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_la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国情怀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优秀歌曲、传统节日、经典诗词、爱国志士等多种课程资源,着力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24-04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以《文化生活》为例,探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助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歌入课,感受家国情怀的厚重底蕴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家国情怀当属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话语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家国情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在心中。爱家,爱国,爱国家,生生不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对家的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对国家的期许;“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是秋瑾报国的决心;“振兴中华”“天下为公”,是中山先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哪一位炎黄子孙,不希望祖国强大,不憧憬生活美满?在当代中国,传统家国情怀实现着现代转化,便是我们共产党人提倡的、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中国梦。在中国文明发展历程中,家国情怀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也即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社会的正向影响作用。
  在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可凭借的手段可谓丰富多彩,歌曲就是其中之一。荀子在《乐论》中曾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1]因为音乐不仅通过听觉器官“接于肌肤”,而且可进入内心深处“臧于骨髓”,如春风吹化万物一般影响人心。例如,《我的中国心》《爱我中华》《龙的传人》《华夏文明之歌》等歌曲,或抒情优美,或真挚感人,或激情昂扬,都可入课,掀起一阵阵“中国风”,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例如,在教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笔者播放歌曲《国家》: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 我爱我的家
  朴实的歌词和着悠扬的旋律行云流水般流淌,让我们的心灵荡漾着温暖。借此引领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厚重,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国家”一词由“国”与“家”两个字组成,无论拆分还是组合,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家”组成了“国”,“国”还原为“家”,家与国历来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不断显示出厚重的底色。任何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无不将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将这种无比宏大而细腻的情感归纳为“家国情怀”四个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淌,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升华为中国追梦的不竭动力。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归根结底,中国梦是忧患意识的千年传承,是家国情怀的诗意表达。今天,引导学生追梦、筑梦,思想政治课教师责无旁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计划地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二、品味民俗,体验家国情怀的现代传承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形成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其中蕴涵着巨大的审美情感和趣味以及其精神影响力。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一个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拥有几千年的生命力,之所以一直为百姓所承认、所继承,依靠的正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现代人欢度传统节日,并非是为了过节而过节,而是因为现代人同样需要这些传统节日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文化价值的滋养与抚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需要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2]而这正是我们的教学使命之所在。
  一次,正值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引导学生品出端午节中的“家国情怀”,笔者组织了一次“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过端午”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分析说明以下问题:(1)端午节有何文化寓意?(2)端午文化的主题是什么?(3)我们应当如何传承端午文化?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端午节本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2008年起,端午节等列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其用意不言而喻。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保护,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凸显,更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回归的意蕴。   端午节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拥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办诗会、公祭屈原等多种活动,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端午节及其习俗古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也千差万别。但其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所秉持的追思先贤、爱国爱家、祈求健康、远离灾病、热爱生活的内涵,却古今同理,南北同心。一个节日,传承了优秀文化;一种习俗,浓郁了家国情怀;一次活动,芬芳了爱国精神。
  包含端午在内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要以现代人的方式来继承传统节日精神,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并将这些精神和内涵连同节日本身继续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欢度佳节,勿忘传承,家国情怀,尤为珍贵。留一份家国情怀于后世子孙,传一种爱国精神给民族未来,才是端午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政治是容貌,经济是体态,文化是内涵。当今世界,一个民族或国家真正得到的高度认同最终是对其内涵即文化的认同。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保护、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固守民族的根脉。重温不是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3]
  三、鉴赏经典,激发家国情怀的认同自觉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文明古国”的集中体现,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从古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多是通过诗词来传承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向我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千百年间名家辈出,佳作云涌。从儒家修身经世的深邃理路到道家恬淡无为的放达情怀,从先秦古朴瑰丽的神话到两汉铺陈宏阔的大赋,从魏晋慷慨沉郁的古诗到唐宋刚健清婉的诗词,从唐宋清雅哲思的散文到元代雅俗共赏的元曲,无不包涵着积极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乡土情怀。
  教育的使命正在于以知识涵养人性,润泽人生,使自然人走向文化人。而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典诗文的鉴赏、学习中,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家国情怀皆使命,岁月无声自成诗。在现代社会,我们品味、鉴赏古典诗文,就是在体验、接受一种内涵丰富、立命安身的心理文化感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中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乃至迷上经典,必将使之终身受益。
  在教学“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时,为了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笔者播放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亲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情深意切,既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反映了海外游子渴望祖国的统一。诗中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寄予了思乡情怀。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学生自然生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曾说:“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4]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不能知识化、工具化和教条化,教学过程的着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和生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诗文鉴赏,可收到以经典浸润人生、以诗文陶冶情志、以心灵传承文明、共同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之功效,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解读名人,升华家国情怀的核心情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始终富有丰沛情感而激昂奋进的主旋律。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着深邃的家国情怀。从“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抱石沉江的屈原,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精忠报国的岳飞;从赶走荷兰侵略者成功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留下千古名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烈士吉鸿昌;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捍卫国家荣誉,用热血保卫领土完整,用实事求是坚定改革开放,用真爱坚守家国信仰,深刻地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分量。正是历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所散发出的浩然正气,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力量,挺起了中国坚强不屈的脊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一条流淌的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家国情怀教育自然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今天,我们生逢动荡多变的世界,身处思想激辩的时代,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键不是要讨论是否爱国,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如何爱国。例如,在教学“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时,从屈原、岳飞、林则徐、文天祥,到吉鸿昌、邓小平,笔者与学生一起回顾与解读这些名人恢弘的爱国事迹后,组织了一次“在新的历史时期,身为中华儿女应当如何爱国”的大讨论。
  材料1:2012年9月11日,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导致了中国强烈的反对,全国各地民众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示威。但在游行过程中,有一些人借“爱国”之名,打、砸、抢、烧,危害同胞财产和生命安全。
  材料2: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本科及以下层面的就读人数增长迅猛,留学逐渐向中学生发展。以中国在美就读私立高中的人数为例,从2005年的仅65人增长到2013年的23795人,人数为8年前的366倍。   问题:(1)在新的历史时期,身为中华儿女应当如何爱国?(2)如何看待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的这一现象?出国留学与爱国主义是否相悖?
  带着对名人志士爱国精神的感悟,学生们通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不能失去理性,爱国不能逾越法律底线。理性爱国,是一种胸襟,是一种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我们应理性表达爱国诉求,把强烈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不懈动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爱国不崇尚空谈,而重在行动。它需要强烈持久的行为,即自觉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为报国之行。
  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为国家效力的本领,同时要正心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注重全面发展。
  “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约翰·肯尼迪语)[5]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家、爱校,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才是家国情怀的真谛!
  (2)在当今时代,文化的开放性和交流性,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之所趋。出国留学,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是一件好事。
  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怀,出国留学与爱国并不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出国留学,身处异乡他国,反而更能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
  一些留学生学成不归,并不等于不爱国。每一个炎黄子孙,无论身处何方,那份对祖国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只要不忘自己是中国人,都可以报效祖国,都可以为促进祖国的发展与统一而作出自己的贡献,都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国际视野,做一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学生的回答理性却又不乏激情,充盈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和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娟,李立国,胡莉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杨照:故事照亮未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想北平》课堂实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想北平》;课堂实录;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设计思想:  “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文本、关注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引入文本阅读中,思考、探究、真正把握
爸爸问宝宝。  谁能尾巴摇?  宝宝小手放身后,  一边走呀一边笑:  汪汪汪,汪汪汪,  爸爸你呀可猜到?    小小手    小手握成小拳头,  我给妈妈捶捶背。  小手伸开当小梳,  我给妈妈梳梳头。  妈妈弯眼对我笑:  谢谢宝贝,真舒服!    我上幼儿园    亲亲爸爸,  亲亲妈妈,  快快乐乐离开家。  学学唱歌,  学学画画……  幼儿园也是我家。  爸爸妈妈,  别放心不下! 
[摘 要]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的思想与灵魂,教学主线是课堂教学的脉络与根基。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彰显育人立意;依托知识、问题、情境、活动、情感五个维度抓住教学主线,凸显育人站位,重塑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科核心素养扎根课堂、深耕细作。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主题;教学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
图为“扶人小伙”  [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剧情:老人街上摔倒(后抢救无效死亡),好心小伙将其扶起,却被老人的儿子诬蔑为撞人者,并引发了另一场车祸,致使扶人小伙的好朋友丧命。一时间老人的儿子招致疯狂的谴责,扶人小伙则得到了极大的声援,前者不堪舆论压力,竟于父亲下葬九天后做出了开棺验尸的惊人举动,而结果却给了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2014年3月26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是这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小学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生主体性充分地体现出来,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促进其综合发展。另外,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也有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李连学,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满堂灌
【摘要】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方法,对大连市15名婴儿从出生第15个月开始追踪观察至第23个月,每周观察一次,以考察婴儿言语自我认知发生的确切时间和个体差异,及其言语自我认知发生的过程和具体表现。结果表明:(1)婴儿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进行自我表述的平均年龄为19.80个月。(2)婴儿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存在个体差异。(3)婴儿言语自我认知经历了从使用名字表述自我到使用第一人称表述自我的发展变化过程。  
摘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改革,使其更加科学和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最基础的阅读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本文以“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为课题,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期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阅读教学;科学性;桥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句俗语,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学生也
2015年4月29日,波兰Olesnica,一个即将被“送养”给“父母”的再生娃娃。该包裹包含一份出生证明和一套婴儿服装。  看起来,它就像是一个真正的婴儿:懵懂的眼睛、柔软的皮肤、微红的双颊、卷曲的头发,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胎记……  闻起来,它也仿佛是一个真正的、散发着奶香味的娃娃,它幼小而珍贵,象征着每一个寻常家庭拥有的,关于新生的喜悦。  但与真正婴儿不同的是,我们要称呼这小娃娃为“它”—它是
冲线之后,我像一尊泥像在风雨中颓然倒下,在运动场的草地上如一摊烂泥般躺着。跑完800米的喜悦此刻被疲劳与疼痛取代,骄阳炙烤着我苍白干裂的嘴唇,酸胀的肌肉刺激着我疲惫的神经……  突然,十几双手把我扶了起来,十几张笑脸出现在我的眼前,那是我亲爱的同学们。他们递给我一罐葡萄糖水,我仰起头畅饮着,汗水流到我的眼中,模糊了我的双眼。那一刻,我不确定,这其中是否有泪水。  校运会即将到来,我报名参加男子80
摘 要:“道德银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德育实践,其实质是奖励在德育中的运用。人们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支持者从社会现实、功利伦理和心理学的角度论述其合理性;反对者则从义务伦理、技术操作等角度论述其不合理性。反思这些争论可以发现,“道德银行”在小学开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必须考虑其使用限度。  关键词:道德银行;争论;奖励;限度;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