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妹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年,我到酒埠江纸厂做临时工。那天,天还没有亮,母亲和三姐、四姐送我来到村口。在村口我朝前紧走几步,再回头望着母亲和姐姐,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來。我泪眼蒙眬地坐上了去酒埠江的船,耳边只听见“嘭嘭嘭”的引擎声。
  没多久,船停靠在一个小码头上,这时上来一位眉目清秀的农家姑娘,看上去与我一般年龄,个子比我稍矮一点。她上船后朝四周看了一下,就径直朝我走来,坐在了我的旁边。船行了一阵,她与我说起话来,还问了我许多问题,我家在哪里、多大年纪、读了多少书等等。她还自我介绍了一番,说她家就住酒仙湖边上,距刚才上船那里不远,家里有哥哥和妹妹,父亲在修拦河坝时殉职。我听后很是感慨。临下船,她告诉我她叫水妹,还邀我以后去她家做客。
  我惊羡于水妹的胆大与坦诚,也因为她的相邀,去了一次她家。
  水妹见我来了,脸上写满了喜悦,她热情地迎接我。她说大哥去山外了,妹妹在琴陂上学,家中只有她和母亲。我朝四周看了看,这个屋场只有几户人家,水妹的家靠在路口。
  在水妹家门口有一桶山泉水,我顺手拿起水瓢,舀着就喝。这时,水妹端了一杯热茶出来,正好看见我拿瓢舀水喝,嗔怪道:“你爬了山,出了汗,不要喝冷水,对身体不好。”我对她嘿嘿一笑,说:“不怕呢,我喝惯了的。”
  坐了片刻,水妹说带我去湖里捕鱼,我便跟着她穿过一片竹林。在一个湾里泊着一条小船,上船后,水妹对我说:“我去撒网。”我问她:“你也会撒网?”她颇有信心地回答:“当然会,不信,等下看吧。”说着,她双手握篙,往岸边一点,小船就出了湾,并在不远处停下来。她用篙固定住小船,然后从船舱里拖出渔网。接着,她双手拖着渔网,“嗖”的一下抛出去。没一会儿,她又把渔网拉上来。水妹撒网的姿势很美,只撒了几网,就捕获了不少鱼。
  捕了鱼后,水妹又把船拴在刚才停泊的湾里。在回来的路上,我提着鱼,她唱着民谣小调:“攸河的水哟清又清,一年四季哟流不尽。源头来自哟太和山,流呀流到哟酒仙湖。攸河边上哟一少女,常在河边哟浣衣裳。一日里遇到哟后生崽,相约私订哟好百年,好百年。”
  不知不觉就到了她家,我在水妹家吃了饭,下午又乘船回到了酒埠江。离别的时刻总要到来,水妹有些不舍,她问我:“你还来吗?”我朝她使劲地点了点头。
  船慢慢开走了,水妹站在码头上朝我挥手,并大声地说着什么,但船已开远,我再也听不到了。我回头看,水妹的身影慢慢变小,终于消失不见。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订婚   1985年正月十五那天上午,天空中飘飘洒洒地下着小雪,我和几个同学在离家不远的打麦场上学骑自行车。   我们轮换着学,个个都把外边的小棉袄脱了下来,只穿了一件红红的秋衣。正当我们学得汗流浃背时,母亲叫我回去。啥事?我很不情愿地问了一句。回去你就知道了,母亲笑着说。母亲说,咱对门的你杨叔,给你介绍了个对象,人家想见见你,走,回家换一件衣服再去。换啥呢,我去了。说着,我已走进杨叔
期刊
我爱喝酒,这习惯是母亲培养出来的。   以前,母亲是从不喝酒的,之所以后来学会了喝酒,要从我外公说起:父母亲结婚第二年,父亲过生日,便把外公请过来吃饭,母亲杀了一只老母鸡,弄了一桌子菜,爷爷奶奶特意作陪,因爷爷奶奶和父母都不喝酒,所以就忘了去小卖铺打酒,吃饭时外公也没做声,饭一吃完就回去了,爷爷奶奶和父母留他吃晚饭后再走,但是留不住。那天舅舅刚好去公社开会,傍晚到我家吃晚饭了才回去。舅舅一进屋,
期刊
丰衣足食了,都市的居民们有了在陶盆瓦缸里,侍弄花草树木的雅兴。于是,从者众多,业态兴隆。   盆景族从山谷中挖来一株兰草,从山岭上刨出一束映山红,从平原乡下移植来一根葡藤,从苗圃里买回一棵幼松,小心翼翼地植入那些彩绘过的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的盆中缸里,扶正苗木,虔心敬意地培土、浇水,而后摆放于狭小的庭院和局促的屋室里。从此,盆景的主人依四季之更替,将花盆在室内室外搬进搬出;随时令的变迁,适时地对苗
期刊
这儿,是茶峒。   有一“小溪”,下午我去了,真真切切的,是沿着“小溪”边走着的。   是去“三不管岛”的路边,豆蔻年华,手中握的,是我握不动的画笔。因为它们画的是沈从文的《边城》画面。   这画面是诱人的,您看: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
期刊
冬至夜里,一辆长长的列车驶过美丽的东北平原。   这节车厢里原本也热热闹闹的,这时突然安静下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车厢内一瘸一拐地慢步行走,所至之处,乘客纷纷拿起手机。他最后停下来了,站在一家三口身旁,开始收拾自己塑料袋里的行李。他应是无钱买坐票,只能站着。这节车厢内的人都沉默不语,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心中波澜不惊,和外面的世界形成强烈对比。列车驶入了一条很长的隧道中,黑漆漆的,让人想起什么。 
期刊
我生长在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菜园,菜园里最常见的也就属大葱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放学回到家,闻到一种清香,心想:“哎!又放葱,虽然闻着很清香但并不好吃啊!”然后,有多慢走多慢,来到厨房,问道:“妈,您做的什么饭啊?”“等会儿你就知道了。”妈妈回答。   “您又放葱了吧!”我说。妈妈自言自语了一句:“居然忘记买面条了,不过没事,我们家有面条机。”“面条!”我很不耐烦地说道,“又是面条
期刊
麦收之后,暴雨就是常有的事了。   在某个午后的暴雨来临之前,它会给足暗示,譬如天上翻卷的铅云,空中凌乱的烈风,地上焦灼的蚂蚁,水里停食的游鱼。即便粗心的农人没有注意到这些,那么也會有闪电和雷鸣做最后的提醒——当然,这提醒特别的急促,像戏剧里大人物的出场,要在一阵响锣鸣鼓之后。   豆大的雨滴断珠似的洒下来,砸在地面上弹出灰尘来,屋顶上一阵急促的“啪啪”声,鸟儿叽喳一通乱飞,射入林子里,家禽家
期刊
在山城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深深浅浅的巷子,特别是自上而下都是由石梯铺成的巷子。每每看到这样的巷道,我便喜欢用深和浅来形容。而有个地方的巷子不同,人们用宽和窄来定义它,那便是成都的宽窄巷子。   当我站在宽窄巷子的路口时,我先选择的是宽巷子。走进宽巷子,吸引我的有很多很多,错落的复古院落,各具特色的小吃摊、私房菜馆、民俗餐饮、休闲茶馆、特色客栈、小清吧,尤其诱人的还是那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味儿的成都
期刊
北有故宫,南有肃雍。听说浙江东阳有个肃雍堂,“开门见山”的典故由此而来。   《肃雍堂记》载:“肃,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乐之所由生也。”卢氏自古宗儒学,敦礼教,兴书院,乃典型的书香门第。徜徉在肃雍堂,仿佛看见历史的时光,黑色的匾上,油漆层层剥落,呈现出毫无规则的白色和灰色,像花脸一般。窗门、门厅、彩灯、横梁、柱子、房顶,精美的木雕无处不在,就连不起眼的隔扇、裙板上,都雕着漂亮的图案
期刊
七十多岁的岳母来我家小住的时候 ,晚上去得最多的就是到高邮净土寺塔广场听戏,一连去了好几次。回家后,她把听戏的感受告诉岳父,她说那儿的夜晚,广场上到处是人,是歌声,个个穿得漂漂亮亮,人人露出开心微笑。   岳父、岳母所说的戏,与传统意义上的戏不同。地点不在剧院,也不在室内,在市民广场;没有舞台,平地就是舞台;演员没有戏剧表演服,穿的是平常衣;没有道具,如果说有道具的话,只是一个简易耳麦和小小的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