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是一个过程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ao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古往今来的诗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也是最富有文学意味的体裁,近年来高中教学越来越重视诗歌教学,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几乎都有诗歌的教学内容,再加上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可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高考也一直强调诗歌鉴赏的考查。而诗歌的语言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正因为诗歌语言的前两个特点,学生常常会对诗歌产生畏惧心理,觉得很难透过简练的诗句读出诗人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更不用说答题了。怎样才能让学生面对诗歌题目不慌张、胸有成竹呢?读懂诗歌是解答诗歌题目的基础。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地读懂诗歌?在几年诗歌教学的探究中,我渐渐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
  读诗首先要看题目。题目就如人的双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双眼我们可以稍微窥见一点人的内心,而诗歌的题目往往也有它独特的作用,大部分诗歌的题目是其内容的概括,譬如杨万里的《暮热游荷池上》,由题可见该诗写的应该是诗人在炎热的傍晚在荷塘旁游玩时的所见所感。也有的诗歌题目点明了诗歌的类别,譬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从题目可判断该诗是送别诗,送别诗一般是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或者是临别的勉励等等。当然也有些诗歌的题目并没有实质性的意思,譬如李商隐的《锦瑟》,因为诗歌需要一个题目于是就用开头的第一个词语来充当,这样的题目对读懂诗歌并没有帮助,但是这类题目在诗歌中仅仅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诗歌题目对阅读诗歌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读诗歌必须先读题目。
   第二步要关注诗人并注意诗歌是否有给出注释。对于一些较为熟悉的诗人,就可以充分利用对他生平的了解来辅助解读诗歌,而注释往往是对诗人的简单介绍或者书写作者写作的缘起,注释对读懂诗歌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这其实也就是运用了诗歌阅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使得解读诗歌有了一定的依托。譬如: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诗人欧阳修是非常著名的北宋诗人,是学生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注释说明了了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境况,由此可以推知“金笼”以及“林间”的特殊含义从而断定诗人要借画眉鸟表达的真正情感——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渴盼。如若没有联系作者的生平并及时注意到注释就很难精确把握诗歌主旨了,由此可见读诗必须关注诗人,充分利用注释。
  第三步是通读诗文,关注那些关乎于情感的字词。有些诗歌会用比较直白的字词来表达表达情感,或者用主观色彩比较浓的词语去修饰诗中物象,抓住了这些关于情感的字词就等于拿到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第四步,找出主要意象,注意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这样的意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再结合第三步判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缘景明情”。
  意象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要判断诗人的情感意象是最可靠的依据。抓住意象的特点就能看清诗歌的意境,把握了意境诗人的情感也就呼之欲出了。
  读诗,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一步步冷静细心地去完成,而这几个步骤之间又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充利用诗人给出的每一份信息,仔细揣摩每一个字,就一定能体味到诗中真意。诗歌读懂了,面对课堂中老师的提问与试卷中的题目才有可能从容不迫。
  有人说过:“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也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种类。”学习诗歌确实很重要但也相对困难,学习诗歌需要我们一路摸索着前进。
  
其他文献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然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老师如果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到会学,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两年多以来,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获得一些体会和经验。  一、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恰当的利用
期刊
现在实行的新课程教学和以往相比,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
期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书中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以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苏联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写出苏联时期斗争的艰苦和那个时代的美好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早年丧父,12岁被母亲送去车站食堂洗碗,饱受苦难。后到发电厂
期刊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而言的,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教学活动中怎样促成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语文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空间也更大。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对改变课堂教学低效和无效的状况,更好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做一名“有效的”教师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担负着巨大而神圣的使命。所有的教师都会对他们所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一些
期刊
高一作文训练的重点在记叙文,记叙文的重点在写人叙事,写人叙事的精彩之处往往在细节,细节描写对于提高记叙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及典型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步感知,何谓细节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
期刊
第一方面: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的含义;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能力层级要求高、难度大的一道试题,考生丢分严重,其实诗歌鉴赏只要掌握了答题的模式与技巧,便可轻松应考。以下便从考点解读、丢分原因、备考方案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解读,结合历年高考的出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高考不外乎四个考点
期刊
在我们的学业评价中,“分数”与“素养”是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分数”与“素养”之间又关系密切:“分数”体现着“素养”,“素养”化形为“分数”。要展示一个人的素养,我们往往要说说分数。  考查学生素养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有的途径不便去走,相比之下,看分数差不多是上策了。所以,在升学之路上,录取学校先瞄准的就是分数,分数达标便一路绿灯;分数不达标,那就靠边去吧。这样一来,很多人都以分数来论英雄了
期刊
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大的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价值观,关注着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着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个性发展,不同的学习方法,更关注着学生在发展中的自尊与自信。更详细一点说,我们关注了学生的智力类型,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处境与感受。总之,最后我们将会把关注置于对每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习中的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熟记。只有在熟记的基础上才能使知识灵活运用,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编写故事法的奥妙在于寓教于乐,让人轻松愉快地记住无聊乏味的材料。不过,最好自己动手编写,那样,不仅加速了对材料的记忆,想像力和创造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现举一些例子,一起快乐地学习语文。  1.鲁迅《呐喊》小说集篇目:《明天》《端午节》《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