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河灌区为了彻底扭转浪费水、水费拖欠等被动局面,采取了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引进节水新技术,奖励节水户,推进了全灌区的节水灌溉,增强农民节水意识,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措施;工程措施;节水技术;节水效益
【中图分类号】S27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2-0112-02
一、基本情况
博尔塔拉河(以下简称博河)灌区位于新疆西北之隅,灌区历史悠久,全灌区灌溉面积163.3万亩,灌区内有博乐市和温泉县,共管辖16个乡镇,农五师8个团场,现有农业人口26.3万人。灌区内有水库7座,总库容7129万m3,渠道15座,干支渠34条,建筑物786座。该灌区的基础上经过50年的不断扩建,改造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受财力、人力、物力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都缺乏控制性调蓄工作。灌区存在着工程老化失修,引水灌溉水保证率低等严重问题。大水漫灌,昼灌夜不灌等现象严重,致使灌区灌溉高峰期用水秩序混乱,枯旱显现频繁出现,在大量浪费水的同时,水费欠缴数额也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开展。再加之近年来大量适宜农荒地的开发,水资源日益短缺,已成为灌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节水灌溉,农业已势在必行。为了彻底扭转浪费水,水费拖欠等被动局面,自1998年开始,采用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新技术,在灌区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多种措施,推进节水灌溉
(一)管理措施
1.博河灌区现行管理体制为二级管理,是最高水利管理机构,管理灌区内一县一市和农五师八个团场的分水,配水工作,并管理灌区内中小型水库,中小型渠首,若干输水工程,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水利管理体制仍采用博河流域管理处为主的灌区管理体系,建立经济自主灌排区(SIDD)管理体系模式,从而逐步实现灌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产权关系明晰化。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后,安装量水设施,从而使得调水、配水与自主灌排区(SIDD)的运转结合起来。
2.健全群管网络,充分发挥群众管水节水的主力军作用,以乡镇成立了灌溉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乡镇支渠用水矛盾和村与村之间用水纠纷,以村成立灌溉管理小组,统一负责全村的灌溉管理工作,对跨乡镇的支渠管理协调小组,配备若干名支渠长,负责支渠用水管理。以生产队为单位,推选若干名灌水员,专门为农户灌水,灌水时间集中,地点集中,水量集中,实现了节约用水。
3.推广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全灌区实行了以支渠承包经营和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全灌区乡镇场实行了承包经营,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不仅解决了收费难的问题,还节约用水。
4.水价调高。2002年,灌区水价从0.032元/m3调为0.048元/m3,水价调整,激发了人们的节水意识,商品意识,用价格杠杆使全社会意识节约用水工作,采用节水新技术。
5.节水奖励。州政府规定,农牧民购买小型喷灌机,每台补助40%~50%的资金。
6.硬性规定。农业开发用水中有这样一条硬性规定,水土开发不配地表水,80%以上面积必须采用高新节水技术,综合灌溉定额不得超过480m3/亩,超定额按两倍收取水费。
(二)工程措施
1.博河灌区1997年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干、支、斗三级渠道全防渗目标。1998~2001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完工后,使灌区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了3~5个百分点,灌区平均利用系数达到了0.48,灌区毛灌溉定额由1998年的819m3降至为2001年的729 m3,根据典型灌区调查测算,灌区工程老损率平均降低了15%,年节水4.87亿m3,据估算,可增加农民收入63元/人,减少用水不合理支出14元/人。近几年标准化沟畦灌面积53万亩,占全州灌溉面积的32.5%,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20.31万亩,占全州灌溉面积的12.43%,已初步形成了以喷灌、滴灌为主,涌泉灌、软管灌等为辅的多元化高标准节水灌溉模式。
2.2002年开始实施博河灌区一期工程,累计投入1650万元,新修、改造了新布哈干渠,博北二干渠,七一干渠,乌北干渠,投资1660万元,对鄂托克赛尔水库、五一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一期工程完工后,年节水将达到1.76万m3,盘活固定资产1.26 亿元,渠系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灌区二期工程已开始招标,计划投资450万元。节水改造项目让农民得到实惠,更为重要的使生态得到了保护。
(三)节水新技术应用
1.该灌区从1998年现状年喷灌面积5万亩,占灌溉面积的11.32%。1998年8月31日,自治区星火计划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万亩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项目通过专家验收,建成1.5万亩喷灌田,使节水走在全疆前列,收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节水效果,受到农民的欢迎,并在2001年又实施了1.3万亩畦灌工程,另外采用标准沟畦技术将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灌区2005年现状年喷灌面积达到12万亩。
作物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生理生态需水特点,以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0%-80%作为下限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定灌水定额的节水灌溉模式。从1997年引进,已从最初的8.5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20.31万亩。膜下滴灌比大水漫灌亩节水量约40%左右,每亩节水费26元,一年可使农民节约资金500多元。博乐市贝林哈日莫敦乡决肯村的32户棉农笑得挺畅快,他们的500亩棉田用水只有290m3/亩, 每亩比周边棉农用水少了200多m3,每亩减少水费20元,每亩可节约5个劳动力,土地利用率提高
5%~7%,并防治了枯、黄萎病在大田传播,经测算,这500亩棉田亩产比普通棉田提高籽棉89kg(约450 kg/亩), 每亩增加产值310元。取得了较好的节水和增产效果。
2.干渠水位遥测系统,2005年灌区投资40万元,建立一套干渠水位遥测系统,各大干渠口和主要交接水断面的水位随时可从微机中查看,中心调度室可根据灌溉情况及时调配水量,减少了干渠因调度不及时,不合理造成的水浪费。
3.节水灌溉示范区,2005年建成了博乐市5个节水示范点,灌溉面积20.31万亩,水的利用率由0.4提高到了0.75以上,对灌区节水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达到了“示范——辐射——推广”应用的目的。
三、节水效益
1.节约用水量巨大。博河灌区2005年工程项目实施后,灌溉定额290m3/亩,年节余水量1926万m3。
2.农民负担减轻。因节水直接减少农民水费支出92.45万元,棉花每亩增加产值310元。
3.农民节水意识明显增强,由于实行计量配水,按方收费的管理方法,
4.均衡受益,灌溉高峰用水平稳。
【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措施;工程措施;节水技术;节水效益
【中图分类号】S27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2-0112-02
一、基本情况
博尔塔拉河(以下简称博河)灌区位于新疆西北之隅,灌区历史悠久,全灌区灌溉面积163.3万亩,灌区内有博乐市和温泉县,共管辖16个乡镇,农五师8个团场,现有农业人口26.3万人。灌区内有水库7座,总库容7129万m3,渠道15座,干支渠34条,建筑物786座。该灌区的基础上经过50年的不断扩建,改造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受财力、人力、物力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都缺乏控制性调蓄工作。灌区存在着工程老化失修,引水灌溉水保证率低等严重问题。大水漫灌,昼灌夜不灌等现象严重,致使灌区灌溉高峰期用水秩序混乱,枯旱显现频繁出现,在大量浪费水的同时,水费欠缴数额也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开展。再加之近年来大量适宜农荒地的开发,水资源日益短缺,已成为灌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节水灌溉,农业已势在必行。为了彻底扭转浪费水,水费拖欠等被动局面,自1998年开始,采用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新技术,在灌区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多种措施,推进节水灌溉
(一)管理措施
1.博河灌区现行管理体制为二级管理,是最高水利管理机构,管理灌区内一县一市和农五师八个团场的分水,配水工作,并管理灌区内中小型水库,中小型渠首,若干输水工程,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水利管理体制仍采用博河流域管理处为主的灌区管理体系,建立经济自主灌排区(SIDD)管理体系模式,从而逐步实现灌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产权关系明晰化。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后,安装量水设施,从而使得调水、配水与自主灌排区(SIDD)的运转结合起来。
2.健全群管网络,充分发挥群众管水节水的主力军作用,以乡镇成立了灌溉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乡镇支渠用水矛盾和村与村之间用水纠纷,以村成立灌溉管理小组,统一负责全村的灌溉管理工作,对跨乡镇的支渠管理协调小组,配备若干名支渠长,负责支渠用水管理。以生产队为单位,推选若干名灌水员,专门为农户灌水,灌水时间集中,地点集中,水量集中,实现了节约用水。
3.推广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全灌区实行了以支渠承包经营和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全灌区乡镇场实行了承包经营,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不仅解决了收费难的问题,还节约用水。
4.水价调高。2002年,灌区水价从0.032元/m3调为0.048元/m3,水价调整,激发了人们的节水意识,商品意识,用价格杠杆使全社会意识节约用水工作,采用节水新技术。
5.节水奖励。州政府规定,农牧民购买小型喷灌机,每台补助40%~50%的资金。
6.硬性规定。农业开发用水中有这样一条硬性规定,水土开发不配地表水,80%以上面积必须采用高新节水技术,综合灌溉定额不得超过480m3/亩,超定额按两倍收取水费。
(二)工程措施
1.博河灌区1997年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干、支、斗三级渠道全防渗目标。1998~2001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完工后,使灌区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了3~5个百分点,灌区平均利用系数达到了0.48,灌区毛灌溉定额由1998年的819m3降至为2001年的729 m3,根据典型灌区调查测算,灌区工程老损率平均降低了15%,年节水4.87亿m3,据估算,可增加农民收入63元/人,减少用水不合理支出14元/人。近几年标准化沟畦灌面积53万亩,占全州灌溉面积的32.5%,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20.31万亩,占全州灌溉面积的12.43%,已初步形成了以喷灌、滴灌为主,涌泉灌、软管灌等为辅的多元化高标准节水灌溉模式。
2.2002年开始实施博河灌区一期工程,累计投入1650万元,新修、改造了新布哈干渠,博北二干渠,七一干渠,乌北干渠,投资1660万元,对鄂托克赛尔水库、五一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一期工程完工后,年节水将达到1.76万m3,盘活固定资产1.26 亿元,渠系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灌区二期工程已开始招标,计划投资450万元。节水改造项目让农民得到实惠,更为重要的使生态得到了保护。
(三)节水新技术应用
1.该灌区从1998年现状年喷灌面积5万亩,占灌溉面积的11.32%。1998年8月31日,自治区星火计划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万亩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项目通过专家验收,建成1.5万亩喷灌田,使节水走在全疆前列,收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节水效果,受到农民的欢迎,并在2001年又实施了1.3万亩畦灌工程,另外采用标准沟畦技术将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灌区2005年现状年喷灌面积达到12万亩。
作物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生理生态需水特点,以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0%-80%作为下限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定灌水定额的节水灌溉模式。从1997年引进,已从最初的8.5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20.31万亩。膜下滴灌比大水漫灌亩节水量约40%左右,每亩节水费26元,一年可使农民节约资金500多元。博乐市贝林哈日莫敦乡决肯村的32户棉农笑得挺畅快,他们的500亩棉田用水只有290m3/亩, 每亩比周边棉农用水少了200多m3,每亩减少水费20元,每亩可节约5个劳动力,土地利用率提高
5%~7%,并防治了枯、黄萎病在大田传播,经测算,这500亩棉田亩产比普通棉田提高籽棉89kg(约450 kg/亩), 每亩增加产值310元。取得了较好的节水和增产效果。
2.干渠水位遥测系统,2005年灌区投资40万元,建立一套干渠水位遥测系统,各大干渠口和主要交接水断面的水位随时可从微机中查看,中心调度室可根据灌溉情况及时调配水量,减少了干渠因调度不及时,不合理造成的水浪费。
3.节水灌溉示范区,2005年建成了博乐市5个节水示范点,灌溉面积20.31万亩,水的利用率由0.4提高到了0.75以上,对灌区节水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达到了“示范——辐射——推广”应用的目的。
三、节水效益
1.节约用水量巨大。博河灌区2005年工程项目实施后,灌溉定额290m3/亩,年节余水量1926万m3。
2.农民负担减轻。因节水直接减少农民水费支出92.45万元,棉花每亩增加产值310元。
3.农民节水意识明显增强,由于实行计量配水,按方收费的管理方法,
4.均衡受益,灌溉高峰用水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