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却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建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见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还是学生自身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一个持久而辛苦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总是充满乐趣的,也有很多枯燥乏味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学生若是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攻克难关的决心,他们就很容易灰心丧气、逃避困难,这对他们的成长发展是极不利的。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领路人的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当好领路人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意识。这样,我们就能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事半功倍。
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1.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2.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了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首要条件是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ax2+bx+c=0(a≠0),①的两根如果相等,那么b2=4ac;如果方程①的两根之比为1:2,那么2b2=9ac;引导学生先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方程①的两根之比为m:n,那么mnb2=(m+n)2ac,然后证明这一结论。这种教法,显然比直接出示题目,再演绎证明更创新思维。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题最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冈西中心校)
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建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见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还是学生自身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一个持久而辛苦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总是充满乐趣的,也有很多枯燥乏味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学生若是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攻克难关的决心,他们就很容易灰心丧气、逃避困难,这对他们的成长发展是极不利的。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领路人的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当好领路人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意识。这样,我们就能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事半功倍。
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1.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2.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了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首要条件是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ax2+bx+c=0(a≠0),①的两根如果相等,那么b2=4ac;如果方程①的两根之比为1:2,那么2b2=9ac;引导学生先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方程①的两根之比为m:n,那么mnb2=(m+n)2ac,然后证明这一结论。这种教法,显然比直接出示题目,再演绎证明更创新思维。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题最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冈西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