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02
素质教育的时代,教育的侧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只有创新性的人才,才能在步入社会后,真正地解决实际的问题。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过多地看重升学率,以高考分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预设好的知识点,对考点外的知识往往不会投诸精力,因此,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阻碍,语文教学现状堪忧。巧预设、妙生成不仅仅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更符合现代化教育理论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预设情境,促生成
每一篇课文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故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缺一不可,尤其是后两个,对于学生的精神塑造以及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预设情境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以及内容的生成。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课堂,也应该融合着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精神体验,而这种精神体验的获得离不开教师预设的相关情境。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可以看出苏轼那时是一种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呢?”一部分同学认为这是积极的、洒脱的人生态度,而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笔者就可以根据预设的情境将教学目标顺利地达成。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肯定每个学生的独特理解,充分给予他们以鼓励,不再桎梏在一种教师讲述、学生记忆的单纯教学模式中,这样才会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将情感触点进行预设,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对古代诗人或者是词人的情感有所把握,进而受到古人高贵精神品质的陶冶,在思想上得到净化和洗涤,使他们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鼓励质疑,促生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思考则源于质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要充分地发挥其引导作用,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逐渐养成质疑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一个有利的契机,创建质疑氛围。课堂是一个灵动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即便教师做出多么精心的预设,也很难对课堂中学生的个别状况做出准确预设。教师要在课堂中运用教学艺术,立足新的生成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调整预设,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
例如,在结束《祝福》这篇课文教学时,我抛出“造成祥林嫂死亡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我预设的结论是:“封建礼教对于劳动妇女的精神上的毒害以及封建思想的罪恶。”但是在课堂上,有位同学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悲剧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以及对祥林嫂的不同情,他的残暴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还有的同学认为古代妇女讲究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而她的改嫁便是促使她悲剧的原因;还有的同学认为她的婆婆的无耻造成了她的悲剧。学生个体的智慧是教师没有办法进行预设的,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个性思想的闪耀,课堂才熠熠生辉。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讨论祥林嫂悲剧的课堂意义随之浮现出来。教师要特别鼓励那些有自己的创新思想、不盲从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对自己的预设做出调整。
质疑能力的培养是课堂生成的主要途径,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对文本产生深入的独特见解,才能找到新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对于文本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延伸。
三、拓展体验,促生成
教师在预设内容的时候,要立足于高中生的实际,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做出拓展预设,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发挥想象,积极思考,提升语文素质。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文中,毛泽东选取了秋季中的典型意象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例如山、林、鹰等各种大气磅薄的意象。这些意象意境开阔,更能表现出词人对革命的抱负,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那种伟人的情怀。如果有的学生不能将其理解透彻,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初中阶段接触过的《沁园春·雪》,在两首词的对比中去感受毛主席当年英姿勃发的气概和豪迈大气的情怀。这两首词都集中地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词风,都抒发了同样的革命情怀和远大的抱负,故而在这样的拓展中学生就能很容易体会到毛泽东的那种“我主沉浮”的豪情壮志。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灵动的变化过程,既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又需要把握好课堂上的生成点,针对高中生的实际设计预案,预设好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中生成创新点,适当地拓展资源,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素质教育的时代,教育的侧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只有创新性的人才,才能在步入社会后,真正地解决实际的问题。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过多地看重升学率,以高考分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预设好的知识点,对考点外的知识往往不会投诸精力,因此,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阻碍,语文教学现状堪忧。巧预设、妙生成不仅仅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更符合现代化教育理论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预设情境,促生成
每一篇课文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故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缺一不可,尤其是后两个,对于学生的精神塑造以及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预设情境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以及内容的生成。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课堂,也应该融合着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精神体验,而这种精神体验的获得离不开教师预设的相关情境。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可以看出苏轼那时是一种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呢?”一部分同学认为这是积极的、洒脱的人生态度,而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笔者就可以根据预设的情境将教学目标顺利地达成。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肯定每个学生的独特理解,充分给予他们以鼓励,不再桎梏在一种教师讲述、学生记忆的单纯教学模式中,这样才会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将情感触点进行预设,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对古代诗人或者是词人的情感有所把握,进而受到古人高贵精神品质的陶冶,在思想上得到净化和洗涤,使他们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鼓励质疑,促生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思考则源于质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要充分地发挥其引导作用,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逐渐养成质疑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一个有利的契机,创建质疑氛围。课堂是一个灵动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即便教师做出多么精心的预设,也很难对课堂中学生的个别状况做出准确预设。教师要在课堂中运用教学艺术,立足新的生成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调整预设,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
例如,在结束《祝福》这篇课文教学时,我抛出“造成祥林嫂死亡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我预设的结论是:“封建礼教对于劳动妇女的精神上的毒害以及封建思想的罪恶。”但是在课堂上,有位同学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悲剧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以及对祥林嫂的不同情,他的残暴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还有的同学认为古代妇女讲究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而她的改嫁便是促使她悲剧的原因;还有的同学认为她的婆婆的无耻造成了她的悲剧。学生个体的智慧是教师没有办法进行预设的,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个性思想的闪耀,课堂才熠熠生辉。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讨论祥林嫂悲剧的课堂意义随之浮现出来。教师要特别鼓励那些有自己的创新思想、不盲从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对自己的预设做出调整。
质疑能力的培养是课堂生成的主要途径,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对文本产生深入的独特见解,才能找到新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对于文本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延伸。
三、拓展体验,促生成
教师在预设内容的时候,要立足于高中生的实际,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做出拓展预设,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发挥想象,积极思考,提升语文素质。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文中,毛泽东选取了秋季中的典型意象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例如山、林、鹰等各种大气磅薄的意象。这些意象意境开阔,更能表现出词人对革命的抱负,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那种伟人的情怀。如果有的学生不能将其理解透彻,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初中阶段接触过的《沁园春·雪》,在两首词的对比中去感受毛主席当年英姿勃发的气概和豪迈大气的情怀。这两首词都集中地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词风,都抒发了同样的革命情怀和远大的抱负,故而在这样的拓展中学生就能很容易体会到毛泽东的那种“我主沉浮”的豪情壮志。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灵动的变化过程,既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又需要把握好课堂上的生成点,针对高中生的实际设计预案,预设好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中生成创新点,适当地拓展资源,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