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你能写几和“走”有关的词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peng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宇,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他给大家上了一堂名为《表意焦虑》的作文课,讲授的是如何打破思维局限,建立生命感受的事儿。
  和“走”有关的词我们被陆地限制了这一天听老师上课的是省实验中学的学生,师生之间是第一次见面。没有PPT,只是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田宇的这节课很传统。
  师:提到现在的作文,大家都感到很头疼。首先是老师头疼,从评卷的情况来看,学生写的作文基本都是“三无”产品:无所思、无所感、无所想。学生也很头疼,每次面对试卷上的那道命题,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写什么;即使知道写什么,也能一句话说完。
  (众生笑)
  田宇看了看同学们,询问原因,有的同学说是因为词汇量小。
  师:真的是像英语书面表达一样,因为单词量小吗?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做一个实验,在10分钟内,看一看你能写出多少个和“走”相关或者是意思相近的词,这个实验有3位作家也做过。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首先我来给大家做一个提示:行;行拆开两个字:彳亍;趋;也可以是多音节,踽踽独行等。我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见无人应声,田宇就点了语文课代表的将,一位女生来到黑板前。同学们开始搜肠刮肚,努力地找寻着和“走”相近相关的词,听课的一些老师也开始在纸上写起来。
  师:我刚才说的同学们都可以写,只要是你听到的,那也就是你的。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一次精神突围,如果你写到20个,你就是作家的水平了。
  1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上写了11个和“走”有关的词。
  师:暂时我们放过这个词汇,因为我们只是要进行精神突围。我想强调一下,前3分钟,大家跟作家的词汇量基本等同,甚至要优于作家。前3分钟,作家写10个左右,最多的写了12个。然而在后两分钟左右,作家的词汇量突然喷薄而出。这是为什么呢?我现在让大家做一件事情,你就会略微明白一点。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我们所写的有关“走”的词汇,以陆地为参照的勾掉。
  说完,田宇手起笔落,勾掉了课代表写的第一个词,徘徊;接着是第二个词,蹒跚;再下来是第三个词,散步。
  师:现在我手中的粉笔就好像是屠刀啊。学生们与此同时也在用自己的笔“砍”着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词汇。
  很快,黑板上的11个词都被划上斜线。
  师:现在,剩下5个词汇的同学请举手。
  田宇看了一下,没有同学举手。
  师:看来我们都被陆地局限了,我想问一下,天空不能走吗?水上不能走吗?这样的词又有多少呢?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呢?
  生:没有把空间打开。
  生:脑袋中就想着走在陆地上了,思维受到了局限。
  师:好。那我再问一下,时间不可以走吗?经历是不是走?过日子是不是走?外在的时空能不能走?心灵能不能走?
  那我们看,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行走,又有哪些词汇。如果现在再给大家5分钟,你的笔会不会停下来呢?我们缺少词汇量吗?不是,我们缺少的是参照系。所以,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是,当我们失去了其他的参照的时候,我们的表意上自然而然就处于一种状态,叫做焦虑。
  表意焦虑,这种焦虑困扰着我们,也困扰着所有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一般写作文没什么想法的时候,都会说生搬硬套终于凑够了800字,结果你自己都不忍心读,然后你让老师读。
  生:因为老师为难我们啊!
  将勾掉的词汇在不同时空复活
  师:刚才有同学说,老师为难你们,那么好,今天思路打开了,看是不是一种为难?写什么不可以?心若在,一切皆可写。心若往,哪个地方不可以去呢?那么我們从这样一个小小的训练当中可以体会,其实写作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现在,我们来做一件事情,我们刚刚勾掉的这些词汇,能不能作用于其他的时空或内在的时空呢?这回我们看一看是不是勾错了,现在我们让这些词汇复活,去除空间遮蔽,去除时间遮蔽,去除心灵遮蔽,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呢?
  在复活词汇前,我们来做一件事。请问各位几天是几号?
  学生中只有几个人答得出来。
  师:请问今天是星期几?
  众生:星期五。
  师:现在人的生存感,只有星期几,这是职业时间,很多人都已经没有了生命时间的概念了,没有时间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建立自己的生命感受。
  同学们,现在我们在进行突围的时候,该如何去做呢?我们能不能够把它放置在其他的空间,其他的时间,或者放置在我们的内心当中?
  现在,同学们随意说黑板上的一个词,并要求要写的范围,老师把这个词复活一下。
  生:徘徊,要描写—个人的心灵。
  师:我现在年龄就徘徊在32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我这个人非常怀旧,怀旧的时候我把自己的生命分成了上半场和下半场,32岁正好是上下半场的分界点,我也不希望我多活。这个时候我们看,我还在以无比眷恋的姿态,在等待上半场重新回来,但下半场不等我,早已悄然开始。所以这就是一种生命的感受。好,接下来我要出一词,找一位同学来复活:蹒跚。
  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会攻克一道道难题,可以说我们在蹒跚前行。
  师:可以,没有问题,用在我们生活之中,生活本身就是时间感受,同学们,蹒跚在心灵感受当中有没有应用?你行路的艰难,会不会在心灵的世界里步履蹒跚呢?蹒跚可以复活!那散步可不可以呢?也可以。以此类推这些词其实都可以复活的。
  把主语换成物进行第二次精神突围
  师:我们让词汇复活起来,可是从中我们也看出了艰难,下面让我们再突破一个层次。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外在的事物有不走的吗?你随便说,可以为难我。
  众生摇头。
  师:那么外物的“走”和“我的走”是否可以构成一致呢?我们都知道一句成语:“一叶知秋”,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一叶知秋还是有些狭隘的,因为落叶在每一个时间点上都有一个落点,一片叶子的运动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运动,在写外物的时候,其实是在写我自己。
  刚才我们做的主语都是我,我在精神世界里的突围,现在我们将主语换成“物”,物在世界当中的展现也是我的突围。你能感受世间万物有多少?无涯无际,你又能涉及多少呢?那就是自己的东西。
  你的心灵世界当中的词汇是否贫乏,心灵的感悟是否像作家那样敏感?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内外世界是不等同的,那怎么办?我们不妨借助事物来进行第二次精神突围。
  因为写作不是跟老师学,老师是业余的,写作的根本是跟大师学,作家教你学写作,而不是我们教你学写作。所以同学们,我们在这个时候,这种我们自我精神建造过程,其实无非是找到一个合适的价值点,而切入到我们内心当中有哪些地方被遮蔽或者说模糊不清的地方。
  生:我写的词,一米六,一米七,写一个比较欢乐的事。
  师:如果进行精神突围的话,先是突破时空。阳光明媚,树影婆娑,但那影子映照的无非是中午太阳的短小,那里边有一个晃动不清的影子,那影子里有一个一米六或一米七的间距,这个间距让我感觉到,他身形在我的心灵深处,事实上就是在慢慢地体悟着时间变化的长短,长与短无非是内心当中一种快乐的体现,那么我们在快乐之中收起的是一片绿叶和满天的阳光。
  众生鼓掌。
  师:我今天以口头作文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这个词按照我们精神突围的方式,应该怎么把它写出来。有几路进入到时间和空间都比较束缚,接下来进入到心灵状态,再转出来,再回到最初描写的对象,刚才的思路就是这样。
其他文献
【真题回放】  题目一:  请以“读书 实践 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 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写作点拨】  2016年北京中考作文与前两年一样,仍然是由“情境写作”与“大作文”两部分组成,但每一板块都有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四个写作命题情境的创设,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宽
如果出现  只在  你正重复着  无人理解的失落  你会猜  后面谈笑的人群  眼前駛过的列车  那里面是否有我  你会找寻  虽然从不回头  在见不到我的每一条街  每一处风景是我  我不存在  你看到什么  我就是什么  (指导老师:刘丽星)
【真题回放】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①瞬间,也拥有丰盈的过去。   ②突破,意思是打破,如困难、限制等;突破,是做不敢做,不愿做或没做过的事情;突破,是破茧成蝶。   请根据上述文字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题目要包含词语“瞬间”或“突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名师
摘 要:《聊斋志异》中有十余篇小说写到了“小人”故事。这些身形极小、活动复杂的“小人”来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的“小人国”的世界,属于母题研究范畴中的“小人国”母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 “小人” “小人国” 母题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数十篇直接或间接描写“小人”形象的作品。此处“小人”并非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而是指形体极小的人
一条鱼  住在北冰洋里  它只有  七秒钟的记忆  七秒钟过后  一切又是新的  永远不会无聊  可是  这条鱼  把每一个七秒钟  都用来想一件事  “上一个七秒钟,  我到底干了什么?”  (指導老师:施燕)
散文1:感受自然  草的味道  丁立梅   路边的草地新割了,散发出浓郁的草香。我有种冲动,想停了车,躺倒到草地上去,在那草香里打上几个滚。   怎么形容这香呢?还真说不好。它不似花香,染了脂粉味。它又不似露珠雨水,带着清凉。对,它似乎有种成熟了的谷物的味道,小麦,或是大豆。再闻,却又不是,它香得那么独特,风霜雨露、日月星辰的精华,全在里头。你不由得张大嘴,大口大口地猛吸,五脏六腑都被它灌得醉
摘 要:战国时代,谋士奔走劝说君王采纳自己的谋略以实现自身价值。在《战国策》中表现尤为突出的便是苏秦和张仪,他们各自的主张也成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对立策略——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就更值得拿来仔细研究和分析,便于学习其中思维、立场和角度分析。本文重点从劝说秦王、楚王、齐王、赵王来对比分析苏秦和张仪的说服方式。  关键词:苏秦 张仪 秦 楚 齐 赵  战国策士奔走游说,劝服君王采纳自己的策略,不仅能
一枝花和另一枝花  共同生长在  窗外那棵树下  他们近在咫尺  却又彼此孤立  风和雨  诉说它们的距离  日和夜  酝酿出怒放生命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在深不见底的泥土下  它们手拉着手  一天又一天  (指导老师王瑶)
“這世上的孤独/我需要再等待/等待,永久的等待……”  (引用歌词,引入话题,巧妙而吸人。)  黄绮珊的这首《等待》是为了等一个人而吟唱。其实,一个人值得等待,人生任何值得拥有的美好,又何尝不值得等待呢?  (由诗及诗意,由等人及美好,在反问中提出中心论点。)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曾是被古人所称作的“人生四大美事”。只是,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四件美事,哪一件能够随随便
摘 要: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盖瑞·斯奈德大多数诗歌的主题是自然、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读他的诗我们可以闻到静谧的自然气息。同时,笔者发现他的许多诗歌体现了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一种权力关系。一方面,人类想要通过捕猎、压制动物,以达到主宰自然界的目的;另一方面,动物界中的“动物凝视”表达了它们的愤怒和反抗,以及对人类主体地位颠覆的愿望。对人类主导地位的质疑以及动物主体地位的肯定反映了盖瑞·斯奈德人类和动物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