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构建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响,河道生态化治理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议题。城市水体生态环境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对其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具体的设计方法跟实例。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河道治理;设计方法
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一面镜子,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浓厚的“水情结”,喜欢逐水而居,滨水而栖,特别是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民来讲,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在城市中蜿蜒流淌的条条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一、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二、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三、具体案例
某镇位于某市郊区北郊,东临长江口,西与嘉定毗邻,北与太仓接壤。近年来,该镇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型生态城镇,对区域内四条河道召开生态治理。
1、河道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被破坏,河道生态性很差。
高速发展的经济、过度饱和的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地块的开发建设将地表绿化几乎全部破坏,河道淤积与水质污染致使河道中各种水生物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构建。
(2)河道坍塞情况严重,河道淤积,调蓄量和引排能力大大降低。
目前大部分河坡由于受水流冲刷侵蚀,致使岸坡掏空、坍塌情况较为普遍,河道淤积逐年加重,水体流速较低,另外河道中的淤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影响了河道中的水质。
(3)岸坡杂乱,景观效果相对较差。
由于未经整治,河道的岸顶和河坡均不同程度存在杂草叢生、垃圾遍地、违章搭建等情况,河道的景观性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地区规划需求。
2、设计理念围绕“水质净化、生物宜居、水土保持以及景观协调”的目的,以生态多样性为原则,在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为基础上,充分发挥水与生态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岸坡绿化力求生态修复,使河道恢复自然风貌,有效发挥多层次复合生物净化系统的净化效能,实现生态修复的功能优势。
3、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了水生态系统与陆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这样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该镇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
4、河道护岸形式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5、仿生环境构造
种植水生植物是本工程仿生环境构造的重点,水生、湿生植物种类配置应根据河道具体的立地条件、功能及生态建设要求来确定,植物配置应师法自然,仿照相同立地和气候类型条件下自然植被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进行配置。本工程水生植物主要种植于河道常水位以下岸坡上,即标高2.3~2.8m。根据不同水生植物适宜条件、功用,选用种类及品种。挺水植物根据植株的种类及特点进行配置,沿常水位线由岸边向河内形成梯次,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6、生态林带布置
岸坡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在接近常水位线的位置以耐水湿生植物为主,即草滤带,使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千屈菜、海寿花等挺水植物为主。河道3.0m至坡顶,该部位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域。该河道两侧绿化景观与该河西侧的市区人行步道相遇,步道两侧有生长茂盛的白杨林、香樟、无患子、桂花、紫薇林,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
四、结束语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 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邵利萍.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
[2] 王建新,邱俊杰,孙逾越,何萍.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水体总氮、总磷等指标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
[3] 朱永祥,彭月琴.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河道治理;设计方法
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一面镜子,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浓厚的“水情结”,喜欢逐水而居,滨水而栖,特别是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民来讲,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在城市中蜿蜒流淌的条条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一、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二、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三、具体案例
某镇位于某市郊区北郊,东临长江口,西与嘉定毗邻,北与太仓接壤。近年来,该镇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型生态城镇,对区域内四条河道召开生态治理。
1、河道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被破坏,河道生态性很差。
高速发展的经济、过度饱和的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地块的开发建设将地表绿化几乎全部破坏,河道淤积与水质污染致使河道中各种水生物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构建。
(2)河道坍塞情况严重,河道淤积,调蓄量和引排能力大大降低。
目前大部分河坡由于受水流冲刷侵蚀,致使岸坡掏空、坍塌情况较为普遍,河道淤积逐年加重,水体流速较低,另外河道中的淤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影响了河道中的水质。
(3)岸坡杂乱,景观效果相对较差。
由于未经整治,河道的岸顶和河坡均不同程度存在杂草叢生、垃圾遍地、违章搭建等情况,河道的景观性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地区规划需求。
2、设计理念围绕“水质净化、生物宜居、水土保持以及景观协调”的目的,以生态多样性为原则,在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为基础上,充分发挥水与生态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岸坡绿化力求生态修复,使河道恢复自然风貌,有效发挥多层次复合生物净化系统的净化效能,实现生态修复的功能优势。
3、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了水生态系统与陆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这样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该镇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
4、河道护岸形式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5、仿生环境构造
种植水生植物是本工程仿生环境构造的重点,水生、湿生植物种类配置应根据河道具体的立地条件、功能及生态建设要求来确定,植物配置应师法自然,仿照相同立地和气候类型条件下自然植被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进行配置。本工程水生植物主要种植于河道常水位以下岸坡上,即标高2.3~2.8m。根据不同水生植物适宜条件、功用,选用种类及品种。挺水植物根据植株的种类及特点进行配置,沿常水位线由岸边向河内形成梯次,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6、生态林带布置
岸坡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在接近常水位线的位置以耐水湿生植物为主,即草滤带,使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千屈菜、海寿花等挺水植物为主。河道3.0m至坡顶,该部位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域。该河道两侧绿化景观与该河西侧的市区人行步道相遇,步道两侧有生长茂盛的白杨林、香樟、无患子、桂花、紫薇林,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
四、结束语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 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邵利萍.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
[2] 王建新,邱俊杰,孙逾越,何萍.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水体总氮、总磷等指标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
[3] 朱永祥,彭月琴.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