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育初探

来源 :中国当代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7792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小学生的德育教育;2.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学科渗透德育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就小学生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看法.
  新时期小学生的现状是: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根据调查表明,小学生中主要存在着“八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老虎、小无礼、小中心、小主人。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除了学校与家庭的品德教育存在问题外,又都与个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关系。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发挥技能。
  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好习惯的培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
  我认为良好的习惯既包括显性的好习惯(如礼貌好习惯),还包括隐性的好习惯(如反思好习惯)习惯具有后天性,是在人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培养的,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人格。习惯经过强化而不断地趋于稳固性,但这种稳固性不是绝对的,已形成的不良习惯虽然难以改变,但不是绝对难以改变,只要教育得法经过长期训练还是可以改变的,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习惯还具有情境性,要让儿童在各种场合中实践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注重实践,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好习惯的养成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贯穿于学校日常工作当中去,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 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纲要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纲要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和研究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首先要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 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
  总之,许多成功的事例,充分证明了有意识的、刻苦的、日积月累地、不厌其烦地去培养小学生各种好的行为习惯,是使人变得真正成功、健康、快乐的关键。所谓:“习惯改变命运、性格造就未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从小事做起,从教师做起,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让学生不断地磨练,不断地强化,最终成为孩子的习惯,习惯内化为价值观,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就健康的人格,具备诫信、责任感、同情、尊重等品质,成为受人敬重的人。
其他文献
1 努力成为汉语学习的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包揽和统治着整个课堂,教师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而学生只是配角,处于从属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难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论和交流、分析和质疑,在这样的从属关系下,师生之间
期刊
1 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及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一书,我们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素养方面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  1.1 知识的综合性。计算机素质教育是集人文和科学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知教育。  1.2 活动的综合性。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听教师讲课,看录像资料,在网络上查阅图书及各种信息,开展个体与小组相结
期刊
1 前言  在新形势下,学生个体接受知识的渠道比较多,接受知识的面比较广,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业务水平的学习,不断完善现代知识的基本结构,调整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未来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材的需求,体育教师既要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又要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更应该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水平提高,避免学历高了,能力仍旧的现象。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师应
期刊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关爱缺失  留守儿童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是农村近几年来存在一个难题,政府关注,学校关心,社会也在呼吁。然而,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还是得不到应有的爱。他们多半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亲戚或朋友照顾,都不在父母身边,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缺少亲情的抚慰,心理的健康成长缺乏应有的督促和正面引导。
期刊
【摘要】通过情感交流的桥梁,语文因素,情感体验等环节,强化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桥梁;语文因素;情感体验;机遇  情感教学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通过作品情景引起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情感产生共鸣,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语文教学离开情景参与,课堂就显得苍白无力,将是无源之水,无血之躯。列宁说:“没有‘人的
期刊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种眼光让人充满智慧,总有一种眼光让人流连忘返,总有一种眼光让人激情澎湃。2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在顺利行驶一段之后遇到了风浪,趑趄不前。关键时刻,小平同志挺身而出,以非凡的政治胆识校正了这艘大船的航向。此后20年间经济腾飞,国力日增。伟人身后20年,当初那些震惊世界的名言,我们是否已渐渐忘却?改革开放行至今日,已触及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是否更如老人家所言“犹如逆水行舟”
期刊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似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
期刊
我与品社有着不解的姻缘,中师毕业那年,刚被分配到学校,我就教学语文、思想品德、美术几门课程。现在回想起来,我与这门课程真有缘,那时的思想品德课本内容是讲几个小故事,然后告诉我们要懂得的道理,故事内容简简单单,道理浅显易懂,可我上的却绘声绘色、津津有味,我一边陶醉在简单的故事情节里,一边又把道理改编成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让他们去理解,内化为学生的品德,我这个老师也不例外,在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的同时,又对
期刊
【摘要】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评价不仅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思考的发展水平,包括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平时检测、课后分析等,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近一步发展。  【关键词】成绩;考评;办法;实践
期刊
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设计思维”,点燃学生“我想做”的种子,提高学生“我会做”的能力,感受劳动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从而走向“我乐做”的劳动习惯养成,培育劳动素养,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引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各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劳动教育资源,既有专门的劳动教育主题,也有渗透在公共生活、法治、家国情怀等教育主题之中的教学内容,涵盖了
期刊