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矛盾”,破难点

来源 :求学·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ucard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历史高考试题虽然都在变化,但始终坚持素养立意,依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对主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此,复习主干知识点,突破知识重难点是高考历史复习的主要方向。主干知识和重难点有很多,如何理清知识线索,建立知识网络,记牢、吃透它们呢?
  其实,历史知识有其内在联系,抓住主干知识的联系点即可执牛耳,理清脉络,破解重难点。如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年高考必考模块,破解这一重难点的关键就在于抓住其“矛盾点”,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本文将以此为例,展开说明。
  一、立足“矛盾点”,理清知识线
  秦朝统一以后,创建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此后,围绕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这一制度不断被统治者加强与完善。
  1.君权与相权之争:君主专制的加强
  君主专制的加强集中体现在相权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秦朝时设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西汉初年,政治制度多沿袭秦朝。汉武帝时,频繁更换宰相,并设“内朝”牵制“外朝”,为后世设新职、分相权开了先河。
  隋唐时确定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保证君权的独尊。
  宋初以“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朝一改以往做法,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造成了相权反弹。到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令、左右丞相行宰相之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罢宰相,由皇帝亲自理政。明成祖后,形成内阁,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但实际上只有建议权,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中央与地方之争: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央集权的加强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王国势力被削弱,封国名存实亡。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将全国分成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以后,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由郡县两级制變成州郡县三级制。
  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为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广泛的措施。政治上,削实权,实行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派通判监督;军事上,收精兵,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财政上,制钱谷,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绝大部分转运至中央。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朝建立后,为改变行省权力过大和过于集中的问题,明太祖废行省、权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各自分立,相互牵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清朝大体上沿袭了明朝地方行政的基本制度。
  3.理清脉络、辩证分析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历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依照时序理清历史脉络,明确把握这一趋势,有意识地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此外,还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评析具体制度,牢固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念。例如,唐代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在现实政治的实践中,唐代三省六部的运作机制逐渐成为传统和“法律”,对君主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注意方法技巧,提高备考效率
  在复习备考重难点时,除了抓准内在联系点,构建知识网络,还应当注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使复习事半功倍。
  1.深挖核心概念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区分历史概念的异同,根据核心概念所辐射开来的历史知识进行透彻分析。内涵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含义,而外延包括历史事物的背景、结果、影响、评价等。
  例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并存,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有权力最后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它的外延包括该制度演进的历程及其影响等。此外,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又存在明显差异,君主专制主要反映为皇帝个人专制,集中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进;中央集权则主要反映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集中体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搞清楚概念之间的区别,能够在做题时避免混淆主题、张冠李戴的现象。
  2.善用思维导图
  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思维导图。
  3.巧用表格归纳
  (1)将具有共性的信息加以归纳,找出其共同特征和内在趋势。例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演进可以归纳如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唐 宋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道 路 行省 省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演变的几大规律。
  ①县级行政区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域;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由二级制转变成三级制;③最高层行政区由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变,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将不同的信息加以对比,归纳出差异化特点。
  例如,为直观了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进程,可以设计表格,对比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依据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照山川地理形势划分
  官员权利和待遇 受封诸侯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各种特权 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实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作用和影响 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 郡县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精选例题演练,提升应考能力
  【例1】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例2】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丞、右丞等多名官员,开会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的演变( )
  A.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是相权被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例3】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并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解析】
  例1:材料主要信息是秦汉三公九卿有时“职无常守”“有职而无权”或“有实权而未授职务”,反映了相权受到约束,体现了君权专制,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官员选拔、世袭贵族势力无关,排除A、D两项;也不能体现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排除B项。
  例2: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演变,体现了相权被分割、君权得到加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D项与题目无关,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法治特点,故排除B项;A项的表达过于绝对化,可排除。
  例3:材料描述了唐代三省运作的机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监督,加强了君主专制,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D项正确;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官僚制度的开端,故A项排除;据材料“再下达尚书省执行”可知B项错误。
  【答案】1.C 2.C 3.D
  【例4】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國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域划分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域划分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解析】
  (1)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要完整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可知汉朝增加了郡的数量,在郡之上设立监察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据材料一“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可知二级制到三级制之间反复循环;据材料一“东汉末年……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可知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得出虚化高层政区;“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域划分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得出行政区域划分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3)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二是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答案】
  (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之间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域划分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3)基本规律:加强中央集权是主流;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
其他文献
治世之学,当以致用为本,而行政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行管”)就是一门研究实用的治世之学的专业。乍一看,此专业似乎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其实,它可是离“公考”最近的专业。何出此言?且看下文。  学习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行政管理,要管的就是各级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事务。大至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小至物资的管理,都与行政管理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行管学子既要胸怀天下,关注
期刊
高职批是所有录取批次中最后进行录取工作的批次,招生院校多且参差不齐,招生人数也多。  该批次在全国各省有两种招生形式实行分类招生。一是参加高职批次的分类报名、考试,这对成绩平时处于高职批次的考生来讲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可以避免高考激烈的竞争。二是参加高考,成绩达到高职批次线,填报志愿也能够被录取。近几年各个省(区、市)高职批次录取中,进入征集志愿的院校数量很多,征集志愿依然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也很
期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目前,这类题一般是从所考查的文言文中选择2个句子,句中常常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历史文化常识、特殊句式等。解题时,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准确使用“留、删、改、
期刊
作為开阜时间仅百年的港口城市,青岛的历史并不算悠久,但它已在这百余年的进程中逐渐发展成了如今人们眼中的新一线城市。  自1984年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青岛的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青岛的GDP总量突破了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北方经济重镇名不虚传;作为中国蓝色经济的发源地,青岛不断向海图强,如今已完成多项综合海试任务,并在海水稻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第十八次会议
期刊
面对寒假的到来,估计很多同学想要玩耍的心早已按捺不住,想着放假后“先玩够再继续学习”或者“我过了年就学”,但这很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过度放松的状态。  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寒假巩固自己在高三上学期学习的知识的话,那寒假就会成为下一学期学习的助推器。当然,适当的放松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例如,我习惯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的几天充分放松心情,而当寒假正式开始,我会尽快克服身体和心理的惫懒,合理安
期刊
“这个寒假还得努力啊!”看着自己的成绩单,我叹了口气。几次大考成绩的排名都是年级两百多名,这样的成绩远远够不上我的理想大学——浙江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努力真的有用吗?我问自己。拿到成绩后,有那么一瞬间我想到了放弃,可是回望我过去疯狂刷题、背书的场景,我明白我的脚步不能停歇。停止努力,就是宣告我之前的所有付出通通作废。在最紧要的关头,我不能放弃。而寒假,正是我“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学会做计划 
期刊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启动上海、浙江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20年,第二批改革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而第三批改革省市也将陆续公布选考科目要求……  为什么要实施高考改革?新高考和传统高考有什么区别?怎样选科更适合自己?想必同学们心里有许多疑问。接下来,请跟
期刊
2019年12月,位于武汉的七所名校陆续发布通告:“七校联合办学”暂停招生,联盟内2018级学生不能再跨校辅修双学位。这七所名校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它们都是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大学。  “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  “七校联合办学”也叫“武汉七校联盟”。联盟规定:七校各自拿出本校特色优势专业联合办学,七
期刊
高考一轮、二轮复习,是全面吃透教材的最佳时机,是全面复习知识的好机会,同学们要用充足的题量把理论转化为能力,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和地方高考卷中,经常出现涉及“元素、化合物及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化學反应原理”“工艺流程”的综合题。这类题具有形式新颖、信息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把常见的重难点融合在一起,同学们在复习及考试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因此,同学们往往很苦恼,很想得分却总是
期刊
填报志愿是高考录取前的重要环节,考生和家长都格外慎重:是报考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呢?是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还是自然科学专业呢?是以个人的兴趣为方向,还是更多地考虑以后的就业形势呢?  一代名家梁启超的九名子女人人成才,又各有所长,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俊秀”: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學家;次子梁思永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参加过淞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