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通感”指导朗读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把干涩生命的文字变得丰满、鲜活,让文字背后飘渺的世界变得逼真可感。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然而在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它却在逐渐淡化,成为了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技能。
  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很多无效地朗读指导。我们曾经见到这样的朗读指导:有位老师在教学《燕子过海》时,学到“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一句时说:这句话是写燕子很累了,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很累很累的语气。很累很累的语气是什么样,我想我们老师也无法准确地说不清,再有如果此时学生刚刚上完一节轻松地音乐课,哪会有很累很累的感觉,又如何会将这种感觉带到文章中去?
  还有老师指导学生读《桂林山水》中优美的写景语段,说:桂林山水写得非常地优美,让我们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桂林山水,面对的只不过是一些很抽象的文字罢了。在这样的学生面前,“美美”两字成了徒有虚名的“美丽外表”。
  类似这种读出什么什么感情的朗读指导,我们时常在一些朗读指导课上会听到。我不禁心生困惑,不顾学生阅历积累、情感体味,而盲目让学生读出什么什么感觉,似乎是空谈。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呢?
  第一,借助视觉“通感”,运用想象调动画面感。
  学生朗读时,如果大脑中缺乏画面、缺少意境,内心里便会缺失体验,从而无法将自己与文字融合,声音单薄无力,缺少韵味和内涵。运用想象激起头脑中的生活画面,诱发学生的视觉印象。此时抽象的文字后面的浮现出了画面,逐渐清晰,甚至活动起来。这时候再趁机让学生朗读,由声音承载的意境就会从单薄走向丰富。
  如《林海》一课,有一句:“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再如《赤壁之战》中的一个教学片段:“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这两个教学片断都可以调用视频资料,丰富学生视觉印象,而后指导学生带着画面感来朗读。
  为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留心生活,积累生活画面。同时,教师也应当有预设的精选画面视频,丰富学生的视觉印象。为有意境的朗读做好铺垫。
  第二,巧借情感“通感”,发挥联想迁移情感,实现体验共鸣。
  例如《爱莲说》一文,要指导学生读出对莲花的喜爱之情,不能单纯强调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非作者,如何体味作者心情,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调动自己喜爱自己某件物品时的感觉,提示学生带着你那种感情感觉来读。反复的读,学生自然会较容易地融入文中,通过声音传出喜爱之感。
  第三,巧借技巧“通感”,运用范读熏陶,实现抑扬顿挫。
  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声情并茂、和谐婉转的范读,能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学生顿觉身临其境,神思遐想,似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不由自主地伴随着配乐轻声朗读。在现今网络多媒体发达的时代,心情愉悦、紧张、低沉、悲伤等等,或节奏轻快缓急的优美泛读材料非常丰富,给学生创造条件,经常范读熏陶,有针对性模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各种朗读模仿中,实现朗读技巧的领悟体味。要比我们教师抽象的说教指导,更便于学生练习朗读。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在朗读中“得他滋味”,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在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在朗读指导中,我们教师不能盲目抽象地说教,而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画面和情感体验,泛读听读的积累,打通学生生活画面、情感体验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希望“通感”能架起这座桥梁。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能力层级要求高、难度大的一道试题,考生丢分严重,其实诗歌鉴赏只要掌握了答题的模式与技巧,便可轻松应考。以下便从考点解读、丢分原因、备考方案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解读,结合历年高考的出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高考不外乎四个考点
期刊
在我们的学业评价中,“分数”与“素养”是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分数”与“素养”之间又关系密切:“分数”体现着“素养”,“素养”化形为“分数”。要展示一个人的素养,我们往往要说说分数。  考查学生素养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有的途径不便去走,相比之下,看分数差不多是上策了。所以,在升学之路上,录取学校先瞄准的就是分数,分数达标便一路绿灯;分数不达标,那就靠边去吧。这样一来,很多人都以分数来论英雄了
期刊
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大的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价值观,关注着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着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个性发展,不同的学习方法,更关注着学生在发展中的自尊与自信。更详细一点说,我们关注了学生的智力类型,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处境与感受。总之,最后我们将会把关注置于对每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习中的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熟记。只有在熟记的基础上才能使知识灵活运用,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编写故事法的奥妙在于寓教于乐,让人轻松愉快地记住无聊乏味的材料。不过,最好自己动手编写,那样,不仅加速了对材料的记忆,想像力和创造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现举一些例子,一起快乐地学习语文。  1.鲁迅《呐喊》小说集篇目:《明天》《端午节》《故
期刊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古往今来的诗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也是最富有文学意味的体裁,近年来高中教学越来越重视诗歌教学,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几乎都有诗歌的教学内容,再加上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现代诗
期刊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以前的教学方法,靠单一传授来完成教学任务,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究新的有效的高中课堂教学是我们所有高中教师的当务之急。  优化高中课堂教学,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好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是
期刊
一、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1.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
期刊
“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爱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陶行知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他爱国、爱民、爱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少学生一提作文便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在老师布置作文任务时便如临大敌,写完作文时便如释重负,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写作时缺了一些东西,而学生在作文中缺乏的东西又往往体现了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缺乏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存在无话可说,无材可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基本上是天天在
期刊
一、书写使人悦  即通过书面整洁,书写的美观,字体的规范、行款正确的魅力来激起阅卷人愉悦的情感。书写是文章的脸面,这个“脸面”明晰、美丽,“貌若西施”,就会使阅卷人一见钟情,阅卷人就会在愉悦之情中对你的文章产生一种“偏爱”。相反,这个“脸面”龊龊丑陋,形同嫫母,阅卷人就会立即产生一种厌烦感。第一印象不好,即使你的文章内容再充分,他们也不愿细读,不忍卒读,更不愿研读,下笔误判,岂能怨人?丑陋,是“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