了学生的视觉语言、造型方法和想象创造力。在多年教学中,笔者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来阐述对于该课程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以及研究如何更合理地将形式基础课与环境设计专业课衔接过渡:从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点”,向专业课课程串联形成的“线”,进而辐射到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三大构成”到“形式基础”的转变
  “三大构成”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构成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称为“三大构成”。作为美术院校或美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三大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三者既独立存在又相辅相成。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理念的更新,使得在固有分块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显露出一些弊端:第一,学生从考前训练的临摹、写实的“具象思维”向概括、法则应用的“抽象思维”过渡,还不能完全理解和解决抽象理念及造型实质问题,课程实训无从下手,只能参照书本或网络资料,既没有创意也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第二,以往“三大构成”的教学是独立进行,每位老师有各自的教学方法,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也是独立命题,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其关联的规律。另外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形式法则的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第三,“三大构成“教学体系中,对于三门课程的课时分配基本是按照1:1:1的比例在划分,并没有注意到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和环境设计方向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内容配比上进行调整。
  中央美术学院的周至禹教授,率先改革教学内容,对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形式基础”教学课程及其理论体系。力求在延续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涵盖更多自由灵活的形式,从自然的形式阐释形式在自然中的功能、自然的形式对设计的启发。从艺术的形式阐述形式对于精神表现的作用,以及形式在艺术中的独特性;从设计的形式证明形式的设计效用,即形式的功能与审美作用,使学生能够从二维到三维,进而延续到对四维形式的关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把学科基础课这一个“点”的问题扎实解决。
  二、从“学科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
  (一)“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學生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存在一定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从自然与现实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形式,并且通过实训提高学生提炼形式秩序的能力,从而可以灵活地运用和创造形式。在了解形式的定义、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结构、结构与构成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教学实践环节从二维的形式开始介入。
  从自然事物和身边事物为着眼点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元素提炼,并用二维的形式进行表达。学生从堆放在教室角落的画架中发现了形式美感,用速写或摄影的方式进行观察并记录。通过框架、骨格的呈现以虚实进行点、线的表达,完成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从来源于自然的形式阐释形式在自然中的功能作用,及在后续课题延展及专业课学习中形式提炼能力的培养。
  (二)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的过渡
  学生入校时对所选专业有一个大致了解,但对具体的课程框架和方向的选择仍比较茫然。作为学科基础课就需要在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结合行业内的知名设计师、著名设计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可以从专业技能和设计思维的综合角度向专业课方向进行过渡与转化。苏州博物馆将现代主义和苏州建筑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外墙用灰色线条强调,突出了建筑物的形状。线条和块面构成的二维的形式,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东方美学,每一部分之间的尺度和比例关系都极为考究。在满足结构合理性的同时满足形式的审美。学生在分析研究了这一经典案例后,把案例元素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将形式要素通过形式美法则呈现出来。
  灰色和白色成为博物馆的主色调,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文化和特色相得益彰。对于色彩的形式当中灰度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中轴线上的八角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借鉴苏州传统建筑立贴式梁架结构,材料采用现代钢结构,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这一结构关系在学习三维的形式中分解与重组、尺度与比例、内部与外部等内容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同时对完成阿基米德多面体、柏拉图多面体的训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在现代的空间中,呈现苏州本身的同时诠释古典的东方园林精神。馆内空间的营造,园林的设计也为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思维形式中,维度的穿越、时间的要素等抽象概念时提供了恰当的实例同时也为后面的专业课程“空间构成”“园林设计”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完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激发创作灵感。其次,有了生动的案例,学生对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的分析,既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形式基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会对“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有很大的启发。最后,学生也可以对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以及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有了一定的思路,使学生不仅可以从“正向思维”,从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做一个过渡性理解,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分解一个已经完成的设计作品。从设计的形式证明形式的设计效用,即形式的功能与审美双重作用。在教学中关注艺术设计的前沿发展,用最新的艺术设计范例来阐释形式的功用,将形式基础和艺术设计联系起来,通过密集的艺术和设计范例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学生领略形式基础学习的目的。把“学科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串联起来,形成“线”的连接。
  三“形式基础”课程实训完成从“点”到“线”到“面”的拓展
  在前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对形式及形式的提取和重组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完成了“形式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点”的对应。在“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的过渡过程中,完成了“线”的串联。学科基础课不能脱离专业课独立存在,同样专业课的教学也需要形成一个体系来完成培养目标。而全过程评价体系是过程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日常表现,态度、成就、反思、情绪和策略等,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和反思并得出的持续性评价。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是及时发现问题或获取信息及时反馈,使学生了解知识,熟悉并掌握知识的一个系统的评价过程。因此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全过程评价模式,将这一模式应用到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基本特征,明确学习目标和知识点之间的结构与联系,设计适用于专业类课程教学的学习环节。
  笔者在2020年6月,在网络平台上观摩了由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的教育创新项目“室内设计6+”2020(第八届)联合毕业设计毕业答辩。通过观摩学习到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全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也颇受启发。在这些优秀毕设中,看到学生从对课题意义的解读,到方案实施前的市场调研、业态分析、项目背景、面临问题的剖析都十分详尽。从境内外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与课题命题相关的内容着手获得解决措施,进而对方案进行演绎。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科基础课作為连贯课程体系开端的起始“点”应当培养学生所具有的能力。在挖掘到切入点之后,做各项数据分析进而确立方案。通过学生的陈述、指导老师的讲解、点评嘉宾的建议,全方位地对方案深入了解。
  这样的学习过程为今后在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研究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向和思路,在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渐进式形成的过程中,由学科基础课到专业课过渡的这条“线”就完成了对整个专业“面”的辐射。除了将学科基础课的教学和实训课题与后期的专业课实训课题相结合,甚至还可以将最终毕业设计的方向倒推式贯穿每门课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使学生在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中根据实训项目的侧重点不同,既对本门课程有所了解,也对前后课程的关联有所认识,这样整个课程体系就与评价体系完成了对接,同时当学生在着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时也不会无从下手,而是可以条理的梳理这四年的学习成果。对整个专业的学习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今后的就业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总之,形式基础课作为对三大构成课程的改革,作为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的重要衔接部分,对课程设置、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比例分配等多方面的整体改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改革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改革的目的也是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和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秉持这一原则,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相信会逐渐摸索着出更加科学适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至禹.形式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欧阳安,许妍.立体构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3]郭宜章,郑家桢,杨思宇.平面构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4]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宏玉)
其他文献
[摘 要] 受新冠疫情影响,为落实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政策,全国高校采取了远程网络教育的模式。本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了解了615名本科学生对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学习效率、知识点掌握程度、课程资源及平台技术能够显著预测网络教学满意度;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满意度、接受度较高,学生满意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疫情促进了网络教学的迅速发展,也给今后高校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
期刊
[摘 要] 以长沙医学院118名来华医学留学生为对象,初步探讨了来华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研究来华医学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现状、确定学习目标能力、选择学习方法能力、监控学习过程能力、评价学习效果能力五个方面,进而提出了来华医学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医学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100
期刊
[摘 要] 本科生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一直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本文以我校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中央赛道建设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组设置为背景,以地下建设课程组同学为实践对象开展了的本科生小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探索方面主要采用了课程内容兴趣调研与分析、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创新、课程内容讲解模式改革和课程考核模式变革的探索;在思考方面,根据两届同学的实践结果,发现小
期刊
[摘 要] 2020年全国毕业生总量预计超出2019年40万人左右,2020年初的疫情中,在中央战略部署下全民抗疫,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此特殊时刻更需迎难而上,不断思考、学习和提升,让此次疫情成为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响应中央号召,完成毕业生的稳就业工程。   [关键词] 辅导员;毕业生;就业;担当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5 [
期刊
[摘 要] 地方高校外语教学存在一些惯习与误区,究其原因,与教师缺乏自主专业发展的条件不无关系。随着慕课资源日益丰富,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条件大为改善。文章从动态评价视角审视慕课平台外语类课程资源,剖析其多维优势中介特质,尝试探索慕课环境下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可为途径。   [关键词] 慕课资源;动态评价;优势中介;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
期刊
[摘 要]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作用至关重要。针对新农科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培养体系、考评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设置特色优势学科、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制、构建竞赛式交流学习体系、构建多样化的考评方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农科;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 教育事业为百年大计之本,是国家民族兴旺的标志。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探究了研讨式教学模式,以期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以往招生考试评价制度与现有学习课程设计两方面因素综合导致了我国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预期渐行渐远。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模式弊端很多,如学生缺乏独立思维能力、课堂活力不够等。与此对应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
期刊
[摘 要] 对集宁师范学院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当地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进行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园艺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园艺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
期刊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并强调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明确了方向。新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数据间的关联性、潜在应用价值凸显,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径。本文以大数据为基础,提出“三扶”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探索精准资助育人新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 资助育人;大数据;扶贫;扶智;扶志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高水平人才,必须抓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证券投资学”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但目前挖掘和拓展得还不够。本文从“常识、初心、专业、梦想”的视角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看多中国,做多中国”的底层逻辑;识别高质量发展公司,搭乘中国经济发展顺风车既需要眼光,更需要坚定的信念。最后就进一步加强“证券投资学”课程思政教学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