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书院木铎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e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唯有卫国南部一个边疆小吏(仪封人),堪称知音。仪封人拜会孔子之后,出门就对仲尼弟子说:“天下无道很久了,上天将要以夫子作木铎来宣示大道。”(“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见《论语·八佾第三》)夏商周以金铎号令三军,以木铎宣告文政教化。两千多年来,这种木铎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的张岊(jié),即是一例。
  张岊是南齐朝廷司空,堪称重臣。齐明帝驾崩之后,东昏侯萧宝卷登基为帝。萧宝卷荒淫无道,害民误国,听不进贤臣片言只语。张岊心知回天乏力,不想坐待亡国,乃挂冠封印,归隐林泉。当他来到罗霄山中段光石山(今湖南攸县境内),见松萝葱郁,云岫千里,是修身养气佳妙处,乃定居下来。乡民渐知其博学宏达,乃将少年秀杰,送来求学问道。日深月久,聚徒渐多,堪称昌盛一时。后人将其讲学处,命名为石山书院。
  书院乃民间教育机构,本是伴随隋唐时期科举制而兴起的。中国官学(庠序之谓也)传统源远流长,民间教育庶几相当。孔子是第一个深刻影响历史的民间教育家,在他之前之后,广招徒众者为数甚多。世人皆以师门称之,诸如孔门、孟门、荀门,而无公认类称。科举制度,为下层士子谋官取爵大开门户。士民子弟,无缘跻身太学、国子监,只能就学于民间。服务于科举考试的书院教育,应运而生于闾巷山林。坊间认为,唐玄宗时代中书省建立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最早使用“书院”命名。那些民间学堂,于是攀鸾附凤,亦纷纷自名为某某书院。书院之名,渐次蓬勃于天下。
  张岊离京两年,南齐灭国(502年)。石山书院初兴于此际,繁荣于南梁时期。当时应无书院之名,后人回溯张门学堂,实际上乃一书院,于是追认其为光石山书院(简称石山书院)。湖南当地学者认为,石山书院早于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二百年,可谓书院滥觞,或系中国第一座书院。不管此说是否准确,可备专家参考。
  据说,张岊在光石山以养气修道为主,最后乘云登仙。他把亡国之痛、治乱之道、担当天下社稷的浩然之气,都留给了光石山子弟。聚首共学的弟子,或许有那么二三十人,平时多坐在泉边石头上,或倚在奇松古檀边,吟诵儒经道典。
  有人诵《论语》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人诵《庄子》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有人诵《礼记》曰:“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有人诵《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有人诵《墨子》曰:“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琅琅书声,随泉鸣鸟唱一起飘扬。
  到了讲授或讨论时,张岊随手摇动木铎。木铎声穿过树叶和草丛,压倒一切天籁,直入徒众心中。大家于是带着草木的芬芳,三五成群地来到讲堂,列队待命。张岊突然猛摇一下木铎,双目炯炯看着徒众,大声诵曰“大道之行也”,徒众齐声诵曰“天下为公”。张岊又轻轻摇动木铎,徒众伴随悠扬木铎声高声诵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诵毕,张岊猛摇一下木铎作结,徒众乃面向师尊依次就席,等待新的训示。
  张岊未必直接讲征兵收税、治水沃田,但所论凌云大道,句句都指向修身养气、六亲五伦、理政治国、经世致用。唯其如此,才有一代代学子慕名而来,拜倒门下。来时迷惘者,去时已明白。来时懦弱者,去时已刚强。来时暗昧者,去时已光明。来时狭隘者,去时已旷达。来时囿于一室者,去时已胸怀天下。一届届学子次第出山,那时尚无科举,有缘混上功名利禄者未必很多。但是,既经圣学洗礼,他们无论有无官爵,无论布衣绫罗,都是支撑家室闾巷、人间烟火的天柱,是宣说太平理想、大同憧憬的木铎。
  石山书院的房舍,早就消失在藤萝荆棘之中。作为文化符号的书院,却被一代代描述、传颂。从唐至清,记载石山书院的典籍代代相传。当今研究石山书院的学者和文章,更是遍地开花。前些年,攸县人民政府,不惜巨资,在县城攸州公园内,重建石山书院,乘云远去的张岊,终于捧着木铎重回人间。
  今日贤达,犹若当年仪封人,感奋于木铎者,何止万千。圣人木铎,不唯可震云破雾,尤可穿越时间,直抵心灵,成为华夏命脉。
  美术插图:张友宪
其他文献
这儿,是茶峒。   有一“小溪”,下午我去了,真真切切的,是沿着“小溪”边走着的。   是去“三不管岛”的路边,豆蔻年华,手中握的,是我握不动的画笔。因为它们画的是沈从文的《边城》画面。   这画面是诱人的,您看: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
期刊
冬至夜里,一辆长长的列车驶过美丽的东北平原。   这节车厢里原本也热热闹闹的,这时突然安静下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车厢内一瘸一拐地慢步行走,所至之处,乘客纷纷拿起手机。他最后停下来了,站在一家三口身旁,开始收拾自己塑料袋里的行李。他应是无钱买坐票,只能站着。这节车厢内的人都沉默不语,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心中波澜不惊,和外面的世界形成强烈对比。列车驶入了一条很长的隧道中,黑漆漆的,让人想起什么。 
期刊
我生长在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菜园,菜园里最常见的也就属大葱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放学回到家,闻到一种清香,心想:“哎!又放葱,虽然闻着很清香但并不好吃啊!”然后,有多慢走多慢,来到厨房,问道:“妈,您做的什么饭啊?”“等会儿你就知道了。”妈妈回答。   “您又放葱了吧!”我说。妈妈自言自语了一句:“居然忘记买面条了,不过没事,我们家有面条机。”“面条!”我很不耐烦地说道,“又是面条
期刊
麦收之后,暴雨就是常有的事了。   在某个午后的暴雨来临之前,它会给足暗示,譬如天上翻卷的铅云,空中凌乱的烈风,地上焦灼的蚂蚁,水里停食的游鱼。即便粗心的农人没有注意到这些,那么也會有闪电和雷鸣做最后的提醒——当然,这提醒特别的急促,像戏剧里大人物的出场,要在一阵响锣鸣鼓之后。   豆大的雨滴断珠似的洒下来,砸在地面上弹出灰尘来,屋顶上一阵急促的“啪啪”声,鸟儿叽喳一通乱飞,射入林子里,家禽家
期刊
在山城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深深浅浅的巷子,特别是自上而下都是由石梯铺成的巷子。每每看到这样的巷道,我便喜欢用深和浅来形容。而有个地方的巷子不同,人们用宽和窄来定义它,那便是成都的宽窄巷子。   当我站在宽窄巷子的路口时,我先选择的是宽巷子。走进宽巷子,吸引我的有很多很多,错落的复古院落,各具特色的小吃摊、私房菜馆、民俗餐饮、休闲茶馆、特色客栈、小清吧,尤其诱人的还是那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味儿的成都
期刊
北有故宫,南有肃雍。听说浙江东阳有个肃雍堂,“开门见山”的典故由此而来。   《肃雍堂记》载:“肃,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乐之所由生也。”卢氏自古宗儒学,敦礼教,兴书院,乃典型的书香门第。徜徉在肃雍堂,仿佛看见历史的时光,黑色的匾上,油漆层层剥落,呈现出毫无规则的白色和灰色,像花脸一般。窗门、门厅、彩灯、横梁、柱子、房顶,精美的木雕无处不在,就连不起眼的隔扇、裙板上,都雕着漂亮的图案
期刊
七十多岁的岳母来我家小住的时候 ,晚上去得最多的就是到高邮净土寺塔广场听戏,一连去了好几次。回家后,她把听戏的感受告诉岳父,她说那儿的夜晚,广场上到处是人,是歌声,个个穿得漂漂亮亮,人人露出开心微笑。   岳父、岳母所说的戏,与传统意义上的戏不同。地点不在剧院,也不在室内,在市民广场;没有舞台,平地就是舞台;演员没有戏剧表演服,穿的是平常衣;没有道具,如果说有道具的话,只是一个简易耳麦和小小的扬
期刊
有一年,我到酒埠江纸厂做临时工。那天,天还没有亮,母亲和三姐、四姐送我来到村口。在村口我朝前紧走几步,再回头望着母亲和姐姐,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來。我泪眼蒙眬地坐上了去酒埠江的船,耳边只听见“嘭嘭嘭”的引擎声。  没多久,船停靠在一个小码头上,这时上来一位眉目清秀的农家姑娘,看上去与我一般年龄,个子比我稍矮一点。她上船后朝四周看了一下,就径直朝我走来,坐在了我的旁边。船行了一阵,她与我说起话来,还问了
期刊
说起雨,奶奶曾经三番五次地给我讲一个夏天的故事。  那时,我大概还没上学,奶奶领着我和姐姐回娘家。从我们住的祁家窝棚到奶奶的老家炮屯有二十多里,奶奶领着我们“走毛道”(小路),身边是漫无边际的青纱帐,没想到遇上了一场豪雨。只听奶奶说,那场大雨下得沟满壕平,而且下了鸡蛋那么大的雹子。奶奶一手一个,领着我们跑到一棵树下,把两个小脑瓜儿揽进她的怀里,任凭雹子往她脑袋上砸。不知道雨下了多久,地上水流如注,
期刊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通过山川、风俗、人物和文化等多种途径表现出来。例如人们往往会说,温婉的苏州、悠闲的成都、大气的北京、现代的上海、厚重的西安等。  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个小地方,虽说这地方不大,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有着秀丽的山川、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情、悠久的文明,综其魅力与特点,我给它找了一个词——清凉。  这个地方叫攸县,是湖南省株洲市所辖的一个县。  清凉的攸县,呈现在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